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時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體驗及其政治、文化心態(tài)
[Abstract]:......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博士后流動站;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2CWW013) 上海市“晨光計劃”項目(12CG53) 上海市教委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13YS042) 上海師范大學國家重點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A-7061-10-YGZA11)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313;G13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陳小法;;日本入明僧攜回的中國物品——以策彥周良為例[J];甘肅社會科學;2010年05期
2 夏應元;古代日本人來華活動路線研究[J];世界歷史;1992年06期
3 孟曉旭;;1644年日本越前國人的“韃靼漂流”與清初中日關系[J];歷史教學(高校版);2008年01期
4 王升遠;;日本文學研究視域中“北京”的問題化——兼論日語學者日本文學研究的局限與可能[J];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米衛(wèi)娜;;試論近代日本的人口問題與對華移民侵略[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2 王勁松;;侵華文學中的“他者”和日本女作家的戰(zhàn)爭觀——以林芙美子《運命之旅》為例[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3 陳洋;冶玉;馮春莉;;日本的文化侵略——以“關東州”的圖書館事業(yè)為中心[J];東北史地;2009年04期
4 吳麗華;;近代日本利用宗教侵華及其對中國宗教文化的破壞[J];大連近代史研究;2007年00期
5 劉恩格;;論抗日戰(zhàn)爭中的中日思想戰(zhàn)之日本觀[J];大連近代史研究;2007年00期
6 王珍仁;;論“滿鐵”對華的文化侵略與滲透[J];大連近代史研究;2007年00期
7 李娜;;后藤新平“文裝武備論”是滿鐵文化侵略政策的精神母體[J];大連近代史研究;2009年00期
8 李倩;;對日本統(tǒng)治臺灣、大連時期電影業(yè)的考察[J];大連近代史研究;2010年00期
9 代世瑩;;人物與環(huán)境——淺析《紫日》中秋葉子形象[J];大眾文藝;2011年02期
10 崔昆侖;;試析鴉片戰(zhàn)爭時期日本士人的中國觀[J];甘肅社會科學;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志永;;晉察冀抗日根據(jù)地文化戰(zhàn)初探[A];知識分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承龍;偽滿洲國民族政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熊義民;公元四至七世紀東北亞政治關系史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3 趙云川;日本工藝文化與日本現(xiàn)代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4 翁偉志;他山之石:明恩溥的中國觀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5 王勁松;殖民異化與文學演進[D];四川大學;2007年
6 粟高燕;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雙重變奏[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7 孫穎;二十世紀上半葉日本的“對支文化事業(y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閆超;東北淪陷時期宗教狀況與教化統(tǒng)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王少清;晚清上海:西方物質(zhì)文明與新知識群體的近代體驗(1843-1894年)[D];南開大學;2009年
10 謝忠宇;滿鐵附屬地學校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志群;近代“日本中國學”與日本侵華戰(zhàn)爭[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2 謝影;日偽在華北淪陷區(qū)學校之奴化教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思言;中國武俠文學與日本武士文學比較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4 劉斐;清代中日漂風難民問題之研究[D];寧波大學;2010年
5 宋先超;《備邊司譽錄》史料價值初探[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紅國;井上靖中國題材歷史小說中的中國情結[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張體;抗戰(zhàn)時期日本對華文化侵略和中國反文化侵略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8 吳朝美;試論20世紀80年代后日本的文化輸出及其對我國的影響[D];貴州師范大學;2008年
9 高艷;論戰(zhàn)時體制下偽滿協(xié)和會的助日侵華活動[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趙森;簡論山東抗日根據(jù)地黨政干部的史學教育[D];山東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岸本美緒;“后十六世紀問題”與清朝[J];清史研究;2005年02期
2 王升遠;;越界與位相:“日本文學”在近代中國的境遇——兼及中國日本文學教育孕育期相關問題的探討[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3 嚴紹(湯玉);;雙邊文化關系研究與“原典性的實證”的方法論問題[J];中國比較文學;1996年01期
4 王向遠;;中國題材日本文學史研究與比較文學的觀念方法[J];中國比較文學;2007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桑士達;造就浙江新生代文化驍將——實施文化人才工程的一點思考[J];今日浙江;2005年17期
