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典邏輯推理差異性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西方古典邏輯推理差異性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東北師范大學》 2014年
中西方古典邏輯推理差異性比較研究
潘旋
【摘要】:回溯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史,由于中西方在歷史文化與宗教信仰方面的差異,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存有巨大的差別。邏輯學,作為一個反思性的科學與工具,是對人類思維方式的再思維。因此,在中西方文化與歷史大背景的影響下,中西方的邏輯思維與邏輯科學也有著巨大的差別。思維方式的差異也必將會導致反思方式與邏輯語言的差異,進而,中西方的邏輯推理特征也具有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性體現(xiàn)在邏輯形式、邏輯結構、邏輯方法以及表達方式等諸多方面。西方的古典邏輯學主要以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形式邏輯為主要代表,而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邏輯以墨家辯學為主要內容,產生并根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與歷史淵源之中,兩大邏輯的產生、發(fā)展和歷史進程也有著巨大的差別。 亞里士多德代表的西方古典邏輯是以三段論為其核心推理形式的,并將邏輯思想抽象成了一個嚴整而完備的邏輯系統(tǒng)。亞里士多德邏輯著重強調邏輯語言的形式化與抽象化,在邏輯推理中大多使用符號語言,邏輯推理方法與形式也偏重于符號化的公式推演。亞里士多德在三段論推理的基礎上,將零散的邏輯推理方法與思維,整合成了一套嚴密的科學知識體系,使整個邏輯思想成為了一般意義上的理論抽象。在亞里士多德的開創(chuàng)與引導之下,西方邏輯逐漸走向數(shù)理化、體系化和高度理論化的道路。 而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古典邏輯思想并沒有完全獨立的成為一門理性學科,而是更多的融入在生活、對話和論辯之中。在君權思想占主導地位的中國古代文化背景下,發(fā)源于周易,并興盛于先秦的中國古典邏輯學主要體現(xiàn)在諸子百家的政治思想與宗教哲學思想中。以墨家學說為代表的中國古典邏輯思想呈現(xiàn)為古典的非形式邏輯,其在推理論述中大多使用的是自然語言,且沒有建立起嚴格的結構與程序,也沒有融入過多的數(shù)學思想。中國古典邏輯思想主要寓于日常生活的交流之中,并主要側重于論辯的應用性,因此中國傳統(tǒng)邏輯呈現(xiàn)分散化、詩意化和形象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 雖然在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影響下,二者的外在形式與發(fā)展態(tài)勢有著明顯的差異,但二者在基本類型、基本原則和基本組成等方面,卻有著頗多的共同性質。二者的主導推理形式雖有差別,但其在演繹與類比推理方面對近現(xiàn)代邏輯學科的發(fā)展所作出的啟蒙與引導卻都是意義深遠的。兩種邏輯體系之間,既有著共通的基本性質,也有各自的相異的特殊性與差異性。究其根本,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歷史背景與文化積淀所造成的。因此,對兩大邏輯體系的比較研究,需建立在對文化基礎的深入鉆研與對歷史背景的透徹分析之上,如此才能夠對它們之間的異與同得出合乎規(guī)則的理論性研究成果。 在近代西學東漸所帶來的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潮流推動下,中西方邏輯比較研究這一學科應運而生。在對中西方邏輯的比較研究中,國內學界當時存有兩大理論取向,即“求同”與“求異”。我認為,中西方邏輯比較研究不應過分的“求同”,而將中國古代獨有的邏輯思想生搬硬套入西方的模式之中;在關注于分析二者的共同性的同時,也要適當將重點放在對二者特殊性與差異性的研究之上。中西方邏輯的比較研究啟示了我們,在研究邏輯思想的同時,要注重邏輯學與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既要看到文化環(huán)境對于邏輯學科的影響與制約,也要看到邏輯學本身對于文化發(fā)展所帶來的影響與推動力。 本文意在通過對中西方邏輯推理的比較研究,發(fā)掘出中西方不同邏輯思想背后更為廣闊的文化底蘊的差異。在同與異的比較之中,既要“存異”,也不能一味的“求同”,而是要在對應性的比較之中,最終達到“求和”的目標,從而推動比較邏輯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邏輯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對西方亞里士多德形式邏輯與中國古代墨家邏輯的比較研究,可使人們更加清楚和深刻的認識到兩大邏輯產生與發(fā)展的淵源,對于掌握邏輯學科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前進方向也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通過對兩大系統(tǒng)的比較研究,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便更好地推進中國古典文化的復興與現(xiàn)代文化的建設。 本文在中西方邏輯系統(tǒng)比較研究的大框架中,以邏輯推理的比較為核心,從推理特征的視角對中西方邏輯進行了系統(tǒng)的比較研究,具體研究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部分:首先,介紹了中西方邏輯比較研究的基本概況,對比較邏輯的產生背景、發(fā)展歷程與研究成果做了理論性的梳理,并提出本文的主線問題,即中西方邏輯比較研究的意義與問題何在,進而在通篇中對此問題作出系統(tǒng)的回答與展開。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對邏輯推理的比較研究進行前提性的鋪墊,主要介紹了邏輯推理的本質內涵、產生發(fā)展、基本類型與規(guī)則方法等。第二部分主要以中國古典墨家邏輯與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邏輯為代表,從結構形式、功能價值、文化背景與發(fā)展歷程等方面對二者進行系統(tǒng)的比較研究。在第三部分中,通過對兩大邏輯的比較研究,得出結論性的認識,對二者后續(xù)截然不同的發(fā)展原因作出理論闡釋,并集中討論了比較邏輯的合理性與局限性,,進而得出其研究性的理論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本文從思維方式與語言文化的雙重維度上對兩大邏輯體系進行了比較研究,通過將中國古典邏輯與西方形式邏輯進行對比,進而找出中國邏輯自身系統(tǒng)上的不足。并在借鑒前人邏輯思想的基礎上,為今后的邏輯發(fā)展尋找更高的立足點與更明確的方向。本文旨在通過對兩大古典邏輯系統(tǒng)的比較研究,使人們可以更加深刻與充分的理解墨家邏輯的思維宗旨,并竭力使人們正確地認識到墨家邏輯在中國古典文化以及世界文化大背景中的重要地位,同時著重說明其在現(xiàn)時代的意義。通過對古典文化與西方思想的繼承與揚棄,進一步發(fā)揚我國的古漢語文化與古典邏輯思想,充分向世人展示中國古典邏輯思想中所蘊含的人文關懷。這對于正確認識和評價中國邏輯,理解與把握邏輯科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并以邏輯思想指導實踐創(chuàng)新,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B81-09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明明;;推類邏輯:中國古代邏輯的原型(上)[J];畢節(jié)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年03期
