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lián)的自我葬送之哀——讀《蘇聯(lián)興亡通鑒》
本文選題:列寧主義 + 斯大林模式; 參考:《探索與爭鳴》2012年07期
【摘要】:高放教授終生從事蘇聯(lián)歷史教研工作,探求對蘇聯(lián)歷史經(jīng)驗的真知,把60年跟蹤研究的感悟,概括為十個要點,既供資政,更供育人通鑒。我完全贊同該書關(guān)于蘇聯(lián)是自我葬送的結(jié)論,但在怎樣理解蘇聯(lián)是自我葬送的問題上有不同看法。我認為,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和蘇聯(lián)國家的創(chuàng)立者列寧,在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成為執(zhí)政黨以后,沒有意識到角色的轉(zhuǎn)換,一如既往地將革命黨的意識、觀念,作為國家、社會的體制構(gòu)建的指導,從而為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培育了合適的土壤。因此,如果資政的話,切不可把列寧時期奉為社會主義的完美代表。
[Abstract]:Professor Gao Fang engaged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the Soviet Union all his life, sought the true knowledge of the Soviet historical experience, summed up the feelings of 60 years' follow-up research into ten main points, which were not only for the senior officials, but also for educating people. I fully agree with the book's conclusion that the Soviet Union is self-burial, but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on how to interpret the Soviet Union as self-burial. In my opinion, Lenin, the found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Soviet state, did not realize the change of role afte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became the ruling party, and as always regarded the consciousness and concept of the revolutionary party as the state. The guidance of social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thus cultivating the appropriate soil for Stalin's model. Therefore, if the senior minister, must not regard Lenin period as the perfect representative of socialism.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
【分類號】:K512.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葉書宗;關(guān)于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的歷史定位[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郝宇青;蘇聯(lián)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現(xiàn)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焦應達;蘇聯(lián)法學教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貝洪英;勃列日涅夫時期蘇共執(zhí)政合法性資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施蘭蘭;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lián)油氣工業(yè)的發(fā)展及其影響[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龍應臺;;民主與個人[J];學習博覽;2011年09期
2 陸南泉;;斯大林模式為何被拋棄[J];人民論壇;2011年19期
3 趙丹;;我要將民主告上法庭[J];雜文選刊(下旬版);2011年07期
4 陳雄;;老虎的民主會[J];基礎教育;2007年01期
5 劉橋生;周家榮;;民主語境下孟子政治思想的角色評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洛鴻葵;;一部讓你認識真實蘇聯(lián)的力作——陸南泉等主編的《蘇聯(lián)真相——對101個重要問題的思考》一書簡評[J];俄羅斯學刊;2011年01期
7 姜長斌;;中國領(lǐng)導人是如何看待斯大林模式的?[J];晚霞;2011年17期
8 高繼文;;歷史地辯證地評價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兼與李偉、曾昭禹先生商榷[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9 包毅;;柯爾施論“列寧意識形態(tài)觀”述評——兼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基本途徑[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11年05期
10 劉中望;;資源批判與語義轉(zhuǎn)移——瞿秋白的“五四”觀[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1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宇;;論列寧主義黨內(nèi)民主觀的中共早期實踐及現(xiàn)實啟示[A];全國社科院系統(tǒ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屆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黨的領(lǐng)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C];2009年
2 ;讓合作學習走進小學語文課堂[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5年小學語文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3 韋榮喜;;班級管理“人本化”小議[A];貫徹“十七大”精神,建設先進校園文化——廣西首屆校園文化建設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王麗華;;國外列寧研究中的不同觀點[A];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年會暨“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的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05年
5 高放;;紀念十月革命,反思列寧主義[A];紀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郁建興;周俊;;全球公民社會:一個概念性考察[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7 周峰;陳靜;;民主、法治、責任:公共行政的價值操守[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周振國;湯德森;;斯大林的肅反運動與執(zhí)政黨建設問題的反思[A];提高領(lǐng)導科學發(fā)展能力暨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周一平;;瞿秋白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淺顯簡明特色[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四輯)[C];2010年
10 盧翊群;;讓愛貫穿班級工作的始終[A];廣西新時期班主任工作研討班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周穗明;對斯大林模式的嶄新審視[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2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研究中心 陸南泉;有關(guān)斯大林模式若干重要問題的再思考[N];社會科學報;2007年
3 高放;“馬克思列寧主義”提法的由來[N];學習時報;2001年
4 本報記者 曹蘇紅;總結(jié)蘇聯(lián)興亡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5 張建華;現(xiàn)代化之選擇:從民粹主義到列寧主義[N];學習時報;2004年
6 陳鐵健;瞿秋白與馬克思主義傳播(下)[N];學習時報;2005年
7 肖 楓;斯大林問題之我見[N];學習時報;2005年
8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陳章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N];社會科學報;2007年
9 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曹普;從社會主義的三個“公式”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N];北京日報;2008年
10 朱萍;掌握方法 有效記憶[N];連云港日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與非[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趙國偉;走向憲政[D];吉林大學;2005年
3 李伯超;憲政危機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4 孔祥田;經(jīng)驗、民主與生活[D];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5 李永樂;構(gòu)建超越種族與區(qū)域的政治共同體[D];復旦大學;2007年
6 郜工農(nóng);新世紀黨代表大會常任制推進條件及制度建構(gòu)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張茗;從美國“民主”到法國“革命”[D];復旦大學;2005年
8 許先國;論當前黑惡勢力對我國基層民主政治的影響及對策[D];武漢大學;2004年
9 胡運鋒;列寧東方理論與毛澤東思想關(guān)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張亞勇;黨的領(lǐng)導與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淇鋒;斯大林外交思想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2 孟慶芬;論新型教師權(quán)威[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3 劉婷婷;論社會團體在擴大我國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中的作用[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龔偉亞;陪審制度的反思與前瞻[D];蘇州大學;2005年
5 王冠;理想和現(xiàn)實中的議會民主制[D];吉林大學;2009年
6 余霞;行政公開論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7 杜應堯;論人民陪審制的價值[D];山西大學;2005年
8 睢建環(huán);公共藝術(shù)初論[D];天津大學;2005年
9 彭成剛;斯大林模式在中國的歷史考察[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10 初慶林;我國村民自治存在主要問題及對策[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1163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116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