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時代“男子漢”觀念的建構與帝國的事業(yè)
本文選題:資產階級 + 羅切斯特。 參考:《中國圖書評論》2012年01期
【摘要】:正口維多利亞女王深知,英帝國不能指靠一群只會說冷雋的幽默話、除了"紳士風度"之外一無所長也毫無所欲的女里女氣的紈绔子,而要靠工業(yè)家、商人、傳教士、殖民者和士兵。她強調"力",致力于在英國人中間恢復十七八世紀的"男子漢"觀念,即體現(xiàn)于笛福筆下的魯賓孫·克魯梭身上的那些品質。我們可能無意間不僅繼承了英國輝格黨人的歷史學,同時也接受了那種"超越國界"的"階級共同利益"的假說,因此遺忘了現(xiàn)實中的羅切斯特們和簡·愛們的身影可能恰恰出現(xiàn)在
[Abstract]:Queen Victoria knew very well that the British Empire could not refer to a group of feminine dandymen who had nothing to do with "gentlemanly demeanor" but who could only speak coldly, but by industrialists, merchants, missionaries. Colonists and soldiers. She emphasized "force" and was committed to restoring the 17th-century "man" concept among the British, the qualities embodied in Defoe's Rubin Sun Cruisso. We may have inadvertently inherited not only the history of the Whigs in Britain, but also the hypothesis that "class common interests" transcend national boundaries. So forgetting the reality of the Rochester and Jane Eyre might be exactly what happened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分類號】:K561.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陽陽;;從達西和羅切斯特看19世紀英國社會風氣的變遷[J];作家;2011年04期
2 李光輝;;維多利亞時代社會價值觀的變遷對英國小說的影響[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3 楊麗;《簡愛》中的法國形象及民族主義話語[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4 昀林;;蘇珊藍[J];競爭力;2009年05期
5 吳文亮;;艱難困苦環(huán)境下的偉大愛情——析簡·愛獨立而有尊嚴的愛[J];山花;2009年12期
6 郭廣田;自尊 自卑 反抗──簡·愛性格分析[J];天中學刊;1999年S1期
7 張軍麗;;從男權至上觀念看羅切斯特人生悲劇的一面[J];山花;2011年06期
8 郝明然;;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慈善組織的特征[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張靜波;;《簡·愛》:參孫和大利拉的隱喻闡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S1期
10 舒?zhèn)?丁素萍;;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童話小說崛起的時代語境[J];外國文學評論;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霞;;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光學研究所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模式與啟示[A];中國光學學會2010年光學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劉燕燕;;明末福建士大夫與天主教傳教士的對話[A];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李正偉;;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社團“X俱樂部”的科學傳播活動[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10科普理論國際論壇暨第十七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杜艷華;;馬克思恩格斯對現(xiàn)代化起源的科學論證[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5 白吉爾;;資產階級與辛亥革命[A];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C];1981年
6 李晟文;;1918~1955年加拿大法裔耶穌會士在徐州傳教過程初探[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7 胡其柱;;晚清“自由”語詞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李達三;;甘地是應該肯定的歷史人物[A];河北省歷史學會一九八○年年會論文選[C];1980年
9 吳伯婭;;碰撞與裂變——清代前期中西關系芻議[A];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10 黎澍;;辛亥革命幾個問題的再認識——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A];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C];198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郜婕;英國:200多歲古樹“招親”[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2 鄒愚;財富“傳教士”[N];21世紀經濟報道;2007年
3 楊 歡;本土自鳴鐘價高一籌[N];中國商報;2005年
4 程炳生 整理;傳教士與近代中國社會[N];社會科學報;2005年
5 林慧;市場培育需要傳教士精神[N];期貨日報;2006年
6 晏路;康熙與在華傳教士的科技活動[N];中國民族報;2009年
7 王中祥;自由人性的綻放[N];中國教育報;2006年
8 田濤;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法律[N];法制日報;2007年
9 陳清;傳教士與山東義和團的爆發(fā)[N];光明日報;2000年
10 本報記者 李東梅邋連小芳;“心猿意馬”吳作斌[N];寧夏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靜;“覺醒的中國”:傳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2 奚念;翻譯在外國文學經典建構中的作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3 張靜波;女性主義視角下的宗教人格與創(chuàng)作:勃朗特姐妹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蔣有亮;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傳教士的悲歌[D];復旦大學;2010年
5 戴嵐;女性創(chuàng)作與童話模式[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馬曉俐;茶的多維魅力[D];浙江大學;2008年
7 崔華杰;傳教士學者與中國歷史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8 李穎;基督拯救中國?——倫敦會傳教士麥嘉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9 林立強;美國傳教士盧公明與晚清福建社會[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10 宋紫;毛澤東與中國私人資本主義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敏琦;自然與命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2 毛文婷;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飲食文化發(fā)展態(tài)勢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3 聶磊磊;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建筑設計思潮及藝術特征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09年
4 韓峰;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女性繪畫藝術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5 朱亞麗;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貴族女性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6 孫穎;女性主義解讀狄更斯作品中的“墮落女性”形象[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7 王碩;本杰明·迪斯累利帝國外交政策初探[D];蘇州科技學院;2010年
8 劉建;“九一八”前后中共關于資產階級的理論與實踐[D];西南交通大學;2003年
9 吳霞;英國倫敦會傳教士艾約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10 龍偉;傳教士視野中的20年代四川基督教運動[D];四川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8032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03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