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dāng)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世界歷史論文 >

二戰(zhàn)前英屬馬來亞馬華隔離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1-24 09:29
【摘要】: 本文試圖從歷史、經(jīng)濟(jì)和文化等多個角度來探討英屬馬來亞時期的馬華隔離問題。在梳理馬華隔離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本文全面地分析了文化差異和人為政策等因素的綜合作用,既明確指出文化差異在自然隔離中的作用,又實(shí)事求是地闡述了英國殖民政策在人為隔離中的作用。 英屬馬來亞是一個多元民族社會,其中馬來人、華人是人口最多的兩個民族。英國殖民統(tǒng)治之初,馬來半島尚未充分開發(fā),華人人口不多。由于民族文化的差異以及經(jīng)濟(jì)活動領(lǐng)域的不同,民族隔離現(xiàn)象自然地產(chǎn)生,但人為因素并不特別明顯。19世紀(jì)末,伴隨著馬來半島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華人人口大量增加,英國殖民政府各種政策的頒布實(shí)施,如土地政策、語言政策、教育計劃以及各種法律體系,或多或少都帶有種族區(qū)別的色彩,加上歐洲種族主義觀念的傳入,馬華兩族之間的隔離日益加深,最終在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前馬華隔離局面完全形成,戰(zhàn)爭期間日軍的挑撥政策又加劇了馬華的對立。 馬華隔離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分工、職業(yè)屬性、居住地域等方面。馬來人多從事農(nóng)業(yè)(主要是大米種植),華人除了從事礦業(yè)和部分從事農(nóng)業(yè)(主要是經(jīng)濟(jì)作物種植)之外,多半經(jīng)營工商業(yè)和服務(wù)業(yè);馬來人從政,華人從商;馬來人多居住在農(nóng)村地區(qū)及馬來半島的東北部地區(qū),華人多居住在城市、海峽殖民地及馬來半島西海岸。 全文分六個部分: 第一章緒論論述了選題的緣由,并對相關(guān)概念加以界定。接著對相關(guān)的學(xué)術(shù)研究成果作了簡要的介紹和評論。 第二章對二戰(zhàn)結(jié)束之前馬來亞的殖民化歷程及民族概況作了概述,為后面主體部分論述的展開作了鋪墊。 第三章詳細(xì)論述了英屬馬來亞馬華隔離問題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進(jìn)程,而且闡述了馬華隔離的具體表現(xiàn)。 第四章對馬華隔離的主要特征進(jìn)行了討論,分析了相對隔離與有限聯(lián)系混合交織的復(fù)雜局面。 第五章對二戰(zhàn)結(jié)束至獨(dú)立之前馬華關(guān)系的新變化作了簡單的描述和分析。 第六章結(jié)語對全文的論述進(jìn)行了回顧,并總結(jié)了本文的觀點(diǎn),還對此后的馬華關(guān)系作了展望。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issue of Malaysia segregation in British Malaya from histor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comb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ahua isolatio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comprehensive rol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artificial policies, which clearly points out the rol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atural segregation. It also expounds the function of British colonial policy in artificial isolation. British Malaya is a pluralistic society in which Malay and Chinese are the two most populous ethnic groups. At the beginning of British colonial rule, the Malay Peninsula was not fully developed and the Chinese population was small. As a result of the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culture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phenomenon of ethnic segregation naturally emerged, but the human factor was not particularly obvious.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with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Malay Peninsula,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policies of the British colonial government, such as land policy, language policy, educational programs and various legal systems, were more or less racial in nature, coupl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racist ideas in Europe. The separation between Malaysia and China was deepened day by day. Finally, before the Pacific War broke out, the situation was completely formed. During the war, the policy of provoking dissension between the Japanese armed forces aggravated the antagonism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Ma Hua segregation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professional attributes, residential areas and so on. The Malay people are mostly engaged in agriculture (mainly rice planting), except for mining and some agriculture (mainly cash crop planting), most of them are engaged in industry, commerce and service; Malays live in rural areas and the northeast of the Malay Peninsula, and Chinese live in cities, Straits colonies and the western coast of the Malay Peninsula.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ason of the topic, and defines the related concepts. Then the related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and commented. The second chapter summarizes the colonization process and ethnic situation of Malaya befor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and lays the groundwork for the later part.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lay segregation, and expounds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Malay segregation. In chapter 4,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ahua isolation are discussed, and the complex situation of relative isolation and finite connection interweaving is analyzed. Chapter five gives a brief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new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aysia and China from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o independence. The sixth chapter reviews the full text, summarizes the views of this paper,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aysia and China.
【學(xué)位授予單位】:廈門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K338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liyi;;南洋小城[J];黃金時代;2004年11期

2 牧斯;;牧斯近作(組詩)[J];創(chuàng)作評譚;2011年05期

3 李開周;;孔子不姓孔[J];記者觀察(下半月);2011年06期

4 薛松;;《馬來紀(jì)年》研究綜述[J];東南亞南亞研究;2011年02期

5 杜明業(yè);;身份的困惑——康拉德小說《吉姆爺》解讀[J];唐山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04期

