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排華與中國反教排外的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04 07:13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國門在西方的武力脅迫下打開。一直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列強通過一次次的戰(zhàn)爭與中方簽訂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不平等條約,使得西方逐漸獲得了在內(nèi)地自由傳教、修建教堂、領(lǐng)事裁判權(quán)等特權(quán);同時中國勞工也開始走出國門,謀求生路。美國因其就業(yè)機會多、謀生的可能性大等原因,成為了 19世紀后半期中國人主動去往海外的目的地之一。隨著兩國社會經(jīng)濟的變化與發(fā)展,在異國的他人都受到當?shù)厝瞬煌潭鹊呐懦?這種排斥隨著移民的加深逐漸升級,最終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兩國幾乎同時進入排華和排外的高潮。本文以中美兩國排外運動為研究對象,分三章進行論述。第一章首先分析美國在這一時間的華人赴美以及排華背景,主要是迫于國內(nèi)經(jīng)濟壓力、美國商船的哄騙以及美國政府為了招聘華工參與鐵路建設(shè)等因素共同促進了華人移居美國。接著論述美國排華的表現(xiàn),主要從三個層面展開排華,并分析美國排華運動的影響。第二章主要分析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反教排外的背景、表現(xiàn)以及影響。這一時期中國反教排外運動進入高潮的原因主要是中國與列強簽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外國傳教士獲得了深入內(nèi)地傳教、領(lǐng)事裁判權(quán)等特權(quán),這一時期中國反教排外主要以教案...
【文章來源】:安徽大學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一) 關(guān)于美國排華運動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
(二) 關(guān)于中國反教排外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
(三) 關(guān)于社會移民史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四、創(chuàng)新與不足
第一章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排華運動
第一節(jié)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排華運動的背景
一、移民美國的浪潮
二、美國排華運動升級
三、在美華人生存狀況
第二節(jié)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排華運動的表現(xiàn)
一、雜志漫畫對華人的丑化
二、制定地方排華法律
三、制定國家排華法律
四、美國排華暴行
第三節(jié)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排華運動的影響
第二章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反教排外運動
第一節(jié)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反教排外的背景
一、傳教士強修教堂
二、中法戰(zhàn)爭激發(fā)民族熱情
三、傳教士及教民仗勢欺人
四、傳統(tǒng)社會面臨外來宗教的挑戰(zhàn)
第二節(jié)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反教排外的表現(xiàn)
一、1881年濟南教案
二、19世紀80年代廣州系列教案
三、1886年第二次重慶教案
四、1886年第一次大足教案
五、1889年鎮(zhèn)江教案
第三節(jié)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反教排外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二、消極影響
第三章 美國排華運動與中國反教排外的異同點
第一節(jié) 美國排華與中國反教排外的相同點
一、范圍上從沿海擴散到內(nèi)地
二、傳播媒介
三、華人在兩國排外運動中都是受害者
四、延續(xù)性
第二節(jié) 美國排華與中國反教排外的不同點
一、主要原因不同
二、排外的性質(zhì)不同
三、暴行程度不同
四、兩國政府處理方式不同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期間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地方勢力與美國外交政策的制定——對19世紀后期美國排華運動的再研究[J]. 王勇.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6)
[2]美國《排華法案》的興廢與中美外交關(guān)系[J]. 黃智虎. 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論壇. 2013(03)
[3]論清末大眾傳媒視野下的反教思想變遷[J]. 黃順力,段穎惠.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6)
[4]淺談近代教案中的文化沖突因素[J]. 張強國. 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 2008(06)
[5]封建官紳與近代教案[J]. 叢曙光,孫長來.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4)
[6]論近代中國教案發(fā)生的原因[J]. 常澤鯤,金飛飛. 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2)
[7]后殖民理論與基督教在華傳教史研究[J]. 王立新. 史學理論研究. 2003(01)
[8]從民族融合角度闡釋美國排華原因[J]. 趙曉蘭. 山東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03)
[9]美國移民史中的排外主義[J]. 丁則民. 世界歷史. 2001(01)
[10]從近代教案看基督教和中國社會習俗的沖突[J]. 溫欽虎. 甘肅社會科學. 2000(03)
博士論文
[1]美國傳教士與19世紀的中美外交關(guān)系(1830-1899)[D]. 陳才俊.華中師范大學 2008