2 張四化;張學立;;再論比較邏輯學的基本理論——基于一門獨立學科的研究視角[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3 楊武金;;中西邏輯比較研究的意義、原則和基本內容[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年07期
4 曾祥云;梁啟超比較邏輯思想述評[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0年01期
5 曾祥云;中國近代比較邏輯研究的貢獻、局限與啟迪[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2年06期
6 曾祥云;比較邏輯的性質、可比性原則及其價值評估芻議[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4年01期
7 張金興;類推、類推適用與類比推理[J];廣州大學學報(綜合版);1996年03期
8 崔清田,張斌峰;近代《墨辯》比較研究法的回顧與反思[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9 馬佩;;駁中國古代無邏輯學論——與程仲棠教授商榷[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10 胡澤洪;;中西邏輯發(fā)展的不同特點及其原因[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9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程;邱紫華;;不能不說的話:維特根斯坦與弗雷格、羅素[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4期
2 孫顯元;;芝諾悖論中的邏輯和形而上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3 賀建立;;略論培根的實踐觀[J];安徽大學學報;1991年04期
4 楊德勇;論毛澤東早期哲學思想及其在中國現(xiàn)代哲學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5 何仁富;維特根斯坦的“圖式說”與尼采的“透視論”——兼論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對哲學的主題轉換[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6 劉良瓊;惠施邏輯思想評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7 沈躍春;馮友蘭對“大全”悖論的消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8 劉靜芳;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從馮友蘭到張岱年[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9 郭淑新;神秘主義:一種哲學的“境界”和“方法”——論馮友蘭對神秘主義的詮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10 謝樹放;;試談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關系[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潤生;;陰陽對待和合是華夏辯證思維的基本特征和規(guī)律——兼談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無助于建構和諧社會[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2 陳建國;;發(fā)生認識論與哲學創(chuàng)新——少年哲學家[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3 謝明星;郝春東;殷融;;文明的顯化:文明與潛意識關系的新視角[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4 王如松;;3000年來的中國人類生態(tài)觀[A];青年生態(tài)學者論叢(一)[C];1991年
5 柯華慶;;科斯命題的邏輯視角[A];2005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6 孫中原;;墨家邏輯的產生和作用[A];邏輯教學·知識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孫中原;;中西邏輯比較研究[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8 馬賽;;后期墨家名實觀初探[A];“回顧與前瞻:中國邏輯史研究30年”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孫中原;;中國邏輯元研究的成果[A];“回顧與前瞻:中國邏輯史研究30年”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任秀玲;;“以形正名”與中醫(yī)理論概念[A];“回顧與前瞻:中國邏輯史研究30年”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范江濤;駁雜與務實:《抱樸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開大學;2010年
4 王偉;《呂氏春秋》體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曉雪;先秦兵家治國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趙慶燦;新理學與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轉型[D];南開大學;2010年
7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曉翔;漢傳因明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鑫;清代以來恩施市城鎮(zhèn)景觀演變解析[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李彬;舞龍快樂合作式教學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學課外體育活動中開展的實驗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楊小強;對我國資格刑的分析與思考[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田斌;儒家文化與中國國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王經芹;中西義利觀及其對外交政策影響的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童潔萍;中西思維模式視角下的魯迅作品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姜義穎;休謨的技術觀剖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8 譚卓華;從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對陶淵明精神家園的守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倉莉;科學技術對環(huán)境產業(yè)的影響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谷李煒;包裝設計中書法應用之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祥云;比較邏輯的性質、可比性原則及其價值評估芻議[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4年01期
2 程仲棠;《墨經》的語言分析[J];廣東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3 蔡伯銘;把中國邏輯史的研究提高一步[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2期
