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世界歷史論文 >

中印文明的交鋒——對魏晉南北朝三教論爭的沉思

發(fā)布時間:2018-06-12 16:59

  本文選題:中印文明 + 佛教; 參考:《中國文化研究》2012年03期


【摘要】: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佛教東傳為契機,中、印兩大古老文明第一次在文化思想層面上相遇并展開激烈的交鋒。印度文明以宗教出世主義為導向,中國文化則以現(xiàn)世主義為中心,因此,中國人在初次遭遇這種異質(zhì)文化沖擊時在一定范圍內(nèi)出現(xiàn)對本土文化全盤矮化的聲音。另一方面,中華文明在應對印度文明主動挑戰(zhàn)的過程中,對佛教采取的開放、接納、改造的系列姿態(tài),使得印度佛教為適應中國社會的特殊土壤而做出適度的修改,從而最終造就了極富思想創(chuàng)造性的中國佛教。此后佛教以中國為基地對東亞各國進行全面輻射,最終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宗教。公元十二世紀之后,佛教在印度由于種種原因而絕跡,中國反而代之而起成為宣播佛教的主要中心之一。就中國文化來看,佛教及其所承載的印度思想的傳入,大大拓展了中國文化的精神視域,提高了中國思想的思維抽象能力,彌補了中國文化現(xiàn)世主義導向過于強烈的俗世主義弊端。
[Abstract]:During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Buddhism spread to the east as an opportunity, in India, the two ancient civilizations met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level and launched a fierce confrontation. Indian civilization is guided by religious birth doctrine, while Chinese culture is centered on earthly doctrine. Therefore, when the Chinese first encounter this kind of heterogeneous culture shock, the sound of overall dwarfing of local culture appears in a certain range.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process of meeting the active challenges of Indian civilization,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dopted a series of postures of openness, accep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to Buddhism, which made Indian Buddhism make appropriate modification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pecial soil of Chinese society. Finally, the Chinese Buddhism is full of thought and creativity. Since then, Buddhism has taken China as its base to radiate all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has finally become a worldwide religion. After the twelfth century AD, Buddhism died out in India for various reasons. Instead, China became one of the main centers of Buddhism. As far as Chinese culture is concerned, Buddhism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Indian thought carried by it have greatly expanded the spiritual horiz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mproved the thinking abstract ability of Chinese thought. It makes up for the disadvantage of secularism which is too strong in the guidance of Chinese cultural earthly doctrine.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哲學系;
【分類號】:B9;K235;K35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洪;楊傗;;離合錯綜,宛轉(zhuǎn)伏應——漢語話語組織論之三[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2 周建萍;;儒道佛思想對日本“幽玄”范疇形成之影響[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石秋仙;現(xiàn)代言情小說的文化因素剖析[J];東岳論叢;2005年02期

4 張林艷;整體思維方式對武術(shù)運動的影響[J];福建體育科技;1994年02期

5 黨雪;;從《源氏物語》看日本傳統(tǒng)的自然審美觀[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鄭汀;;商務日語教學與日本企業(yè)文化的關(guān)系[J];國際商務研究;2006年04期

7 方百壽;人類學視野下的《大唐開元禮》封禪儀式分析[J];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01期

8 張莉;;走進《沉船》的宗教世界[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9 邱紫華;;印度古典主義美學思想[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10 戴勝華;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及其現(xiàn)代化的理性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舜立;自然審美:川端康成的文學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肖書文;中日當代修辭學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石秋仙;論中國早期電影與文學的互動關(guān)系[D];山東大學;2005年

4 萬潤保;中國古代小說與方術(shù)文化[D];上海師范大學;2000年

5 莊岳;數(shù)典寧須述古則,行時偶以志今游[D];天津大學;2006年

6 李知;現(xiàn)代視域下的中國傳統(tǒng)味論[D];暨南大學;2008年

7 劉利華;日本民族心理視角下的對華關(guān)系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8 呂曉志;中美情境喜劇喜劇性比較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9 何宇宏;曹禺戲劇文體話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10 胥仕元;秦漢之際的禮治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廣貴;建甌民俗事象中的“語言崇拜”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2 陳薛;田園生活的變革[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文彬;論三島由紀夫的男性崇拜[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馮瑋;布托主義:溫和的民族社會主義還是法西斯主義?[D];復旦大學;2011年

5 閆加磊;吸收與轉(zhuǎn)化[D];江南大學;2011年

6 劉盛楠;浮世繪審美特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7 譚艷紅;夏目漱石和傳統(tǒng)文化[D];湘潭大學;2001年

