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拿破侖專制”到“波拿巴式民主”——近代法國帝制的政治特性思考
[Abstract]:After the Revolution, France was ruled by the same Bonaparte family: Napoleon's first Empire and Napoleon's second Empire. The two imperial undertakings of Bonapart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French history and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rench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imperial governance, both Bonaparte and Bonaparte have similarities and subtle differences, and they have taken a strange path from Napoleon's autocracy to Bonaparte's democracy. The transition from despotism to freedom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second Reich was mainly driven by the republicanism, the liberal imperial opposition and the workers' movement, but also by the wise concessions of Napoleon III. " Bonaparte-style democracy, or liberal reform, objectively became the early practice of later Republican democracy, and the liberals of the Empire, especially the Republicans, grew into the mainstay of the third Republic. However, the "liberal democracy" under the imperial system is not the democracy implied by the western classics. The rights obtained by the people are at best an extension of certain social rights, and some of the fre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the empire are only the means to consolidate the regime. Not the end of freedom itself. Therefore, Bonaparte democracy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a special period in the process of autocracy to democracy in French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era of industrialised democracy, the fate of the imperial system was, after all, brief, as evidenced by the rapid collapse of the second Reich.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歷史學系;
【基金】:2012國家社科規(guī)劃重大項目“《法國大通史》編纂”(12&ZD187)的前期成果
【分類號】:K565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澤章;;托克維爾與自由的正當性[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1期
2 劉長林,李云飛;試析陳獨秀的“以科學代宗教”思想[J];安徽史學;2005年03期
3 李鵬濤;王澤壯;;革命的“病理學”——布林頓對“革命”的開拓性研究及其影響[J];安徽史學;2006年05期
4 高佳琦;;淺談新聞學規(guī)范的依據(jù)和途徑[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1期
5 鮑超;劉愛平;;法國大革命與陳獨秀早期思想——兼論第三種革命模式[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1期
6 武夷樵;;從中國烏托邦到空想社會主義——西歐現(xiàn)代性成長中的烏托邦轉(zhuǎn)型[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7 強世功;;權(quán)力的組織網(wǎng)絡(luò)與法律的治理化——馬錫五審判方式與中國法律的新傳統(tǒng)[J];北大法律評論;2000年02期
8 何遠瓊;;示范合同的制度考察[J];北大法律評論;2008年02期
9 凌斌;;現(xiàn)代性危機與政治實踐:托克維爾的歷史救贖[J];北大法律評論;2008年02期
10 魏建國;;普遍信任:法制現(xiàn)代化的深層內(nèi)驅(qū)力[J];北方法學;2008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增剛;;國際關(guān)系的雙層博弈框架:一個新政治經(jīng)濟學的思路[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劉業(yè)進;莫志宏;;從集中控制到框架條件管理——城市規(guī)劃的演化理論視角[A];2011城市國際化論壇——全球化進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論文集)[C];2011年
3 何軍;;有效性:共產(chǎn)黨執(zhí)政體系的治理績效基礎(chǔ)[A];變革世界中的政黨政治——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北京研究基地論文集(第五輯)[C];2012年
4 孔志國;;制度規(guī)避[A];2005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5 魯明軍;;誰之批判?何種現(xiàn)代性?——當代藝術(shù)批評的價值重思與實踐檢省(1990-)[A];中央美術(shù)學院青年藝術(shù)批評獎獲獎?wù)撐募痆C];2008年