2 鞠俊武;;在矛盾中生存的基層文化[J];劇影月報;2006年06期
3 楊春雨;賀斌;;民兵文化人紅火鬧山鄉(xiāng)[J];中國民兵;2007年05期
4 金星;;日本人的櫻花文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0期
5 張紅巖;;文化隆昌 文化人[J];今日國土;2009年06期
6 陳瑤;濃墨重彩染錦江[J];資源與人居環(huán)境;2005年04期
7 楊紅;王景杰;;論日本人“以小為美”的審美意識與文化特性[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8 孟慶樞;;文明對話與文化比較[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9 鄭光路;;20世紀海外文化人與成都[J];青年作家;2006年07期
10 邢魁學;中國文人一瞥(外二題)[J];朔方;199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衷爾鉅;;中日文化交融的先驅(qū)——陳元峗對日本文化的貢獻[A];時代與思潮(5)——文化傳統(tǒng)辨證[C];1991年
2 陳元煦;;從《四庫全書閩人著作提要》看莆仙的璀璨文化[A];莆仙文化研究——首屆莆仙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陸靜波;;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中構建太倉文化軟實力的幾個問題[A];提高領導科學發(fā)展能力暨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吳光輝;;日本“蟲”的文化學初探[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張言;王忠國;;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建構鐵嶺文化名城的理論形態(tài)[A];全國中外近現(xiàn)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趙劍文;;思考與方略——中國民間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實戰(zhàn)論[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產(chǎn)業(yè)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楊路;劉啟春;;發(fā)展北部灣經(jīng)濟區(qū)文化的思考[A];廣西老社會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冉文俠;;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文化館、站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的創(chuàng)新[A];2008山東省群眾文化學會論文集[C];2008年
9 王明海;;今天的文化=明天的經(jīng)濟[A];2008湖北企業(yè)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8年
10 ;曾軍:第九章主體論:從生產(chǎn)者到消費者(提綱)[A];“都市文化學科建設論壇暨都市文化原理編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嚴凌;為黃石文化人造像[N];黃石日報;2007年
2 劉明亮;“文化人才、藝術之旅——山西行”活動情暖呂梁[N];山西日報;2008年
3 張敏;當代“文化”之濫觴[N];大眾科技報;2008年
4 記者 談燕;16位文化人才入選領軍人才地方隊[N];解放日報;2006年
5 廖翊;余秋雨:臺灣文化“氣場”漸失[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6 付國棟 余濤;省文化廳著力培養(yǎng)引進各類文化人才[N];青海日報;2006年
7 謝迪南邋世紀新文本出版中心總編輯 趙武平 新經(jīng)典文化總編輯 陳明俊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董炳月 尤勇;日本文學在中國30年傳播歷程[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8 特約通訊員 廖大康;“尋求民族文化與地區(qū)發(fā)展的對接”[N];樂山日報;2007年
9 顧咪咪;培養(yǎng)理論新聞出版文藝領軍人才[N];解放日報;2007年
10 言實;“畫龍”更要“點睛”[N];大慶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鋒;文化資本導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婉婉;日本人の[槊酪鈰X[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1年
2 袁照遠;湖北省文化系統(tǒng)人才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3 梁燕;新農(nóng)村視野中我國農(nóng)村文化建設的問題及對策[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4 宋子超;基于“走出去”戰(zhàn)略的文化經(jīng)紀多贏和諧關系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5 何昕;日本人的色彩意識與自然觀[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張媛媛;一位美國作家視角下的日本文化[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王妍;民族文化產(chǎn)業(yè)與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增長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8 劉然;淺析日本文化中的“哀”因素[D];浙江大學;2008年
9 楊清玉;日本侵華期間對中國的文化侵略論析[D];山東大學;2008年
10 邊曄;文化生產(chǎn)力探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4700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470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