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史學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2-27 18:32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世稱南豐先生。隨著北宋中期文人士大夫群體社會角色和知識結構的巨大變化,作為北宋文壇上頗具盛名的文學家,曾鞏的活動范圍不再只是局限于文學領域,而是成為了一個集政治、學術于一身的“通才”,成為當時學術文化的建構者。史學思想作為曾鞏學術思想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的史學思想中不僅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同時又極富個人特色。但是歷年來,學界并沒有給予曾鞏的史學思想足夠的重視,就研究的廣度和深度而言都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故本文分為四個章節(jié),擬對曾鞏史學思想的形成進行梳理,并對其史學思想的具體內涵及其特色與影響進行概括:第一章從曾鞏的耕讀生活及仕宦之路入手,探討南豐曾氏深厚的儒學積淀與苦學精神對曾鞏的感化,并介紹了歐陽修對曾鞏的指導以及曾鞏與王安石之間的密切交往,這些都激發(fā)了曾鞏對圣人之道的傳揚,以及對儒學義理的探尋。此外北宋中期特殊的政治文化環(huán)境與思想特點也對曾鞏史學思想的形成及發(fā)展產生了莫大的影響。第二章是通過曾鞏的歷史評論考察他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北宋時期文人士大夫們的政治憂患意識極為強烈,取鑒史學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史家群體對時代和現(xiàn)...
【文章頁數(shù)】:8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選題緣由與研究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四、本文的特點及創(chuàng)新
第一章 曾鞏史學思想的形成及淵源
第一節(jié) 曾鞏的生平
一、蟄伏江南、少有學成
二、“欲求天下友,試為滄海行”
三、輾轉七州,初任史職
第二節(jié) 曾鞏學術創(chuàng)作的思想淵源
一、南豐曾氏:家學傳統(tǒng)的影響
二、圣人之道:儒家思想的熏陶
第三節(jié) 曾鞏所處時代政治與思想特點
一、教化不興、道德陵夷:日趨沒落的圣人之道
二、北宋官、私史學的繁榮發(fā)展
第二章 曾鞏的歷史評論
第一節(jié) 曾鞏的史事評論
一、對儒、佛兩教思想的看法
二、對朝代興亡變革的認知
第二節(jié) 曾鞏的人物評論
一、肯定揚雄的儒家道統(tǒng)地位
二、肯定唐太宗的政治才能
第三節(jié) 曾鞏歷史評論的特色
一、史鑒思想的體現(xiàn),深重的憂患意識
二、以“道德”為核心的歷史評價標準
第三章 曾鞏的史學評論
第一節(jié) 曾鞏的“良史”觀
一、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
二、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
三、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
四、文必足以發(fā)難顯之情
第二節(jié) 曾鞏的歷史編纂思想
一、將施有政:以史資治的治史旨趣
二、秉筆直書:據(jù)實直書的著述原則
三、兼收博采:不拘傳統(tǒng)的取材方式
第四章 曾鞏史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第一節(jié) 經世致用,利國為民
第二節(jié) 文不失道,史不離儒
第三節(jié) 后世學者對曾鞏史學思想的繼承與評價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3751235
【文章頁數(shù)】:8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選題緣由與研究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四、本文的特點及創(chuàng)新
第一章 曾鞏史學思想的形成及淵源
第一節(jié) 曾鞏的生平
一、蟄伏江南、少有學成
二、“欲求天下友,試為滄海行”
三、輾轉七州,初任史職
第二節(jié) 曾鞏學術創(chuàng)作的思想淵源
一、南豐曾氏:家學傳統(tǒng)的影響
二、圣人之道:儒家思想的熏陶
第三節(jié) 曾鞏所處時代政治與思想特點
一、教化不興、道德陵夷:日趨沒落的圣人之道
二、北宋官、私史學的繁榮發(fā)展
第二章 曾鞏的歷史評論
第一節(jié) 曾鞏的史事評論
一、對儒、佛兩教思想的看法
二、對朝代興亡變革的認知
第二節(jié) 曾鞏的人物評論
一、肯定揚雄的儒家道統(tǒng)地位
二、肯定唐太宗的政治才能
第三節(jié) 曾鞏歷史評論的特色
一、史鑒思想的體現(xiàn),深重的憂患意識
二、以“道德”為核心的歷史評價標準
第三章 曾鞏的史學評論
第一節(jié) 曾鞏的“良史”觀
一、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
二、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
三、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
四、文必足以發(fā)難顯之情
第二節(jié) 曾鞏的歷史編纂思想
一、將施有政:以史資治的治史旨趣
二、秉筆直書:據(jù)實直書的著述原則
三、兼收博采:不拘傳統(tǒng)的取材方式
第四章 曾鞏史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第一節(jié) 經世致用,利國為民
第二節(jié) 文不失道,史不離儒
第三節(jié) 后世學者對曾鞏史學思想的繼承與評價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37512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75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