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俄國史學界對古羅斯文明的研究
本文選題:基輔羅斯 + 克柳切夫斯基; 參考:《世界歷史》2012年04期
【摘要】:正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俄國史學家綜合運用社會學、宗教學、文化人類學、考古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試圖構建古羅斯社會的全貌。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是И.Я.弗羅亞諾夫與Ю.德沃爾尼琴科1988年出版的《古羅斯城邦》①一書。他們認為,9—13世紀在羅斯南、西南、西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 some Russian historians have tried to build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society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sociology , religion , cultural anthropology , archaeology , politics and so on .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俄國通史》(六卷本)”(項目號11&ZD134)第一卷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5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Л.И.鮑羅德金;;俄羅斯史學界關于革命前俄國工業(yè)化的爭論評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06期
2 齊嘉;;古羅斯起源問題中的反諾曼理論——評述以Б.Д.格列科夫為代表的“農業(yè)羅斯”說[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3 孫秉瑩;;關于“諾曼起源論”的管見[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2年01期
4 郭宇春;郭蘊深;;十月革命前俄國金融業(yè)中的猶太人[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年01期
5 姚海;俄國虛無主義運動及其根源[J];史學月刊;1993年06期
6 阿·曼弗列德,章若男 ,吳安迪;國外歷史研究的一些傾向[J];國外社會科學;1978年03期
7 張建華;;俄國貴族階層的起源、形成及其政治覺醒[J];理論學刊;2008年06期
8 譚天宇;;淺析米哈伊爾沙皇時期俄國對外軍事活動[J];西伯利亞研究;2010年04期
9 蕭雨;;一部經久的俄國通史——讀梁贊諾夫斯基著《俄羅斯史》[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8年06期
10 張箭;就中外封建社會的長短問題與何兆武先生商榷[J];史學理論研究;199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宏圖;;反思與展望——關于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思考[A];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2 李強;許永紅;;論俄羅斯樂舞戲劇藝術對東亞諸國文化的影響[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3 梁占軍;;一個新的世界史視角:全球史[A];和諧·創(chuàng)新·發(fā)展——首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7年
4 金成鎬;;再論朝鮮史學界的“朝鮮人民革命軍”說[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5 馬生祥;;試論佩斯捷利的《俄羅斯法典》[A];河北省史學會通訊(1984第1期)[C];1984年
6 于春梅;王成海;;日俄戰(zhàn)爭與甲午戰(zhàn)爭[A];江橋抗戰(zhàn)及近代中日關系研究(下)[C];2004年
7 柳若梅;;中俄初識——談中俄兩國早期的相互認識[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張樹楓;郝麗華;;抗戰(zhàn)初期日本放棄實施青島戰(zhàn)場計劃的原委[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9 皇甫秋實;;《俄事警聞》有關日俄爭奪中國東北評述[A];江橋抗戰(zhàn)及近代中日關系研究(下)[C];2004年
10 劉志超;關捷;;甲辰日俄戰(zhàn)爭的再探討[A];江橋抗戰(zhàn)及近代中日關系研究(下)[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建華;俄國知識分子群體與俄國發(fā)展道路探尋[N];學習時報;2004年
2 每文;一個歷史學家眼中的俄羅斯[N];學習時報;2006年
3 曉韋;值得一讀的史學舊著[N];工人日報;2007年
4 本報特約記者 張煒 實習記者 邢玉潔;牛津大學副校長卡邁隆教授談古代羅馬與中國比較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鄭秋;早期來華的俄國使臣[N];中國審計報;2003年
6 聞一;一個歷史學家眼中的俄羅斯[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7 張建華;西方文化對俄國現代文化進程的影響[N];學習時報;2004年
8 高釩;誰先發(fā)現澳大利亞?英史學家有新說[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9 王爾德;布爾斯廷:為美國人重新尋找共識[N];21世紀經濟報道;2010年
10 В.Г.達齊申 俄羅斯國立克拉斯諾達爾大學;俄國社會輿論正面宣傳義和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宗華;18世紀俄國改革與貴族[D];武漢大學;2005年
2 齊嘉;“羅斯”名稱的起源與古羅斯國家的形成[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3 唐艷鳳;俄國1861年改革后農民經濟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郭宇春;俄國猶太人研究(18世紀末—1917年)[D];吉林大學;2007年
5 劉瑋;1860-1917年的俄國金融業(yè)與國家經濟發(fā)展[D];吉林大學;2011年
6 李強;英屬印度西北邊疆政策和中國西部邊疆危機[D];暨南大學;2005年
7 趙軍秀;英國對土耳其海峽政策的演變[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8 張福順;20世紀初俄國土地改革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9 張景全;20世紀日本對外結盟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10 陸啟宏;近代早期西歐的巫術與巫術迫害[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清華;熱那亞興衰原因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殷欣;從甲午戰(zhàn)爭到日俄戰(zhàn)爭:俄國遠東政的嬗變(1895-1904)[D];南京大學;2011年
3 郭響宏;開明官僚與俄國的大改革[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4 楊賀;俄國泛斯拉夫主義淺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馬鋒;烏克蘭哥薩克研究(1591-1775年)[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齊山德;試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的“新自由主義”[D];吉林大學;2004年
7 周尚文;論俾斯麥的外交政策[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8 鄒繼偉;沙俄國家杜馬及其影響問題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謝慧芳;俄國的縉紳會議[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10 樸姿映;朝鮮大院君時期的對外關系研究[D];延邊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7828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82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