西方哲學史學術評價_西方哲學史主要觀點_西方哲學史的研究范式
本文關鍵詞:西方哲學史的研究范式,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2008年第1期總第231期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Journalof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No 1 2008SumNo 231
西方哲學研究的多重視域(筆談)
[編者按] 該筆談圍繞國內理論界對西方哲學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及其西方哲學史研究范式的轉換,揭示現(xiàn)代性視域下西方哲學的轉向與變革,對西方哲學進行現(xiàn)代性審視。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立場挖掘西方哲學研究的歷史性與現(xiàn)代性價值,特別是對中華民族 思想自我 的生成的西方哲學維度的闡釋,為我國理論界對西方哲學的研究開辟更為廣闊的研究視域。
[關鍵詞]西方哲學;研究范式;思想自我;現(xiàn)代性 [中圖分類號]B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6201(2008)01-0088-10
西方哲學史的研究范式
韓秋紅,李守利
(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哲學系,吉林長春130117)
西方哲學史從根本上說就是西方哲學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把握自身,理解自身,并對其發(fā)展歷程及其發(fā)展邏輯作出總結與揭示的歷史過程。黑格爾首先揭示了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歷程,他把哲學的歷史比喻為一個 廝殺的戰(zhàn)場 。黑格爾之后,馬克思于1842年提出了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 [1]的著名論斷。列寧在 哲學筆記 中也曾經指出: 哲學史,因此簡略地說,就是整個認識的歷史。 [2]前蘇聯(lián)哲學家日丹諾夫對哲學史作出了 科學的 定義: 哲學史就是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斗爭的歷史。 我國自建
國初以來一直按照日丹諾夫這一定義理解西方哲學史。直到20世紀80年代伴隨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哲學理論界才開始了對西方哲學史的 自我 理解和探索,不再按照日丹諾夫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對立的方式來理解西方哲學史,而是力求把西方哲學史理解為 廝殺的戰(zhàn)場 所體現(xiàn)的有機的思想邏輯,探討哲學是如何在思想中把握歷史時代而真正體現(xiàn) 哲學史就是人類認識的發(fā)展歷史 的。這些探討真正面向了西方哲學史的 事
[3]
[收稿日期]2007-11-2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5BZX043)
[作者簡介]韓秋紅(1956-),女,吉林吉林市人,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守利(1978-),男,黑龍江綏化
人,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哲學系講師。
本文關鍵詞:西方哲學史的研究范式,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654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65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