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族契看朝鮮時代的宗族組織化——以中韓族譜與宗族制度比較為視角
本文選題:族契 + 族規(guī) ; 參考:《古代文明》2017年02期
【摘要】:朝鮮時代與明清兩朝都是在16世紀(jì)即明朝嘉靖、朝鮮明宗年間大規(guī)模普及鄉(xiāng)約的,隨后明朝出現(xiàn)族規(guī),朝鮮產(chǎn)生族契。鄉(xiāng)約的普及與族契的產(chǎn)生,造成宗族鄉(xiāng)約化。族會思想與實踐即族會普及化,也促使族契的出現(xiàn)與宗族凝聚力的加強(qiáng)。族契與族規(guī)有很多共同點,族契實為族規(guī)。朝鮮祠祭似乎不發(fā)達(dá),祭祖主要是在祖墓,因此墓祭興盛,族契多是通過墓祭祖先進(jìn)行族會。朝鮮族契也有大量關(guān)于婚喪方面的要求,一般屬于互助,不同于明朝族規(guī)強(qiáng)調(diào)禮儀。明朝的族長設(shè)立普遍,有關(guān)制度較為完善,朝鮮則以設(shè)立門長為主,職責(zé)要求較為疏略。特別是是明清族規(guī)一般收錄在族譜當(dāng)中,并在宗祠中使用,涉及范圍較廣,教化作用較強(qiáng),作為宗族規(guī)范較為嚴(yán)密。而朝鮮族契一般獨立存在,主要為了進(jìn)行族會,即宗族聚會,內(nèi)容多是規(guī)范族人春秋墓祭與婚喪互助,比較實用。造成這種區(qū)別的原因,或許是朝鮮時代族契在形式上更接近鄉(xiāng)約,而明清族規(guī)則從更廣闊的宗族建設(shè)與社會秩序立意。
[Abstract]:The Korean era and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both in the 16th century, that is, the Ming Dynasty Jiajing. The popularity of the rural covenant and the generation of clan contract, resulting in the clan township contract. The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clan association, that is, the popularization of clan association, also promote the emergence of clan bond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clan cohesion. The clan deed and the clan rule have a lot in common, the clan deed is actually the clan rule. Korean ancestral sacrifices seem to be underdeveloped, mainly in ancestral tombs, so tombs are flourishing, and most of them are held through tombs. Korean nationality also has a large number of marriage and funeral requirements, generally belong to mutual assistance, different from the Ming Dynasty rules emphasize etiquette. The establishment of patriarchs in Ming Dynasty was universal, and the relative system was relatively perfect. Especially the rul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generally included in the genealogical tree and used in the ancestral hall, which involved a wide range and had a strong role of enlightenment. But the Korean nationality deed generally exists independently, mainly in order to carry on the clan association, namely the clan gathering, the content mostly is standardizes the people Spring and Autumn Tomb sacrifice and the marriage funeral mutual aid, is more practical. The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may be that the kinship of Korean era is closer to the rural covenant in form, while the rul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based on broader clan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order.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xué)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歷史學(xué)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中國宗族通史》”(項目批號:14ZDB023)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K248;K312.34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嚴(yán)圣欽;吳蓮姬;;海外朝鮮人的分布及其實際情況[J];民族譯叢;1994年01期
2 陳景彥;二戰(zhàn)期間日本對朝鮮勞工的征用[J];文史雜志;1998年04期
3 周小川;;舊主情懷——中國人眼中的朝鮮(1895年—1945年)[J];世界博覽;2009年04期
4 葉永烈;;真實的朝鮮:“無稅國家”[J];晚報文萃;2010年19期
5 Eric Lafforgue;;朝鮮人[J];看歷史;2011年12期
6 潘石屹;;朝鮮行漫記[J];視野;2013年10期
7 王星;;在朝鮮如何上網(wǎng)[J];意林;2013年15期
