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肖像畫看都鐸王室服裝
【圖文】:
杉銆?《1575年伊麗莎白一世的鳳凰肖像》(圖4)等,其特點是從肩頭開始填充,沿袖身逐漸收校后期袖子被填充得越來越膨大,肩部的橫闊感顯著加強;加上改用英國式裙撐(wheelfarthingale)[8],裙子在腰部就被水平撐開,形成以纖細的腰部為中心、上下向兩端擴張的X造型。極端膨大的肩部造型和腰部裙擺突兀的擴張形態(tài),使得服裝失去了同為X形、圖2所示女裝的流暢、端莊的美感,而是將服裝的構筑性發(fā)展到極致。這些特點,可見于《1585年身著貂皮的伊麗莎白一世畫像》、《1592年伊麗莎白一世的迪奇雷肖像》(圖5)等。華麗、夸張的領飾是此時的特色,拉夫領流行于整個伊麗莎白一世時期,后期出現伊麗莎白領[9],以及由拉夫領、伊麗莎白領構成的多層飾領,可見于圖5、《1599年伊麗莎白一世的哈德威克畫像》等。連衣裙的衣領早期為封閉的高領,如《1575年伊麗莎白一世的達恩利畫像》等,后期為深開方形領,飾以伊麗莎白領,有時還穿無袖立領抽褶的遮胸小衣帕特麗特(partlet),可見于《1575年伊麗莎白一世的鵜鶘肖像》等。結語從1485年建立到1603年結束,都鐸王朝橫跨文藝復興歐洲服裝的三個風格期,其王室服裝具有當時流行服裝的一些共性,也表現出獨有的特征。同明朗、優(yōu)雅的意大利式服裝相比,亨利七世時期的王室服裝風格肅穆、華貴,造型封閉、保守,性別分化不明顯。從亨利八世開始,服裝造型明確,性別分化明顯。男裝強調肩、胸的寬闊感,上衣箱形造型和都鐸式扁帽是當時男裝的特征;女裝風格端莊、優(yōu)美,,主要為線條流暢的X形造型。伊麗莎白一世的王室服裝主要為華麗的西班牙式,后期女裝向橫寬的X形發(fā)展,形成英國式裙撐、伊麗莎白領等風格化標志。[9]在后頸聳立的前開式扇形飾領,多用蕾?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煒;;海盜與1588年英西海戰(zhàn)[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2 沙舟;;漫話紐扣[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3 李義中;;英國1829年“天主教解放法”論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0期
4 蘇凱;;為洛克鳴不平——與孟德斯鳩“三權分立”理論之比較[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5 楊詠;;論文藝復興時期服飾上的矛盾性[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6 韓耀紅;;服裝空間的表現與交流[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9期
7 劉蓉;;論歐洲傳統(tǒng)藝術形式對服裝造型的影響[J];包裝工程;2011年08期
8 張戰(zhàn)勝;;由現代服裝史看體育和社交活動對內衣的影響[J];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4期
9 熊云甫;張楊莉;;《格列佛游記》的諷刺藝術論[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淳曉燕;;空間表現影響下的中西方服裝設計與審美差異[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黎秀蓉;;“李約瑟之謎”的博弈論解讀[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大川;約翰·理查德·格林《英國人民簡史》史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書藏;英國公共廣播電視體制的生成探源[D];武漢大學;2010年
3 付夏婕;論英國土地法律制度變遷與經濟轉型[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4 龔文婧;英美地方自治制度比較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5 耿兆銳;約翰·密爾的印度觀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6 王蓓;約瑟夫·張伯倫和他的時代[D];南京大學;2011年
7 于維君;經濟法歷史合理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8 鄒琳;英國專利制度發(fā)展史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9 王冬;稅法理念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10 嚴苡丹;《紅樓夢》親屬稱謂語的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者麗瓊;英國反家庭暴力法律的歷史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黃河衛(wèi);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中國形象[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王志強;網絡游戲服飾蘊涵的等級性及其特征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于越;《品讀現代禮服設計中的希臘元素》[D];蘇州大學;2010年
5 鄒麗紅;繪畫色彩形式語言在當代服裝設計中的創(chuàng)意表現[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偉偉;對中國旗袍文化之美的符號學解讀[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段艷;論休謨史學[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志丹;英國Tailoring傳統(tǒng)[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9 侯汝斌;男裝經典形象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10 金頤;自我表達的視覺呈現[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玉林;伊麗莎白一世宗教改革思想的形成[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5期
2 王瑞香;;從朝臣選擇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統(tǒng)治藝術[J];湖南社會科學;2010年03期
