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jīng)濟政策時期蘇聯(lián)社會組織管理體制的初創(chuàng)與確立
本文選題:新經(jīng)濟政策 + 社會組織; 參考:《俄羅斯研究》2012年03期
【摘要】:新經(jīng)濟政策時期是蘇俄社會組織發(fā)展的"黃金時代"。蘇維埃國家在這一時期探索建立社會組織管理體制。1921年3月-1924年5月,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初創(chuàng),建立了憲法框架下社會組織部分自治的管理體制。從1924年5月至1928年2月,隨著在經(jīng)濟領域運用市場經(jīng)濟機制措施的收縮,開始構(gòu)建蘇共主導型的社會組織管理體制。1930 年 8 月通過了關于社會組織的新的條例,明確地將社會組織的宗旨與蘇聯(lián)社會主義的戰(zhàn)略目標聯(lián)系在一起。該條例的頒布和實行,標志著憲法框架下部分自治的管理體制終結(jié),蘇共主導型的社會組織管理體制確立。新經(jīng)濟政策時期社會組織管理體制的初創(chuàng)與確立,是年輕的蘇維埃國家摸索和建立治理國家模式,從相對分權(quán)到中央集權(quán)的一個縮影和組成部分。
[Abstract]:The new economic policy period is the "golden 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Russia. From March 1921 to May 1924,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ocial organization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partial autonomy of social organization was established under the constitutional framework. From May 1924 to February 1928, with the contraction of the measures of applying market economy mechanism in the economic fiel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Soviet Union (CPS-led) was started. In August 1930, a new regulation on social organization was adopted. The purpos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was clearly linked to the strategic goal of Soviet socialism.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gulations marked the end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partial autonom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dominat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Soviet Uni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the period of new economic policy is a microcosm and component of the young Soviet country to explore and establish the mode of governing the state from relative decentralization to centralization of power.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俄羅斯東歐史室;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新經(jīng)濟政策時期的蘇聯(lián)社會》(項目批準號:11FSS001)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512.5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慎明;;蘇共的蛻化變質(zhì)是蘇聯(lián)解體的根本原因[J];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07期
2 劉劍飛;;基于權(quán)力制衡機制視角的蘇聯(lián)解體原因新探[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邢廣程;;蘇共犯了“2乘2=蠟燭”的錯誤[J];當代世界;2011年07期
4 洛鴻葵;;一部讓你認識真實蘇聯(lián)的力作——陸南泉等主編的《蘇聯(lián)真相——對101個重要問題的思考》一書簡評[J];俄羅斯學刊;2011年01期
5 Е·普里馬科夫;班婕;;十月革命的歷史是不能改寫的[J];俄羅斯研究;2011年03期
6 左鳳榮;;蘇聯(lián)解體20年:對蘇聯(lián)劇變原因的探究[J];俄羅斯學刊;2011年02期
7 張建華;;紅色領袖列寧 布哈林 斯大林——對“文化革命”和蘇維埃文化的理解與闡釋[J];俄羅斯學刊;2011年01期
8 馬龍閃;;俄國民粹主義及其“超階段”特色——《俄國民粹主義及其跨世紀影響》一書的前言和結(jié)束語[J];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07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曾曉祥;;馬來西亞社會重組與現(xiàn)代化[A];“東南亞民族關系”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2 黃宗良;;從民主民生問題看蘇共政權(quán)之得失——紀念十月革命90周年[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7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曲延明;;“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意識形態(tài)還是生存方式[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7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王子昌;;政治領導與國族打造——以馬來西亞為例的研究[A];“東南亞民族關系”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5 鄭異凡;;馬克思恩格斯給我們的啟示——另一視角看蘇聯(lián)劇變中的問題[A];“蘇東劇變20年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邢和明;陳獨秀對列寧新經(jīng)濟政策的認識[N];北京日報;2003年
2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雷頤;文人的激情[N];經(jīng)濟觀察報;2007年
3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沈志華;用原始檔案還原蘇聯(lián)史真相[N];北京日報;2010年
4 聞一;“葉若夫現(xiàn)象”(下)[N];學習時報;2006年
5 本版編輯 中央編譯局研究員 鄭異凡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陸南泉;總結(jié)教訓是為了指導現(xiàn)實[N];社會科學報;2007年
6 孫力舟;蘇聯(lián)在大蕭條中成大贏家[N];西部時報;2008年
7 馬長虹;托洛茨基一生真?zhèn)蝃N];北京日報;2007年
8 聞一;十月革命史是一門科學[N];學習時報;2010年
9 金雁;十月革命后的“新民粹主義”[N];學習時報;2005年
10 海因茨·迪特里奇 墨西哥城城市自治大學教授 李靜 譯;蘇聯(lián)模式的失敗之處在哪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曉燕;布哈林“富農(nóng)和平長入社會主義”述評[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田粉紅;蘇俄饑荒與胡佛救濟(1921-1923)[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3 俞敏;蘇俄經(jīng)濟社會政策與列寧的科學價值觀[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馮巖;20年代克魯普斯卡婭與斯大林的斗爭[D];吉林大學;2007年
5 曾營;馬哈蒂爾政府對華族的政策研究(1981—2003)[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王亞萍;論列寧鞏固俄共(布)執(zhí)政地位的思想和實踐[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7 劉玲;列寧蘇俄民主政治建設內(nèi)在矛盾思想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8 尹曉娜;馬來西亞爭取民族和諧的經(jīng)驗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9 李天一;喀瑯施塔得事件及其對俄共執(zhí)政思想的影響[D];蘇州科技學院;2009年
10 王雷;馬來西亞族群政策演變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9050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905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