8 王彤;;朝鮮 遙遠(yuǎn)的目光[J];中國民族博覽;2003年Z1期
9 郭薦;;走進(jìn)真實的朝鮮[J];東西南北;2002年03期
10 樸昌昱;1937年以前在俄國沿海州的朝鮮人(二)[J];東疆學(xué)刊;2000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巖;;試論朝鮮近代對華觀的嬗變[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8年
2 金成鎬;;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發(fā)表論文、資料目錄[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8年
3 劉英;;冷戰(zhàn)起源時期的蘇聯(lián)之朝鮮政策研究——俄羅斯及中亞朝鮮學(xué)研究分析[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guān)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guān)系史學(xué)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4 權(quán)赫秀;;中國的朝鮮史研究與教學(xué):歷史的回顧與基于現(xiàn)實的展望[A];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三輯)[C];2011年
5 宋健;;“三一”運(yùn)動時期朝鮮“民族代表”的歷史作用和局限性[A];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三輯)[C];2011年
6 李花子;孫泓;;2011年研究會學(xué)術(shù)年會紀(jì)要[A];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三輯)[C];2011年
7 李花子;;中國朝鮮史研究會2012年學(xué)術(shù)年會及第九屆會員大會紀(jì)要[A];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四輯)[C];2013年
8 楊昭全;;建國60年來我國的朝鮮·韓國史和中朝、中韓關(guān)系史研究綜述[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12年
9 王宜勝;;朝鮮戰(zhàn)爭中的沖突管理問題分析[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8年
10 石源華;;韓國獨立運(yùn)動研究百年中文論著評析[A];“韓國臨時政府在中國(杭州)”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文家華;到朝鮮去發(fā)財[N];經(jīng)理日報;2004年
2 張 輝;朝鮮市場不能僅看表面[N];中國信息報;2005年
3 段宇宏;“朝總聯(lián)”:日本領(lǐng)土上的朝鮮“王國”[N];國防時報;2010年
4 [美]彼得·貝克 呂虹 編譯;朝鮮能否走上改革開放之路[N];社會科學(xué)報;2011年
5 本報記者 陳勇;雇個朝鮮工人[N];經(jīng)濟(jì)觀察報;2012年
6 張偉勛;朝鮮經(jīng)濟(jì)調(diào)整 醞釀重大突破 [N];中國貿(mào)易報;2005年
7 任力波;朝鮮開始推祟品牌[N];發(fā)展導(dǎo)報;2005年
8 文家華;朝鮮開放力度大 中國民企機(jī)遇多[N];經(jīng)理日報;2004年
9 華勇 遲洪江 沈嘉祿 席斯 韓曰田 姬新龍 任力波;淘金朝鮮時機(jī)已到?[N];江蘇經(jīng)濟(jì)報;2004年
10 張志曉;浙商推開朝鮮商業(yè)大門[N];世界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鄭信哲;在日朝鮮人歷史及其現(xiàn)狀研究[D];延邊大學(xué);2003年
2 張雨雪;朝鮮使臣筆下的飲食中國研究[D];延邊大學(xué);2016年
3 金炳鎮(zhèn);14世紀(jì)-17世紀(jì)中葉朝鮮對明和日本貿(mào)易關(guān)系史研究[D];延邊大學(xué);2005年
4 毛吉康;近代朝鮮半島中立問題研究(1882-1905)[D];復(fù)旦大學(xué);2010年
5 樸婷姬;中國朝鮮族與在日朝鮮人社會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xué);2008年
6 樸今海;日本對東北朝鮮人的殖民主義教育政策研究[D];延邊大學(xué);2007年
7 陳放;朝鮮與女真、滿族諸政權(quán)關(guān)系變遷研究[D];延邊大學(xué);2012年
8 潘曉偉;俄國對朝鮮政策研究1860-1910[D];吉林大學(xué);2009年
9 劉廣銘;朝鮮朝語境中的滿洲族形象研究[D];延邊大學(xué);2006年
10 詹德斌;后冷戰(zhàn)時代美國對朝政策的演變[D];復(fù)旦大學(xué);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文麗;試論美國對朝鮮托管政策的演變[D];延邊大學(xué);2010年
2 王爍明;冷或后中國對朝鮮政策的演變分析[D];延邊大學(xué);2015年
3 錢政宇;韓國、朝鮮兩國領(lǐng)導(dǎo)人更替方式的比較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5年
4 樊沛林;大正時期在日朝鮮留學(xué)生研究(1912-1926)[D];蘇州科技學(xué)院;2015年
5 郭頌;試論朝鮮與清朝的人參貿(mào)易[D];延邊大學(xué);2016年
6 王柏巖;基于交通網(wǎng)的百年來朝鮮城市網(wǎng)絡(luò)演化研究[D];延邊大學(xué);2016年
7 李海龍;20世紀(jì)90年代以來韓國諜戰(zhàn)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xué);2016年
8 張金瑞;徐載弼對朝鮮近代外交的影響(1884-1919)[D];黑龍江大學(xué);2016年
9 趙凌煙;箕子朝鮮的考古學(xué)探索[D];西北大學(xué);2016年
10 胡婷;康雍乾時期清與朝鮮關(guān)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6年
,本文編號:20681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68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