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研究美國婦女選擇權利派和生命權利派運動
本文選題:比較 切入點:研究 出處:《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摘要】: 自從1973年1月22日美國最高法院“羅訴偉德案”裁決從法律上肯定了妊娠早期的墮胎,美國婦女就被分裂成了兩大對立陣營。支持墮胎的一方為選擇權利派而反對墮胎的一方則稱作生命權利派。一場曠日持久的對抗性婦女運動也就此展開。本文在分別界定和闡明美國婦女運動的兩個截然不同的派別“選擇權利派”與“生命權利派”的產生極其社會意義后,對兩者進行比較指出:由于墮胎權涉及婦女自身身份識別,以及某種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觀念,才會引發(fā)上述這場對抗性的婦女運動。 本文第一章剖析了墮胎權對于“選擇權利派”婦女取得社會平等地位的意義。第二章主要分析美國婦女“生命權利派”運動的迅速發(fā)展極其背后的社會歷史原因。在第三章中,本文將進一步挖掘兩派的分歧,并揭示導致上述分歧的根本原因。
[Abstract]:American women have been divided into two opposing camps since the Supreme Court's Roe v. Wade ruling on January 22, 1973, which legally confirmed abortion in early pregnancy.The pro-abortion side chooses the right to choose, while the opposing side is called the right to life.A long-running, confrontational women's movement has also been launched.After defining and expounding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right of choice" and "the right to life", two distinct factions of the American women's movement, "the right to choose" and "the right to Life", are defined and expounded in this paper.It is pointed out by comparison that the right to abortion involves women's own identification and some deep-rooted traditional ideas, which will lead to this confrontational women's movement.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abortion right to women's social equality.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reasons behi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women's right to life movement.In the third chapter, this paper will further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chools, and reveal the root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K71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金嬋;胡金錠;;傳統(tǒng)男性——女性二元對立關系的顛覆者——薇拉·凱瑟短篇《我的死對頭》女主人公解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2 強玲;;新歷史主義的顛覆與抑制——以長篇小說《兔子,跑吧》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2期
3 劉虹君;;論《覺醒》中女主人公的空間訴求[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4 張莉;;困境中的女人——淺析麗莉·巴特自殺緣由[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5 李應梅;;維多利亞女性與新女性的對抗[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1期
6 曹愛萍;;貝蒂·弗里丹《第二階段》與美國第二次女權運動的發(fā)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7期
7 金麗華;;20世紀美國女性文學簡述——從女權運動到婦女意識的升華[J];長城;2011年02期
8 周道鳳;;芻議《紅字》的當代主義文學精神[J];長城;2012年04期
9 顧群;;都云作者癡 誰解其中味——探討艾德娜“作(zuō)”的根源[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董怡平;;20世紀美國家庭模式多樣化與社會變革[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秦美珠;;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歷程、理論特征及其意義[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延軍;發(fā)展中的美國女性就業(yè)權平等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張玲;戰(zhàn)爭、國家與女性:抗戰(zhàn)時期宋美齡的婦女動員[D];浙江大學;2011年
3 姚桂桂;美國重農主義[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4 王冬梅;種族、性別與自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5 金利杰;格爾達·勒納女性主義史學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杜曉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轉移[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祝平燕;社會轉型期婦女參政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淑芹;美國黑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9 鄭美琴;女性的選擇權與勞動參與決策的經濟學分析[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6年
10 于冬云;厄內斯特·海明威與現(xiàn)代性的悖論[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敏;20世紀60年代至今美國電影中的女性主義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江疆;淺析美國婦女角色轉變:1920-1960[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宋莉娟;第一次美國婦女解放運動之起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萬冰清;《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房子意象的隱喻意義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黃維;論《紫顏色》中同性愛的拯救力量[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谷青;當代西方女性主義設計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7 丁吉英;美國AFDC政策的演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鞏凡;美國女權運動的第二次浪潮(20世紀60-80年代)[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修慧;美國學校教育中性別平等法律保護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10 房清玲;美國社會轉型期人的生命意識自覺[D];河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7287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28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