6 肖瑛;;構(gòu)建總體性的友好社會——涂爾干的社會團結(jié)思想研究[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7 劉志廣;;財政制度變革與現(xiàn)代國家的構(gòu)建——關(guān)于國家治理模式的新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8 劉泓;;當代西方民族主義主要理論觀點解讀[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9 李綏州;;推進行政改革的技術(shù)路徑:以ISO質(zhì)量管理體系為例[A];“建設(shè)服務(wù)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王平原;;董必武等領(lǐng)導的華北根據(jù)地《民法典》起草情況初探[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輯)[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軍府;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題材小說敘事倫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沙占華;民生效率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吳永華;現(xiàn)代自由的譜系:從盧梭、黑格爾到馬克思[D];吉林大學;2011年
5 張百杰;轉(zhuǎn)型期中國群體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孫興杰;帝國·霸權(quán)·區(qū)域:權(quán)力邊界與東方問題的演進[D];吉林大學;2011年
7 姜文仙;區(qū)域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動力機制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8 羅陽;經(jīng)濟危機、社會動員與政治穩(wěn)定[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9 張喜梅;中國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10 秦玉孌;中國國民稅權(quán)法律保障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瑩;私力救濟的法經(jīng)濟學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文竹;明朝中后期的商業(yè)走向及其策略變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李媛媛;近現(xiàn)代中國國家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天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辛帥;習慣權(quán)利視角的生態(tài)補償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石成松;論1789年前后西方民主政治理論的歷史演變[D];湘潭大學;2010年
7 衛(wèi)鈺;康雍時期云南銅礦業(yè)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黃杰;淺析托克維爾的民主思想及其對當代中國的啟示[D];江南大學;2010年
9 張永亮;復(fù)數(shù)的人[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10 翟正國;轉(zhuǎn)型時期中國國家自主性問題探析[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梅;王開富;;淺析秩序黨——讀《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之1849年6月13日有感[J];法制與社會;2008年20期
2 尚廣輝;;波拿巴——一個可靠的敘述者——試析《國家客人》中波拿巴的可靠性(英文)[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1年01期
3 熱拉爾·于貝爾 ,杜新玲;普呂東畫的誰:約瑟芬,還是她女兒?[J];世界美術(shù);1981年04期
4 崔衛(wèi)平;米洛斯拉夫·赫魯伯;;詩二首[J];人民文學;1998年10期
5 赫魯伯;;拿破侖[J];中文自修;2006年09期
6 趙賢德;讓人納悶的“連篇累牘”[J];咬文嚼字;2000年08期
7 ;名人名言[J];北方人;2007年04期
8 江宗植;;拿破侖第三與第二帝國[J];歷史教學;1954年08期
9 郭華榕;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歷史淵源[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1期
10 吳繼遠;創(chuàng)作《基度山伯爵》的由來[J];譯林;1983年04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潘革平;滑鐵盧:仍在紀念敗軍之將,世界上獨此一家[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2 本報記者 施貝遐;香格里拉歐洲首家酒店選址巴黎[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6年
3 秦海波;風起云涌的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N];中國民族報;2008年
4 王學東;馬克思、恩格斯怎樣評價拿破侖[N];學習時報;2009年
5 晴川;辛亥革命百周年帶火刀劍收藏[N];中國商報;2010年
6 復(fù)旦大學首席教授 金重遠;普京本紀[N];東方早報;2008年
7 穆陵;法國地方政府制度的沿革與改革[N];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康慨;在薩科齊面前,法國知識分子忽左忽右[N];中華讀書報;2007年
9 吳錫平;科學喚醒證據(jù),科學地喚醒證據(jù)[N];中華讀書報;2007年
10 陳海宏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拿破侖與“三皇之戰(zhàn)”[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蘭芳;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論及其現(xiàn)實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定清;馬克思恩格斯文藝思想與歐洲文學[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真金;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4 何元元;論蒲魯東小資產(chǎn)階級社會主義[D];南開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侯珍華;富歇與他的警務(wù)事業(yè)[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云云;從“均衡”到“失衡”[D];山西大學;2012年
3 余中海;比爾·蓋茨“21世紀新資本主義”思想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4 王彬;海涅筆下的拿破侖形象[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5 南秉劍;評述恩格斯與蒲魯東論戰(zhàn)的特點與價值[D];河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1743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174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