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濟、新羅、加耶地區(qū)出土玻璃器及其與絲綢之路的相關(guān)研究
本文選題:百濟 + 新羅; 參考:《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2期
【摘要】:漢唐時期絲綢之路作為聯(lián)系亞歐大陸的重要通道,在這一時期的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中古時期中國和朝鮮半島的文化交流頻繁,半島南部的百濟、新羅和加耶地區(qū)出土了20余件玻璃器,主要器形有玻璃杯、玻璃碗和風首壺等。出土這些玻璃器的遺址或為重要遺跡、或為王陵級和高級貴族墓葬,說明當時在朝鮮半島南部地區(qū)玻璃器的擁有者還僅限于貴族中的特定階層。聯(lián)系到百濟、新羅和加耶地區(qū)在朝鮮半島的相對位置及當時與中國大陸交流的情況等因素,可以推斷上述地區(qū)出土的部分玻璃器可能產(chǎn)自中國;部分器物的產(chǎn)地可能在中亞或西亞地區(qū),經(jīng)由中國流入上述地區(qū)。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link between Asia and Europe, the Silk Road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had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portation.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were frequent in the Middle Ancient period. More than 20 pieces of glass ware were unearth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peninsula in Baiji, Silla and Gaye, the main types of which were glass cups, glass bowls and wind pots. The unearthed sites of these glassware are important remains, or tombs of the royal mausoleum and high aristocrats, indicating that at that tim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the holders of glass ware were limited to a certain class of aristocrat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Paiji,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Silla and Gay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 exchange with mainland China at that tim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some of the glassware unearthed in these areas may have been produced in China. Some of the artifacts may originate in Central Asia or West Asia, flowing into these regions via China.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分類號】:K312.3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玲玲;;改革開放與促進朝鮮半島和平[A];改革開放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鮑志成;;歷史上浙江與朝鮮半島的友好交往[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guān)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guān)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3 丁兆勝;;中美日三國圍繞朝鮮半島初次博弈述論[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12年
4 冷東;;中國古代科學技術(shù)在朝鮮半島的傳播[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guān)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guān)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5 鄭繼永;;朝鮮半島南北關(guān)系新變化與中韓合作[A];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三輯)[C];2011年
6 金龜春;;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日俄在朝鮮半島的角逐[A];朝鮮近代史研究[C];1992年
7 金光洙;;訓民正音創(chuàng)制前漢字對朝鮮半島的影響[A];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第10屆學術(shù)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8 陳奉林;;東亞歷史上圍繞朝鮮半島問題的大國較量[A];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四輯)[C];2013年
9 王志偉;;明清時期朝鮮半島的地緣戰(zhàn)略地位分析[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12年
10 權(quán)赫秀;;最近三十年國內(nèi)學界有關(guān)朝鮮半島近現(xiàn)代史研究綜述[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謝美華;歡迎朝鮮半島和平進程[N];人民日報;2000年
2 徐寶康;共創(chuàng)朝鮮半島美好未來[N];人民日報;2007年
3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沈丁立;中國繼續(xù)作貢獻[N];東方早報;2007年
4 馬琳;華南與朝鮮半島南部地礦對比研究展開[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7年
5 干玉蘭邋李拯宇;韓朝總理會談日期確定[N];人民日報;2007年
6 記者 李詩佳 賈楠;希望有關(guān)各方多做有利于朝鮮半島和平穩(wěn)定的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7 記者 廖雷 張藝;中方建議六方會談團長緊急磋商[N];人民日報;2010年
8 鐘聲;朝鮮半島需要減壓,而非增壓[N];人民日報;2010年
9 記者 陳恃雷 郝亞琳;朝鮮半島問題我吁盡快對話[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10 駐京記者 洪俊杰;武力示威解決不了朝鮮半島問題[N];解放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盛海燕;冷戰(zhàn)后俄羅斯朝鮮半島政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馬云鵬;朝鮮半島南北統(tǒng)一互動關(guān)系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5年
3 高鵬;朝鮮半島分裂的進程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李華;朝鮮半島安全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5 徐光河;朝鮮半島統(tǒng)一與東北亞國際政治的關(guān)系[D];延邊大學;2014年
6 王宇;中美兩國在朝鮮半島的安全博弈[D];延邊大學;2013年
7 陳宗權(quán);中美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互動之研究(1950年至今)[D];復旦大學;2008年
8 蘇俊燮;冷戰(zhàn)以來朝鮮半島局勢的演變與駐韓美軍的未來[D];復旦大學;2004年
9 汪權(quán);冷戰(zhàn)后的美國朝鮮半島政策析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10 Anastasiya Bayok(娜絲佳);沖突轉(zhuǎn)變與東北亞地區(qū)安全[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南榮;論朝鮮半島的統(tǒng)一前景與面臨的課題[D];吉林大學;2009年
2 金華;朝鮮半島問題對東北亞政治格局影響的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3 丁峰;朝鮮半島局勢對中國的影響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4 李凌超;中美在朝鮮半島上的戰(zhàn)略博弈[D];外交學院;2010年
5 于叢;論冷戰(zhàn)后影響朝鮮半島局勢的大國因素[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萬平來;朝鮮半島和平機制探析[D];暨南大學;2000年
7 蔡秋英;論周邊環(huán)境對朝鮮半島統(tǒng)一的影響[D];延邊大學;2000年
8 張一萍;朝鮮半島和平機制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9 樸美蘭;冷戰(zhàn)時代朝鮮半島局勢的變化對東北亞的影響——半島的分裂、朝鮮戰(zhàn)爭、七·四聲明對東北亞的影響[D];延邊大學;2004年
10 路寶春;朝鮮半島局勢的前景預測及中國的對策[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2年
,本文編號:20849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84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