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日兩國早期現代化比較研究
[Abstract]:China and Japan generally took the early steps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1960-90's, but the development outcomes of the two countries were very different. The reform of Japan was initiated by the Meiji government headed by the emperor. In order to centralize government power, the Meiji government set up a central organization specifically responsible for introducing, transplanting and developing capitalist enterprises. These central institutions are run by "radical reformists". China is handled only by several local governors, including Zeng Guofan, Li Hongzhang, Zuo Zongtang and other governors or governors interested in foreign affairs. During the New deal of Westernization, it failed to set up any special institution to promote capitalist reform, introduce western academic and technological, and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and did not have a single organization to design and formulate th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for promoting the New deal of Western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t enterprises, there are also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China, the military industry introduced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Westernization New Policy was all government-run, and since then most of the civilian industrial projects have been run by officials and supervisor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been extremely difficult to grow. The Qing government did not put forward any policy to promote private enterprises. Japan has carried out two simultaneous efforts: introducing capitalist enterprises and introducing capitalist economic systems, setting up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encouraging private enterprises. Although both countri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modernization, but compared with the real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The Westernization New deal and the Meiji Restoration are in fact the product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o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a true comparison. Aft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the Meiji government gradually adopted a series of policy measures to transform Japanese society into capitalism, which stimulated the emergence of a free and civil rights movement in Japanese society. It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society to bourgeois constitutional state, thus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industrial policy to liberal capitalism. This transformation marks the formation of a capitalist society in Japan. It can be seen that only by transforming the state system can backward countries make every effort to promote capitalist industrial and cultural policies and catch up with the trend of modernization. China did not have such conditions at all in the 19th century. Therefore, we can only sink deeper and deeper in the quagmire of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and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great strides on the road of modernization.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山東大學歷史系;
【分類號】:K256;K31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光壽;;陳獨秀與日本[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3期
2 姚傳德;從官辦到民營——日本明治政府殖產興業(yè)方針的演變[J];安徽史學;2003年05期
3 王盟;;淺析中國的俠與日本武士復仇文化異同——以“聶政刺韓傀”和“赤穗四十七義士”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4 黃尊嚴;;近代初期中、日所受“外壓”比較研究[J];北方論叢;2011年06期
5 崔朝東;中日兩國近代企業(yè)成長的比較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6 姜秀峰;;解析甲午戰(zhàn)爭中日之成敗[J];滄桑;2010年02期
7 常衛(wèi)恒;吳建華;;論近代日中兩國官營企業(yè)不同歸宿的原因[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8 向中銀;日本的人才引進活動對近代中國外聘人才的影響[J];重慶師專學報;1999年01期
9 魯霞;;德川時期的日本儒學[J];大連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10 雷麗平;中、日、俄3國文化近代轉型比較[J];東北亞論壇;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董科;;佚存東瀛的胡秉樞著作《棉砂糖大利之要論》[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4輯——新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C];2008年
2 丁日初;;師夷與制夷——清末國家現代化的教訓[A];近代中國(第一輯)[C];1991年
3 孫啟林;周世厚;;東北亞的教育變革與文化傳統(tǒng)論綱——對中國、日本和韓國19世紀中葉以來教育變革歷程的分析[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一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晨;盛宣懷近代化思想與官督商辦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謝建美;晚清政府主和派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文春美;近代日本農業(yè)問題與政黨內閣的農業(yè)政策:淺析政黨政治失敗重要原因之一[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王列盈;論“中體西用”觀對中國早期教育現代化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5 張世紅;晚清買辦與實業(yè)家徐潤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6 楊孔熾;江戶時代日本教育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1997年
7 宋丙濤;財政制度變遷與現代經濟發(fā)展[D];河南大學;2007年