3 鞠長猛;;都鐸王朝中后期的叛逆法及其特點[J];理論界;2011年07期
4 滕淑娜;呂洪濤;;都鐸王朝賦稅的來源與用途[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5 張殿清;;英國都鐸王朝財政供養(yǎng)率的一項實證考察[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6 方重;關于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82年05期
7 張殿清;;國王財政自理原則與英國基本賦稅理論——都鐸王朝末期突破國王財政自理原則的實證考察[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8 徐飛;論都鐸王朝的宗教改革[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9 張殿清;;英國都鐸王朝宮廷建筑消費的一項實證考察——兼與16世紀中國比較[J];歷史教學(高校版);2007年12期
10 張殿清;;英國都鐸王室領地流轉的政治意蘊[J];貴州社會科學;2010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江守義;;迎中國的文藝復興——論李長之解放前的文化批評[A];2003年安徽省文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2 隴菲;;文藝? 復興?[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3 符松;;湍流——達·芬奇的科學追求[A];計算力學研究與進展——中國力學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9年
4 葉學才;;淺議東方文藝復興[A];2002中國未來與發(fā)展研究報告[C];2002年
5 黃漢成;;尼德蘭文藝復興祭壇畫淺談[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6 劉力;;人的現代化是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A];人學與現代化——全國首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7 楊師群;;中世紀中西方教育體制之比較[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8 馬宏偉;;石英晶體微天平的“文藝復興”[A];2009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上冊)[C];2009年
9 韓光燾;;金岳霖先生學術思想和教育思想之管窺[A];金岳霖學術思想研究——金岳霖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1985年
10 郭尚興;;中西文化現代化軌跡比較及其影響[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赫連城;永遠的《文藝復興》[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2 薛涌;文藝復興式的人[N];東方早報;2005年
3 金葉;創(chuàng)造中國的文藝復興[N];中國改革報;2006年
4 記者 李軍;我區(qū)謀劃興建文藝復興景觀長廊[N];寧夏日報;2010年
5 陳丹青;文藝與復興[N];南方周末;2007年
6 劉庚子;文藝復興:通向新價值秩序的入口處[N];南方周末;2007年
7 朱孝遠;文藝復興與歐洲[N];學習時報;2002年
8 秋風;文藝復興型國家[N];21世紀經濟報道;2006年
9 孟廣林;文藝復興的當代思考[N];學習時報;2004年
10 本報特約評論員、國家宗教局局長 葉小文;迎接新時代的“文藝復興”[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漢生;英國都鐸王朝的語言與文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陳金鋒;近代早期英國書報審查制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趙泉泉;好古者與品味[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4 胡輝杰;周作人中庸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5 王光和;西方文化影響下的胡適文學思想[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6 劉濤;英格蘭城市政治變遷研究(1485-1640年)[D];武漢大學;2010年
7 郭豐秋;審判查理一世與英國君權觀的變化[D];武漢大學;2011年
8 龔敏;早期斯圖亞特英國貴族官員腐敗原因初探[D];武漢大學;2005年
9 韓子仲;視象與圖像[D];中國美術學院;2008年
10 陳焰;論西方繪畫的再現性空間與繪畫性空間[D];中國美術學院;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君麗;都鐸王朝專制主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薛詣瀾;亨利八世宗教改革與英國議會[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3 呂穎;亨利八世離婚案背景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張美;都鐸英國至尊宣誓制度研究(1534-1585)[D];吉林大學;2009年
5 孫海鷹;略論伊麗莎白一世時期英西關系的演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6 孫學美;伊麗莎白一世與英國崛起[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7 鞠長猛;都鐸英國叛逆罪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8 郝洋;亨利八世時期英國海軍近代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9 敖寧寧;亨利八世時期的濟貧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2年
10 劉大林;16世紀英國海盜及私掠活動問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6459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645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