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侵略中朝思想中的民族優(yōu)越論分析
[Abstract]:Japan's unique theory of national superiority is a potential persistent spiritual element in the conceptual pattern of its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and North Korea. Based on the view of God, the world outlook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evolution, the noisy Japanese national superiority theory was applied 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Japan and its Asian neighbors,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breeding and extension of Japanese aggression between China and North Korea. The Japanese national superiority theory, which is based on the success of modernization, eventually replaced the national superiority consciousness with the idea of "saving" the world in East Asia, and advocated Japan as the public opinion tool of East Asian hegemony, and developed into national chauvinism. It has become the most direct ideological basis of Japan's theory of aggression and expansion.
【作者單位】: 大連大學歷史學院;
【基金】: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中日朝(韓)國際秩序觀及外交政策與東亞秩序轉型研究”(W2010060) 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當代中國國際秩序觀的構建及其實踐戰(zhàn)略研究”(L10BGJ005)
【分類號】:K3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李政亮;;社會進化論的東亞之旅[J];讀書;2008年04期
2 盧海鳴,喬鳴;日本為何有人抵賴侵略戰(zhàn)爭歷史──訪著名史學專家高興祖、孫宅巍[J];南京史志;1995年06期
3 崔新京;;福澤諭吉“文明史觀”的雙重透析[J];日本研究;1990年03期
4 戴宇;;志賀重昂《日本風景論》簡析[J];史學集刊;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秦程節(jié);;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初期之國際承認分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2 金衛(wèi)星;;二二六事件、西安事變和七七事變[J];安徽史學;2006年05期
3 隋淑英;;片山內閣與日美安全保障體制原型的構筑[J];安徽史學;2010年01期
4 黃文治;;美國在中日“二十一條”交涉中態(tài)度的歷史考察[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5 賴凡;;論英國衰落之福利因素[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6 單福東,余謙;中國近代閉關鎖國外貿政策的成因及其歷史借鑒[J];安康師專學報;2000年03期
7 李平民;全球化與伊斯蘭復興運動[J];阿拉伯世界;2001年04期
8 趙繼顯;;國際權力基礎與伊拉克戰(zhàn)爭[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9 趙存生,宇文利;鄧小平與中國的和平發(fā)展之路——兼論鄧小平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10 薛子奇,于春梅;近代日本滿蒙政策的演變[J];北方論叢;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明星;;英日同盟與日韓合并[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12年
2 王浦劬;;我國政治學學術發(fā)展中的基本關系論析——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30周年[A];馬克思主義中國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理論研討論文集[C];2009年
3 徐衛(wèi)紅;;黑格爾國家神話中的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朱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與一·二八事變[A];上海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易惠莉;;日本漢學家岡千仞與王韜——兼論1860~1870年代中日知識界的交流[A];近代中國(第十二輯)[C];2002年
6 王杰;楊新新;;孫中山民生主義的學術回眸[A];“辛亥革命與民族振興”論壇交流材料[C];2011年
7 吳忠民;;略論20世紀中國的社會轉型[A];中國現(xiàn)代社會轉型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8 徐艷玲;;從“雙和”視角透視20世紀社會主義的制度實踐[A];“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前沿和熱點問題”學術研討會暨2007年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王壽林;;論馬克思主義人權觀[A];人的基本理論研究——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關于人的基本觀點研究”子課題研究[C];2007年
10 齊福霖;;日本帝國主義在北平的統(tǒng)治與暴行[A];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文叢第三輯[C];199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舜立;自然審美:川端康成的文學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3 張鳳蓮;馬克思對西方政治思想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D];南開大學;2010年
4 陳小鼎;結構現(xiàn)實主義的理論評估及其發(fā)展[D];南開大學;2010年
5 羅向陽;當代華人社團跨境活動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6 程銘;近代以來日本的地緣政治思想與地緣戰(zhàn)略選擇[D];吉林大學;2011年
7 崔海波;“九·一八”事變期間日本、中國與國聯(lián)的交涉[D];吉林大學;2011年
8 張志元;東北地區(qū)制造業(yè)發(fā)展模式轉型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袁麗麗;十月革命前俄國合作社的思想和實踐[D];吉林大學;2011年
10 付競卉;金融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尚志遠;西方國際貨幣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賀羨;我國兩性收入差距的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朱穎;日本在亞洲實踐多邊主義的原因及困境探析[D];湘潭大學;2010年
4 覃傲霜;論況周頤《蕙風詞話》美學思想[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劉瑩;基于馬恒昌小組精神的企業(yè)創(chuàng)新精神的思考[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年
6 朱U,
本文編號:23578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357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