6 石無魚;;大陸人最早何時來到臺灣?[J];大科技(百科新說);2011年08期

7 丁子義;;馬來西亞書法教學(xué)散記[J];北方文學(xué)(下半月);2010年04期

8 夏玉清;;試論新加坡組屋政策與國家認(rèn)同[J];河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04期

9 施雨華;;溫瑞安 轉(zhuǎn)微為安[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31期

10 洪波;;和諧背后的憂患[J];涉世之初;2006年1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曾曉祥;;馬來西亞社會重組與現(xiàn)代化[A];“東南亞民族關(guān)系”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2 廖小健;;英國殖民政策與馬來亞馬華種族政黨聯(lián)盟的建立[A];中國世界民族學(xué)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C];2005年

3 周美茵;;中醫(yī)養(yǎng)生美容在新加坡[A];中華中醫(yī)藥學(xué)會中醫(yī)美容分會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郭開貞;;同文同種辨[A];郭沫若研究第二輯[C];1986年

5 余建華;;在多元包容中繁榮發(fā)展——新加坡民族和睦的成功之舉[A];“東南亞民族關(guān)系”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6 王子昌;;政治領(lǐng)導(dǎo)與國族打造——以馬來西亞為例的研究[A];“東南亞民族關(guān)系”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7 秦行音;;多元文化下的教育政策發(fā)展及其意義:馬來西亞[A];紀(jì)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廖小健;;馬印兩國民族關(guān)系的比較研究[A];“東南亞民族關(guān)系”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9 張淑細(xì);;馬來西亞教育歷史的回顧與展望[A];紀(jì)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趙海立;;世俗化抑或伊斯蘭化:當(dāng)代馬來西亞政府進(jìn)行合法性證明的困境[A];廈門大學(xué)南洋研究院50周年慶暨“當(dāng)代東南亞政治與外交”學(xué)術(shù)研討會大會手冊[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云文;馬來人來自何方(上)[N];中國民族報;2002年

2 云文;馬來人來自何方(下)[N];中國民族報;2002年

3 健康時報記者 王旖含;馬來人的長壽飲食啥樣?[N];健康時報;2009年

4 于福堅;真實(shí)與虛幻:馬來西亞的族群整合問題[N];中國民族報;2010年

5 吳德廣;馬來西亞禮俗[N];中國民族報;2004年

6 于福堅;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新加坡[N];中國民族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季益宇;了解習(xí)慣對經(jīng)商有利[N];國際商報;2010年

8 楊武;波瀾起伏的馬來西亞經(jīng)濟(jì)[N];廣西日報;2006年

9 本報專稿 金巖石;身背雞奸指控 安華沖擊馬來西亞一黨執(zhí)政[N];世界報;2008年

10 杜亞雄;馬來西亞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N];音樂周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廖小健;戰(zhàn)后馬來西亞族群關(guān)系研究[D];暨南大學(xué);2007年

2 梁忠;馬來西亞政府華人政策研究[D];復(fù)旦大學(xué);2006年

3 龐衛(wèi)東;新馬分離與合并研究:1945-1965[D];廈門大學(xué);2009年

4 李永樂;構(gòu)建超越種族與區(qū)域的政治共同體[D];復(fù)旦大學(xué);2007年

5 張斌;李光耀、蘇哈托、馬哈蒂爾強(qiáng)國政治戰(zhàn)略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06年

6 祝遠(yuǎn)德;他者之維[D];四川大學(xué);2005年

7 阿嘎佐詩;從地方到民族國家[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07年

8 葉興建;獨(dú)立以來馬來西亞華商發(fā)展研究[D];廈門大學(xué);2007年

9 余彬;主權(quán)和移民:從“舊約”到“新約”[D];暨南大學(xué);2009年

10 汪鯨;新加坡華人族群的生活世界與認(rèn)同體系(1819-1912)[D];暨南大學(xué);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為勝;二戰(zhàn)前英屬馬來亞馬華隔離研究[D];廈門大學(xué);2009年

2 袁歡;馬來人服飾及其文化內(nèi)涵初探[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2年

3 陳今波;獨(dú)立以來馬來西亞政治發(fā)展路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xué);2011年

4 郭衛(wèi)平;獨(dú)立以來新加坡馬來民族政策的歷史考察[D];蘇州科技學(xué)院;2011年

5 霍林峰;馬華政黨視角下的馬華族群關(guān)系演變研究(1946-1969)[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12年

6 郭新海;馬來西亞伊斯蘭教黨論析[D];廈門大學(xué);2009年

7 馬淑貞;馬華小說的異族想象變遷[D];暨南大學(xué);2006年

8 嚴(yán)鳳明;新加坡的民族、宗教政策與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D];云南師范大學(xué);2006年

9 舒勤;馬華當(dāng)代小說中父親形象的嬗變[D];暨南大學(xué);2006年

10 吳向紅;泰南穆斯林分離運(yùn)動研究[D];廈門大學(xué);2007年

,

本文編號:241435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41435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cc6d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