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后初期美國在西歐確立經(jīng)濟霸權過程中的矛盾性
本文選題:美國 + 經(jīng)濟霸權 ; 參考:《史學月刊》2012年08期
【摘要】:二戰(zhàn)后,在資本主義世界確立經(jīng)濟霸權是美國推行全球霸權戰(zhàn)略的重要一環(huán)。在確立在西歐的霸權地位過程中,美國的政策目標和具體做法總是處在矛盾之中:一方面,美國力圖改變歐洲人的傳統(tǒng)生產(chǎn)觀念和生產(chǎn)方式,將西歐導向美國模式的資本主義發(fā)展軌道;另一方面,出于懼怕西歐與自己競爭的利己動機,美國又通過種種卑劣手段,擠壓西歐的工業(yè)、農(nóng)業(yè)、航運業(yè)生存空間,不斷對歐洲經(jīng)濟合作組織成員國施加限制和壓力。這些做法不僅妨礙了西歐國家根據(jù)自身條件制定自己認為合適的經(jīng)濟政策,也為日后美歐控制與反控制斗爭埋下了因子。
[Abstract]:After World War II,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nomic hegemony in the capitalist worl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merican global hegemony strategy.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its hegemonic position in Western Europe, the policy objectives and specific practi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were always in contradic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United States tried to change the European traditional concept of production and production mode. On the other hand, out of fear of Western Europe's self-interest in competing with itself, the United States squeezed the living space of Western Europe's industrial, agricultural and shipping industries through all sorts of despicable means. Restrictions and pressure have been constantly placed on the members of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Europe. These practices not only prevented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from formulating their own economic polici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onditions, but also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the future struggl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in the area of control and anti-control.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戰(zhàn)后初期美國對外援助政策實證研究:以馬歇爾計劃為個案》(10YJAGJW019)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K15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新謙;;復興后的西歐經(jīng)濟狀況:神話與現(xiàn)實[J];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03期
2 王芝;;淺談“馬歇爾計劃”[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1988年03期
3 李申;;杜魯門主義的續(xù)篇——簡評馬歇爾計劃的歷史背景及作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1期
4 王妍;馬歇爾計劃與西歐聯(lián)合[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3期
5 劉瑛達;;馬歇爾計劃的思考[J];華章;2011年01期
6 陳新茹;;淺析馬歇爾計劃對美國的影響[J];濰坊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金衛(wèi)星;;馬歇爾計劃與美元霸權的確立[J];史學集刊;2008年06期
8 栗焦陽;;馬歇爾計劃與美國文化對西歐的滲透[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9 劉林元,聶資魯;論馬歇爾計劃的戰(zhàn)略眼光[J];學術界;2005年04期
10 支小青;馬歇爾計劃和歐洲統(tǒng)一[J];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申曉若;楊一帆;;20世紀40—50年代美英對于國際經(jīng)濟霸權的爭奪[A];第六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8年
2 薛敬孝;;入世后中美經(jīng)濟關系的理論分析和對策選擇[A];全國美國經(jīng)濟學會會長擴大會議暨“當代世界經(jīng)濟格局下的中美經(jīng)貿(mào)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崔立秋;;立足當代 關注現(xiàn)實——全球化語境下對毛澤東文藝思想的重新審視[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50年來文藝發(fā)展道路與21世紀文藝發(fā)展走向?qū)W術年會論文集匯編[C];2000年
4 李景治;闞道遠;;冷戰(zhàn)后西歐政黨格局的演變與啟示[A];政黨關系與執(zhí)政能力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譚榮邦;;冷戰(zhàn)時期西歐共產(chǎn)黨的興衰及啟示[A];全國領導科學第八次學術討論會論文精選[C];2001年
6 王祥玉;;略論杜魯門主義[A];河北省歷史學會第三屆年會史學論文集[C];1983年
7 王德載;;新穎的施工器材——方塔式腳手架[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及結(jié)構(gòu)工程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下冊)[C];1996年
8 胡志家;李工一;;涂層采用高紅外技術固化社會經(jīng)濟效益總結(jié)[A];第八屆全國紅外加熱暨紅外醫(yī)學發(fā)展研討會論文及論文摘要集[C];2001年
9 陳崎;;非主流政黨對當代西歐國家政黨格局的影響[A];世界政黨發(fā)展與當代中國政黨制度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龔松柏;馬先仙;;2004年全國美國經(jīng)濟學會會長擴大會議暨“21世紀初世界經(jīng)濟格局與中美經(jīng)貿(mào)關系高級論壇”研討會綜述[A];21世紀初世界經(jīng)濟格局與中美經(jīng)貿(mào)關系:全國美國經(jīng)濟學會會長擴大會議暨“21世紀初世界經(jīng)濟格局與中美經(jīng)貿(mào)關系高級論壇”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麗靚;美國的經(jīng)濟霸權是如何形成的?[N];證券日報;2011年
2 管清友;世界經(jīng)濟霸權的盛衰周期[N];中國經(jīng)營報;2005年
3 本報評論員 張立偉;經(jīng)濟霸權不可能向中國轉(zhuǎn)移[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
4 董文華;交通文明離我們有多遠[N];人民公安報·交通安全周刊;2005年
5 張曉暉;經(jīng)濟霸權下的話語霸權[N];上海證券報;2007年
6 周晶璐;“中東馬歇爾計劃”僅具象征性[N];東方早報;2011年
7 趙嘉政;西歐國家的就業(yè)壁壘[N];光明日報;2007年
8 劉鋼;新一輪通脹或?qū)⑾碇袞|歐[N];經(jīng)濟參考報;2007年
9 莫海;美借救災推行亞洲“馬歇爾計劃”[N];世界報;2005年
10 記者 王豐豐;布萊爾發(fā)“善心”,非洲人犯嘀咕[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滕淑娜;歐內(nèi)斯特·貝文與戰(zhàn)后西方同盟關系的形成[D];山東大學;2008年
2 李昀;經(jīng)濟合作署與戰(zhàn)后初期西歐重建(1947-1951年)[D];南開大學;2009年
3 柏來喜;石油與戰(zhàn)后西歐[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苑爽;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處理德國戰(zhàn)爭賠償問題的政策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盧志淵;市場缺失與冷戰(zhàn)時期的經(jīng)互會[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王密恰;抗病基因在野生馬鈴薯種中的多態(tài)性和進化[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07年
7 呂雪峰;從“人民民主”到“準斯大林體制”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謝華;冷戰(zhàn)時期美國對第三世界國家經(jīng)濟外交研究(1947-1969)[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9 徐泉;國家經(jīng)濟主權論[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10 仇發(fā)華;西歐與東北亞地區(qū)多邊安全合作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苗茁;論馬歇爾計劃對美國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孔繁鳳;戰(zhàn)后初期美國對歐洲一體化的反應與影響(1946-1951)[D];吉林大學;2007年
3 王倩;“履行要求”的法律規(guī)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4 宋濤;中央情報局與馬歇爾計劃[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李莉;馬歇爾計劃與早期歐洲一體化進程[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6 張勇;從馬歇爾計劃和第四點計劃看杜魯門時期的對外援助政策[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武興起;貨幣霸權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D];復旦大學;2009年
8 盧麗麗;從租借法案的終止到馬歇爾計劃的實施[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9 羅素芳;馬歇爾計劃與法國現(xiàn)代化[D];武漢大學;2005年
10 施文博;冷戰(zhàn)后歐洲反美主義探析[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9749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974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