4 馬佩;;駁中國古代無邏輯學論——與程仲棠教授商榷[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5 曾祥云;20世紀中國邏輯史研究的反思——拒斥“名辯邏輯”[J];江海學刊;2000年06期
6 張春波,張家龍;中國哲學中的邏輯和語言[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0年03期
7 胡海波,孫璟濤;反思“中西哲學”比較研究的前提性問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5期
8 程仲棠;“侔式推理”解構[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9 周云之;《墨經》邏輯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形式邏輯的杰出代表——評所謂“論辯邏輯”、“非形式邏輯”和“前形式邏輯”說[J];孔子研究;1992年02期
10 張曉芒;文化交往中的公理問題[J];南開學報;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虞愚;;印度邏輯推理與推論式的發(fā)展及其貢獻[A];因明論文集[C];1980年
2 虞愚;;因明的基本規(guī)律[A];因明論文集[C];1980年
3 楊百順;;玄奘與因明[A];因明論文集[C];198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彭小瑜;中西歷史比較研究是否可行?——由刑罰的寬免說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可疑[J];史學月刊;2005年01期
2 張樹青;;儒、釋、道的科技觀比較研究[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3 朱威;陸沈妙;;明清時期中西插畫藝術比較研究[J];大眾文藝;2014年12期
4 樊麗麗;;中日崇山理念的比較研究——以泰山和富士山為例[J];泰山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5 顧希佳;“銀變型”故事的比較研究[J];浙江學刊;2000年04期
6 魯運庚,尹明明;工業(yè)化時期東西方童工問題比較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03年03期
7 張媛;;現(xiàn)代中日民間典型婚禮禮儀比較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年10期
8 石國進;魯本錄;;哲學史視域中的真理理論及其比較研究[J];理論月刊;2009年11期
9 顧希佳;中韓“旁■”故事比較研究[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10 楊萌;陳清貴;;《哲學的改造》兩種譯本的比較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2年3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瑾彥;;中外大眾體育發(fā)展的比較研究[A];第3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范建榮;;政策移民與自發(fā)移民之比較研究[A];2013中國生態(tài)移民與區(qū)域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3 周學政;;現(xiàn)代化比較的再思考[A];現(xiàn)代化的機遇與挑戰(zhàn)——第八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趙小云;郭成;;不同民族中學生學業(yè)自我發(fā)展的比較研究[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5 邢占軍;;城鄉(xiāng)居民主觀幸福感初步比較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郭嶸;盧軍;吳松濤;;我國生活質量指標的比較研究[A];2004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下)[C];2004年
7 趙小風;黃賢金;付重林;吳小根;;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環(huán)境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管理專業(yè)課程體系比較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姜秀山;;科技進步速度評價方法及其應用的比較研究[A];面向復雜系統(tǒng)的管理理論與信息系統(tǒng)技術學術會議專輯[C];2000年
9 郁鵬;;中國四大區(qū)域城市發(fā)展比較研究[A];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暨中國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廖遠濤;;我國特大城市綠地系統(tǒng)規(guī)劃比較研究[A];2014(第九屆)城市發(fā)展與規(guī)劃大會論文集—S02生態(tài)城市規(guī)劃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成廣雷;國內外種子科學與產業(yè)發(fā)展比較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9年
2 韋偉;中美西部開發(fā)中政府作用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13年
3 王文華;加拿大與中國經濟詐欺犯罪比較[D];北京大學;2002年
4 王國棟;沿海與內陸就地城市化的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5 金榮洲;7-9世紀中外司法制度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趙雪蓮;可持續(xù)發(fā)展宏觀經濟調控政策體系比較研究[D];新疆大學;2006年
7 邱春林;凡·高、徐渭比較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桂玲;中英初始現(xiàn)代化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2 黃洋洋;產業(yè)化時期韓中離農小說和農民工小說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3 謝德蓉;新老兩代家長對幼兒期望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潘旋;中西方古典邏輯推理差異性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5 吳艷君;國際慈善立法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陳巧萍;《楚辭》書名及篇名英譯比較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4年
7 劉莎;中韓消費者原產地效應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8 陳揚;三大國家級新區(qū)發(fā)展動力比較研究及啟示[D];蘭州大學;2013年
9 黃泇锜;解雇保護制度比較研究[D];廣西大學;2014年
10 張培;冷戰(zhàn)后美國對外軍事干涉的比較研究[D];外交學院;2014年
本文關鍵詞:中西方古典邏輯推理差異性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209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20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