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兒童十字軍運動及其成因
本文選題:兒童 切入點:十字軍 出處:《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摘要】:自1095年到1270年,西歐許多階層的人,盡管其目的各異,都狂熱地投身于一場震驚世界的向東部地中海沿岸的征服戰(zhàn)爭之中,史稱十字軍東征。這一期間發(fā)動的十字軍東征不下七次,兒童十字軍發(fā)生在第四次和第五次之間。關(guān)于兒童十字軍問題,國外史學界的研究成果已頗為豐富,但國內(nèi)史學界尚無專門研究。 本文試圖將兒童十字軍的前因后果進行簡單梳理。首先,盡量還原歷史上真正的兒童十字軍,分析他們的目標及東征的具體歷程。接下來探討兒童十字軍運動的成因,筆者主要從社會背景和促成因素兩大方面分析。社會背景作為基礎(chǔ),主要從社會階層、朝圣傳統(tǒng)和宗教狂熱三個方面體現(xiàn);一些近期的突發(fā)事件是促成因素,如反阿爾比派十字軍的推動,西班牙危機的刺激和應(yīng)對危機而進行的宗教大游行等。而這場曇花一現(xiàn)的狂熱運動如何收尾,朝圣隊伍最終去往何方,在本文的最后部分,筆者進行了分析。
[Abstract]:From 1095 to 1270 , many people in Western Europe , despite their different goals , were fanatically invested in a conquest of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coast that shocked the world . There were no more than seven cross - forces during the period , and the cross - forces of the children took place between the fourth and fifth times . With regard to the cross - army of children ,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foreign historians have been quite rich , but there is no special study in the domestic historians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children ' s cross . First , try to restore the real children ' s cross in history , analyze their goals and the concrete course of the East sign . Then ,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cross - army movement of the children . The author main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cross - army movement in the society , the stimulus of the Spanish crisis and the religious procession to deal with the crisis .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K1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德薇,劉陽;西歐市民階級形成機制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5期
2 雍正江;;試論10~13世紀西歐修道院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途徑[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24期
3 江群;蔡玉輝;;《荒原》七個中譯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譯[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4 周永生;;基督教社會與現(xiàn)代性沖突——艾略特《基督教社會》解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5 蘇煥莉;;羅伯特·弗羅斯特詩歌中的圣經(jīng)原型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6 郝涂根;;世俗基督精神:哈代人道主義宗教觀的內(nèi)核——兼與馬弦商榷[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7 汪春泓;關(guān)于《毛詩大序》的重新解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8 彭中禮;;論中世紀自然法學的神學正義觀[J];北方法學;2008年03期
9 劉春園;;中世紀刑法對現(xiàn)代西方刑法思想的人文指歸[J];北方法學;2012年03期
10 陳淑儀;苑輝;;個人與文化的雙重迷惘——艾略特創(chuàng)作《荒原》之根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程乃勝;;論農(nóng)民平等選舉權(quán)的實現(xiàn)途徑[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2 顧蓓;;論反教權(quán)運動與墨西哥的現(xiàn)代化[A];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暨“拉丁美洲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7年
3 鮑宗豪;;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需求理論[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4 張勤;;政府定位與公共服務(wù)水平的提升[A];“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文炳勛;;公共預(yù)算改革與民主政治發(fā)展[A];“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彥新;近代西歐大陸私法的歷史基礎(chǔ)[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董曉佳;帝國秩序的重建[D];南開大學;2010年
3 張日元;公元4至9世紀拜占廷帝國基督教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趙康英;凱撒利亞的尤西比烏斯及其《基督教會史》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吳練達;制度、行為與經(jīng)濟發(fā)展[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6 曹和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shè)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孫華程;城市與教堂:制度視野下歐洲中世紀大學的發(fā)生與演進[D];西南大學;2011年
8 鄧磊;中世紀大學組織權(quán)力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張惠;“理論旅行”——“新批評”的中國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穆隨心;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正義價值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寧;改革開放以來呼和浩特市伊斯蘭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李崴嵬;淺析國內(nèi)基督教網(wǎng)站的宗教性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施志楊;政治籠罩下的宗教紛爭[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閻銘;明清士大夫與耶穌會士譯著[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耿曉雯;論中國設(shè)計藝術(shù)的恒常與流變[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6 韓穎;宋代休閑生活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呂蕾;電視文化影響下的審美心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楊燕;基督教教會對歐洲中世紀大學教學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毛佳鵬;中世紀地中海地區(qū)“紙張”的更替與跨文化互動[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徐冰;從“外在顯露”到“內(nèi)在潛存”[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本文編號:16943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94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