[2]晚清華僑政策研究[D]. 黃小用.湖南師范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排華對美國華人的心理及其生存發(fā)展影響研究[D]. 楊郁桐.暨南大學 2013
[2]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美國排華法研究[D]. 李雅柳.南京師范大學 2008
[3]《清末教案》的法律分析[D]. 張瑜.西南政法大學 2008
[4]貴陽教案研究[D]. 羅應(yīng)梅.吉林大學 2007
[5]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美政治[D]. 陳華.江西師范大學 2005
[6]美國的中國形象觀與排華法的廢除[D]. 胡謙.首都師范大學 2005
[7]基督教在華傳教方針的嬗變[D]. 曹傳蘭.福建師范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264306
【文章來源】:安徽大學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一) 關(guān)于美國排華運動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
(二) 關(guān)于中國反教排外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
(三) 關(guān)于社會移民史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四、創(chuàng)新與不足
第一章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排華運動
第一節(jié)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排華運動的背景
一、移民美國的浪潮
二、美國排華運動升級
三、在美華人生存狀況
第二節(jié)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排華運動的表現(xiàn)
一、雜志漫畫對華人的丑化
二、制定地方排華法律
三、制定國家排華法律
四、美國排華暴行
第三節(jié)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排華運動的影響
第二章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反教排外運動
第一節(jié)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反教排外的背景
一、傳教士強修教堂
二、中法戰(zhàn)爭激發(fā)民族熱情
三、傳教士及教民仗勢欺人
四、傳統(tǒng)社會面臨外來宗教的挑戰(zhàn)
第二節(jié)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反教排外的表現(xiàn)
一、1881年濟南教案
二、19世紀80年代廣州系列教案
三、1886年第二次重慶教案
四、1886年第一次大足教案
五、1889年鎮(zhèn)江教案
第三節(jié)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反教排外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二、消極影響
第三章 美國排華運動與中國反教排外的異同點
第一節(jié) 美國排華與中國反教排外的相同點
一、范圍上從沿海擴散到內(nèi)地
二、傳播媒介
三、華人在兩國排外運動中都是受害者
四、延續(xù)性
第二節(jié) 美國排華與中國反教排外的不同點
一、主要原因不同
二、排外的性質(zhì)不同
三、暴行程度不同
四、兩國政府處理方式不同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期間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地方勢力與美國外交政策的制定——對19世紀后期美國排華運動的再研究[J]. 王勇.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6)
[2]美國《排華法案》的興廢與中美外交關(guān)系[J]. 黃智虎. 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論壇. 2013(03)
[3]論清末大眾傳媒視野下的反教思想變遷[J]. 黃順力,段穎惠.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6)
[4]淺談近代教案中的文化沖突因素[J]. 張強國. 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 2008(06)
[5]封建官紳與近代教案[J]. 叢曙光,孫長來.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4)
[6]論近代中國教案發(fā)生的原因[J]. 常澤鯤,金飛飛. 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2)
[7]后殖民理論與基督教在華傳教史研究[J]. 王立新. 史學理論研究. 2003(01)
[8]從民族融合角度闡釋美國排華原因[J]. 趙曉蘭. 山東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03)
[9]美國移民史中的排外主義[J]. 丁則民. 世界歷史. 2001(01)
[10]從近代教案看基督教和中國社會習俗的沖突[J]. 溫欽虎. 甘肅社會科學. 2000(03)
博士論文
[1]美國傳教士與19世紀的中美外交關(guān)系(1830-1899)[D]. 陳才俊.華中師范大學 2008
[2]晚清華僑政策研究[D]. 黃小用.湖南師范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排華對美國華人的心理及其生存發(fā)展影響研究[D]. 楊郁桐.暨南大學 2013
[2]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美國排華法研究[D]. 李雅柳.南京師范大學 2008
[3]《清末教案》的法律分析[D]. 張瑜.西南政法大學 2008
[4]貴陽教案研究[D]. 羅應(yīng)梅.吉林大學 2007
[5]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美政治[D]. 陳華.江西師范大學 2005
[6]美國的中國形象觀與排華法的廢除[D]. 胡謙.首都師范大學 2005
[7]基督教在華傳教方針的嬗變[D]. 曹傳蘭.福建師范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2643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26430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