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洛杉磯暴亂中韓裔和非裔美國人的沖突分析
[Abstract]:The 1992 Los Angeles violence was the largest inter-ethnic conflict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1960 s. South Korean Americans have suffered the most in the conflict over black and white frict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Korean and African-Americans stems from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demographic changes and ethnic barriers to communication. First of all, the conservative social and economic policies 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y struc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80s deprived the lower class of social welfare and job opportunities, resulting in a further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Second, the influx of new immigrants has changed America's demographics, and uneducated blacks have been hit hard by new immigrants in the labour market. Korean Americans, on the other hand, improve their social status by starting businesses in African-American communities, in stark contrast to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poor blacks. Finally, cultural differences hinder exchanges between Korean and African Americans, so daily contacts continue to cause fr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sides, and the media has failed to report responsibly to ease tens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Korean and African Americans has escalated, while the unfair trial of Rodney King's case has eventually led to violent clashes between Korean and African Americans. In today's world, the trend of migration is accelerating day by day,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ethnic antagonism and conflict will be difficult to avoid completely.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nd the media should make joint efforts to pay attention to inter-ethnic issues, correctly guide the people, and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 historical tragedies.
【學位授予單位】:外交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K712.54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時錦瑞;論中英文化差異及其對交際的影響[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2 喻勁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學習[J];黃石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3 林冰虹;從跨文化角度看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4 胡朝慧;淺談外語教學中的英漢文化差異[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5 程洪金;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及對策[J];安徽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6 孫曉凌,汪北華;從思維方式差異看中西文化差異[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7 姜娟;淺談俄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8 王惠;中西方文化差異與英語學習[J];甘肅科技;2004年09期
9 王志勤,趙俊姝,劉靜;“紅色”在漢英語言中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唐素琴;英漢語言的社會文化差異漫談[J];當代教育論壇;2005年1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Economic Effects of Financial and Fisc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in Western China An Exemplification from Sichuan-Chongqing economic zone[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Empirical Analysis on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of Liaoning Backward Areas[A];Proceedings of 2010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2010年
3 ;Economic Effect of Precision Metrology on Automobile Component Manufacturing[A];第十三屆全國汽車檢測技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HUANG James;;Dynamical Analysis and Control in a Differential-algebraic Bio-economic Model with Stage Structure[A];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專業(yè)委員會C卷[C];2011年
5 Cho So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in East Asian Countries[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經(jīng)濟學視角下的文化繁榮與交流”經(jīng)濟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R.Mudumbai;S.Dasgupta;B.Cho;;Distributed Control for Optimal Economic Dispatch of Power Generators[A];第二十九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10年
7 Yujiro Hayami;;The Community,the Market and the Stat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經(jīng)濟學視角下的文化繁榮與交流”經(jīng)濟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Stability of Economic Input-output Model[A];第二十七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The Economic Engine for the 21~(st) Century[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國際化背景下的大學戰(zhàn)略規(guī)劃與戰(zhàn)略管理”教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6年
10 Jonah D.Levy;;From The Dirigiste State to the Social Anesthesia State: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French Economic and Social Policy[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世界政治變遷與文明的互動”國際關(guān)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解麗娜;產(chǎn)能過剩行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有序進行[N];青海日報;2007年
2 羅胸懷;“大抱團”帶來大升級[N];溫州日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李澤永 桑麗媛;靈石行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求壯圖強[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4年
4 本報記者;煤炭行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主要目標確定[N];中國煤炭報;2006年
5 記者 蘇民 許紅洲;產(chǎn)能過剩行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確定五大重點[N];經(jīng)濟日報;2006年
6 記者 蔡國兆 實習記者 彭友;國務院:原則上不批準新上鋼廠[N];上海證券報;2006年
7 記者 朱劍紅;產(chǎn)能過剩行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要加快[N];人民日報;2006年
8 首席記者 張苓;陜西省焦化行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實施意見出臺[N];中國冶金報;2007年
9 張莉;紡織行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力度將繼續(xù)加大[N];經(jīng)濟日報;2007年
10 于月;以科學發(fā)展觀指導鋼鐵行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N];現(xiàn)代物流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會民;沖突分析與合作理論研究[D];天津大學;2003年
2 Muhammad Mahroof Khan;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文化影響:跨文化比較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3 路楊;面向電子商務的一對多談判支持系統(tǒng)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4 陳歡;類別學習中的文化差異[D];中南大學;2010年
5 李飛鵬;[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BESSAN DESIRE (貝森);區(qū)域一體化理論與西非國家經(jīng)濟共同體的實踐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7 奧自然(Ozren Djuric Mikusevic);漸行漸近:中歐友好關(guān)系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8 常俊麗;生物信息技術(shù)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保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9 夏忠;考慮沖突、補償和風險的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7年
10 張遠;合資企業(yè)股權(quán)結(jié)構(gòu)與文化差異的成因與影響[D];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劉蕊;1992年洛杉磯暴亂中韓裔和非裔美國人的沖突分析[D];外交學院;2010年
2 麥曉霜;文化差異下的中國旅游營銷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3 范黎黎;論中美談判過程中文化差異對跨文化談判變量的影響[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5年
4 王星河;談非言語式交際及其在教學中的運用[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5 劉曉慧;淺析中美商務談判的文化差異[D];天津財經(jīng)大學;2006年
6 鄭暢;從功能對等的角度論英漢商標翻譯[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7 萬敏;中美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因素探析[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8 劉媛媛;從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中美商務談判的成敗[D];北京交通大學;2007年
9 李媛;商標詞及其翻譯探討[D];廣西大學;2007年
10 玄黎娜;中美大學排行文化差異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5093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509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