8 崔艷秋;段落作為翻譯單位的必要性及可操作性[D];西南交通大學;2002年

9 劉舸;沖突之美[D];湘潭大學;2002年

10 周密;川端康成中間小說論[D];湘潭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宗力;;讖緯與魏晉南北朝佛教[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2 趙寧;;從三教合流看佛教[J];當代小說(下半月);2009年10期

3 閔祥鵬;;五方龍王與四海龍王的源流[J];民俗研究;2008年03期

4 李江輝;陳景聚;;論魏晉時期佛教與巫術(shù)的關(guān)系[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5 吳慧平;;魏晉南北朝時期江東書法文化區(qū)研究[J];美術(shù)學報;2010年02期

6 沈曉琳;吳慧平;;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在日、朝的傳播[J];書法世界;2004年06期

7 朱和平;羅丹丹;;魏晉南北朝時期日本包裝設計中的中國元素[J];許昌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8 李守杯;;試探魏晉南北朝時期涼州佛教發(fā)展興盛的原因[J];黑龍江史志;2010年03期

9 葛兆光;;步履艱難地前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讀后[J];讀書;1989年12期

10 王立;;從南北文化間的涵化看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潮的嬗變[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歐陽有旺;;中國文化產(chǎn)業(yè)的比較優(yōu)勢和國際化競爭戰(zhàn)略[A];全國經(jīng)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一屆學術(shù)年會暨中國區(qū)域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石國貞;;論國際化趨勢下提升大中華認同感的現(xiàn)實依據(jù)[A];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林煒雙;孫李銀;李明子;趙嘉頎;梁桑;劉霓;高騰;景懷斌;;公務員組織潛規(guī)則的表現(xiàn)與形成機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嚴建強;;“中國熱”的法國特征及其解釋[A];中西初識二編——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5 岳曉東;;幽默風格、氣質(zhì)樂觀、心理健康:493名廣州、香港、澳門大學生的調(diào)查[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陳永濤;;近代傳教運動中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兩種基本態(tài)度及簡評[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翟雙;楊莉萍;;敘事心理治療的特征及其與中國文化的契合[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敏;;關(guān)于人文文化與社會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A];中國共產(chǎn)黨與現(xiàn)代中國[C];2001年

9 王蒙;;全球化視角下的中國文化[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4)[C];2006年

10 張夢陽;;文化的內(nèi)蘊與對“人”的呼喚——寫于林非先生著《魯迅和中國文化》再版的時候[A];全國中外近現(xiàn)代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北京語言大學 路文彬;中國文化的“禮”傳統(tǒng)[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2 欣文;《中國文化年鑒》(2005)組稿編輯工作啟動[N];中國文化報;2006年

3 梁秋克;《中國文化年鑒》新一輪組稿編輯工作啟動[N];中國文化報;2007年

4 李大倫;漫談中國文化[N];郴州日報;2006年

5 卞毓方;一位文化老人的“和諧觀”[N];人民日報;2007年

6 蒙木(書評人);中國文化的讀本?[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7 宋冰;中國文化年:讓世界感受中國魅力[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8 商報記者 任志茜;張大春:重新識字,鉆進中國文化的醬缸[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9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張海晏;中國文化“和”的精神[N];光明日報;2008年

10 秦風邋毛毛;勁草更兼疾風[N];人民政協(xié)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柏青;魏晉南北朝養(yǎng)生學術(shù)思想研究及其養(yǎng)生術(shù)應用輯要[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李小花;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對科學的影響[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3 張煥君;魏晉南北朝喪服制度研究[D];清華大學;2005年

4 陳巖波;中國古代醫(yī)學書籍發(fā)展史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5年

5 詹春花;黑塞與東方[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張磊;中國與國際刑事法院:現(xiàn)狀與展望[D];吉林大學;2007年

7 李樂營;高句麗宗教信仰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孫成武;中國共產(chǎn)黨與20世紀中國文化的變革[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9 王文;龐德與中國文化[D];蘇州大學;2004年

10 包仕國;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文化安全的衍進與重構(gòu)[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慧清;德克·卜德研究三題[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董利民;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對我國現(xiàn)代競技體育的影響[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3 曲鳳東;儒學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庭教育[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4 成茜;中國文化內(nèi)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差異[D];重慶大學;2007年

5 胡菊花;從后殖民主義翻譯研究視角看中國文化的輸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6 朱曉東;韋政通文化哲學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7 徐梁峰;將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D];浙江大學;2008年

8 鄒麗娟;中俄茶文化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9 孫青;中國文化因素在外宣材料英譯中的體現(xiàn)[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10 劉微;論魏晉南北朝時期觀音信仰的特征及其影響[D];新疆師范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201039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1039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8e8e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