8 岳巍;論1900—1924年中俄關系之特點[D];外交學院;2007年
9 姜秀玉;近代東亞中朝日三國的社會變革研究[D];延邊大學;2007年
10 邵雷;大企業(yè)與經濟增長[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u&;從歷史發(fā)展看中日圍棋文化比較[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許克娟;日本家族企業(yè)近代化轉型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伍紅香;西南地區(qū)的洋務工礦業(yè)(1861-1895)[D];西南大學;2011年
4 朱江婷;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國立大學興起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5 文濤;近代中日技術引進與發(fā)展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鵬;近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沿承及其當代價值[D];內蒙古大學;2011年
7 黃建太;從洋務局的流變看晚清中外交涉[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周俊芝;20世紀日本對英美法的移植及其啟示[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侯玲玲;湖北槍炮廠的興建和發(fā)展(1888-1927)及其歷史作用探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10 金江平;原敬內閣的外交政策[D];浙江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付大海;;淺談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不同結局的成因[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09年12期
2 梁大偉;黃定天;;同途殊歸之思: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的再審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3 姚曉玫;;探析中日近代化結局殊異之因[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4 雷競;;試論“中體西用”與“洋才和魂”的成敗原因[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年16期
5 劉義程;;中國與日本的現代化之路——以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為中心[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6 楊曉梅;王桂榮;徐冰;;從中日對西學的選擇看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的結局[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7 賀春蘭;;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之比較研究[J];南方論刊;2006年11期
8 吳彤;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期間中日吸收西方文化之比較[J];丹東師專學報;2002年02期
9 陳放;;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的差異[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10 項曉靜;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之比較[J];安康師專學報;200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崔勇;鄭建敏;;關于洋務運動評價標準的哲學思考[A];河北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7年
2 唐燕;;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職業(yè)教育的興起[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6)——中國教師教育史、職業(yè)教育與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羅群;;從洋務運動到清末新政時期晚清軍事變革的制度分析[A];百年軍校 將帥搖籃[C];2009年
4 徐鼎新;;姜鐸傳略[A];近代中國(第四輯)[C];1994年
5 陳利;周誼;;洋務運動時期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失敗的原因探析——與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比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6 夏東元;;洋務運動與江南制造局[A];中國造船工程學會2005《中國船舶工業(yè)發(fā)展論壇》船史分會場紀念江南造船廠建廠140周年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5年
7 曹運耕;;體用之辨與中國教育的早期現代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鄒進文;;中國預算理論和預算制度的早期現代化研究——清朝末年西方預算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與運用[A];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C];2002年
9 李岫;;在人們心中永生——懷念胡濱老師[A];近代中國(第九輯)[C];1999年
10 張曉琳;劉樹勇;;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的譯述活動[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8《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五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姜汝祥 李岷 項兵;中國企業(yè)的新洋務運動[N];江蘇經濟報;2004年
2 歐陽宗書;清代外債與洋務運動[N];光明日報;2003年
3 北京學者,評論家 馬立誠;洋務運動的是與非[N];經濟觀察報;2007年
4 周清印 范春生 朱峰 本報記者 杜峻曉 李旭紅;奶!把髣者\動”凸顯監(jiān)管軟肋[N];市場報;2005年
5 樹文;中國足球“洋務運動”興衰錄[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
6 新華社記者 劉衛(wèi)宏;中國體壇的“洋務運動”[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7 楊利宏;新洋務運動爭議 凱雷收購徐工遇阻[N];中國經營報;2006年
8 劉玉峰;晚清洋務運動經濟政策評議[N];學習時報;2008年
9 見習記者 徐廣蓉;深國投REITs“洋務運動” 上市偽命題與紅籌通道[N];21世紀經濟報道;2005年
10 薛剛(清華大學歷史系);別無選擇的“洋務運動”[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平海;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嚴翅君;偉大的失敗的英雄——張謇與南通區(qū)域早期現代化[D];蘇州大學;2001年
3 潘建華;洋務運動時期(1860-1894)企業(yè)融資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4 黃樹生;薛福成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5 孫成華;洋務運動時期海防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6 姜秀玉;近代東亞中朝日三國的社會變革研究[D];延邊大學;2007年
7 包羽;洋務運動時期的電報技術[D];東北大學;2006年
8 涂文學;“市政改革”與中國城市早期現代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李青;綜論洋務派的法律思想與實踐[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10 蔡云輝;戰(zhàn)爭與近代中國衰落城市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湯菊平;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影響研究[D];東華大學;2006年
2 王艷娟;曾國荃研究[D];武漢大學;2006年
3 李海玲;王先謙評議[D];吉林大學;2007年
4 王輝;洋務運動時期海外游記與西學東漸[D];吉林大學;2007年
5 張紫涵;論晚清洋務派的科學觀[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6 何永明;洋務運動在鞏固中國近代西北邊防中的作用[D];新疆大學;2006年
7 宋紅霞;洋務運動時期西方自然科學的輸入及其影響[D];鄭州大學;2007年
8 杜一寧;天津《時報》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9 賈偉川;洋務運動時期海外軍用設備采購的途徑[D];暨南大學;2005年
10 徐茂慧;近代中日兩國聘用外籍專家的比較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1456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14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