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世界歷史論文 >

通往民族歷史編纂學(xué)的全球史

發(fā)布時間:2018-04-30 04:04

  本文選題:民族史學(xué) + 民族認同; 參考:《學(xué)海》2013年03期


【摘要】:歷史是建構(gòu)民族與民族認同的關(guān)鍵因素。世界各國建構(gòu)民族歷史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是歐洲的科學(xué)歷史學(xué)為全世界現(xiàn)代民族主義奠定了基礎(chǔ),F(xiàn)代民族歷史的建構(gòu)方式起源于歐洲中世紀,崛起于歐洲鞍型期(1750-1850)。19-20世紀,科學(xué)的民族主義歷史范式披著浪漫主義、實證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外衣,主導(dǎo)了世界各國的認同建構(gòu)和歷史編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各國的歷史學(xué)家紛紛嘗試批判、取代或超越民族主義的歷史敘事。民族的歷史敘述不斷受到各種跨民族歷史視角的侵蝕,不過民族主義范式并未失效,而是與宗教、階層和種族等視角逐漸融合。當代一些學(xué)者主張,歷史編纂應(yīng)該證明認同的連續(xù)性變動,解構(gòu)超越歷史的標準和價值觀,以抵御民族歷史中令人厭惡的糟糕環(huán)節(jié)。
[Abstract]:History is the key factor to construct national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National history is constructed in different ways in the world, but European science history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modern nationalis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national history originated in the Middle Ages in Europe and rose in the saddle period of Europe in the 1750-1850.19-20 century. The historical paradigm of scientific nationalism was covered with romanticism, positivism and Marxism. Leading the worl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and historical compilatio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historians all over the world tried to criticize, replace or transcend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nationalism. The historical narration of a nation is constantly eroded by various cross-nation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but the nationalist paradigm does not fail, but gradually melts with the perspectives of religion, class and race. Some contemporary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historical compilation should prove the continuous change of identity, deconstruct the standards and values beyond history, and resist the distasteful links in national history.
【作者單位】: 德國魯爾大學(xué)社會運動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xué)歷史系;
【分類號】:K107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保巍;;走向“文明”——蘇格蘭啟蒙運動中的“歷史敘事”與“民族認同”[J];浙江學(xué)刊;2007年03期

2 李學(xué)保;;民族認同、族裔民族主義與后冷戰(zhàn)時代的世界沖突[J];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4期

3 吳素梅;;荷馬時期古希臘人的民族認同[J];民族論壇;2011年02期

4 杜書瀛;再說全球化[J];學(xué)習(xí)與探索;2005年05期

5 稂寧;;論“二戰(zhàn)”前德國的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兼論阿倫特的民族觀[J];哈爾濱學(xué)院學(xué)報;2007年09期

6 唐書明;;全球化進程中的歐洲文化認同[J];貴州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6年01期

7 詹真榮;;20世紀社會主義國家反對民族主義傾向的歷史回顧[J];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2006年02期

8 余建華;;民族認同與南斯拉夫民族危機[J];世界歷史;2006年05期

9 張智;;法國啟蒙運動與舊制度后期的民族主義話語[J];浙江學(xué)刊;2007年03期

10 王宇博;;剖析19世紀澳大利亞民族認同[J];世界歷史;2007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韓琦;;論克里奧爾民族主義的形成及其局限性[A];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第17屆年會暨“紀念拉美獨立200周年”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10年

2 徐曉旭;;羅馬統(tǒng)治時期希臘人的民族認同[A];中國世界民族學(xué)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C];2005年

3 羅敏;;中國關(guān)于戰(zhàn)后越南問題的認知與實踐(1942~1946)[A];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xué)術(shù)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4 金希教;;韓國的中國觀及其保守的歷史[A];近代中國(第十三輯)[C];2003年

5 李達三;;甘地是應(yīng)該肯定的歷史人物[A];河北省歷史學(xué)會一九八○年年會論文選[C];1980年

6 董正華;;韋伯、桑巴特、托尼資本主義精神動因思想比較——兼評格林菲爾德的新著《資本主義精神:民族主義與經(jīng)濟增長》[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jīng)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7 蘇智良;;“慰安婦”問題的過去與近況[A];紀念七七事變爆發(fā)70周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范宏偉;;緬甸奈溫軍政府的合法性訴求與華人政治地位[A];“東南亞民族關(guān)系”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9 魏彌賢;;利格尼茨與蒙古人(英文)[A];蒙古史研究(第七輯)[C];2003年

10 王新生;;戰(zhàn)后初期東亞地區(qū)的權(quán)威主義政治[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jīng)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中)[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希恩;“民族主義”的主要類別及內(nèi)容(下)[N];中國民族報;2009年

2 李世安;從民族主義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N];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院報;2005年

3 李秉忠;巴爾干民族起義與現(xiàn)代土耳其的興起[N];中國民族報;2008年

4 于福堅;大國之殤:蘇聯(lián)解體背后的民族主義因素(上)[N];中國民族報;2010年

5 于福堅;大國之殤:蘇聯(lián)解體背后的民族主義因素(下)[N];中國民族報;2010年

6 李世安;警惕民族主義的惡性膨脹[N];光明日報;2005年

7 納日碧力戈 復(fù)旦大學(xué);文明、民族、國家:流動的邊界[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1年

8 畢健康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猶太人如何書寫巴勒斯坦史[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0年

9 黃艷紅;法國大革命與法蘭西民族的誕生[N];中國民族報;2007年

10 世科;葛新生:蘇聯(lián)劇變研究中的若干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院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白基龍;一戰(zhàn)后中韓民族主義的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xué);2011年

2 李志芬;以色列民族構(gòu)建研究[D];西北大學(xué);2009年

3 劉章才;十八世紀中英茶葉貿(mào)易及其對英國社會的影響[D];首都師范大學(xué);2008年

4 張堅;東南亞華僑民族主義發(fā)展研究(1912-1928)[D];廈門大學(xué);2002年

5 劉銀萍;民族主義與韓國反美主義[D];南開大學(xué);2010年

6 任東波;從帝國到國際共同體[D];吉林大學(xué);2008年

7 吳素梅;古希臘民族形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1年

8 劉輝;蘇丹內(nèi)戰(zhàn)研究[D];西北大學(xué);2007年

9 周承;冷戰(zhàn)結(jié)束前后以色列新一代俄裔猶太移民的形成及其影響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07年

10 孟君;19世紀至20世紀初俄羅斯帝國的民族政策[D];吉林大學(xué);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偉然;暹羅華僑教育與民族認同(1912-1949)[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9年

2 趙曉龍;當代阿拉伯民族認同研究[D];西北大學(xué);2007年

3 侯軼杰;加拿大民族認同的形成[D];河北師范大學(xué);2007年

4 孫慧;民族主義與近代德國的統(tǒng)一[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11年

5 戴勇;民族主義與新加坡現(xiàn)代化[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5年

6 江振鵬;18-19世紀愛爾蘭天主教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07年

7 顧文浩;近現(xiàn)代資本主義與世界大戰(zhàn)的起源[D];蘇州大學(xué);2006年

8 岳志強;馬庫斯·加維黑人民族主義思想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04年

9 馮映宇;從德國思想史的嬗變看默克爾政府的“價值觀外交”[D];上海師范大學(xué);2010年

10 周芬;新加坡獨立之初外資政策的轉(zhuǎn)變[D];華南師范大學(xué);2007年

,

本文編號:182297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2297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dbe6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