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后期海外華人的“被印象”分析——以新西蘭華人華僑為中心
本文選題:“被印象”與排華 切入點:淘金 出處:《史學集刊》2017年04期
【摘要】:19世紀中后期,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多國發(fā)現(xiàn)了金礦,引發(fā)了世界性淘金狂潮,也吸引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大量華工遠赴海外,形成了近代華人第一次海外移民的高潮。但這些只夢想掙錢后葉落歸根、不愿意同化的"過客華人"在海外倍受排斥和歧視,引發(fā)了世界性的嚴密苛刻的"排華活動"。究其原因,與華僑在這些國家因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等認知和差異形成的"被形象"密切相關,而且這些"被印象"在世界各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本文以新西蘭華人華僑為討論中心,從自由權、宗教信仰、種族排斥、經(jīng)濟競爭、道德歧視、文化差異、自身惡習等七個方面分析華人華僑被排斥的原因。
[Abstract]: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 gold deposits were discovered in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Pacific, which triggered a worldwide gold rush and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workers from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of China to go overseas. This was the climax of the first emig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But these "passers-by Chinese" who only dream of earning money and are unwilling to assimilate are rejected and discriminated against overseas. This has triggered a rigorous and demanding worldwide "anti-Chinese" campaign. The reas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mage" of overseas Chinese in these countries as a result of political, economic, religious, cultural and other cognitiv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Moreover, these "impressions" have a high degree of similarity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Chinese and overseas Chinese in New Zealand, from freedom of liberty, religious belief, racial exclusion, economic competition, moral discrimin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exclusion of Chinese and overseas Chinese from seven aspects, such as their own bad habits.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基金】:中國社會科學院創(chuàng)新工程重大項目“新西蘭華僑華人史研究”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612.4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雷雨;;《從沉默中崛起——北美華人華僑的奮斗史》出版[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8年03期
2 余曉慧;張禹東;;宗教認同在華人華僑精神家園建設中的和諧意蘊[J];青海社會科學;2011年02期
3 賀圣達;;戰(zhàn)后華人華僑歷史發(fā)展分期概論[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89年02期
4 王付兵;改革開放以來華人華僑對福清的捐贈及其作用[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0年03期
5 吳杰偉;陳盈;;學術對話:東南亞研究與華人華僑研究的體驗、觀察與反思[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6年04期
6 余曉慧;張禹東;;宗教認同:華人華僑和諧共生的精神依托[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7 李德華;;試論中亞哈薩克族華人華僑[J];新疆地方志;2012年04期
8 ;中國年[J];走向世界;2014年02期
9 施秀芬;;緬甸遭遇熱帶風暴 華人華僑財產(chǎn)及飲水受影響[J];華人世界;2008年06期
10 田志馥;;東南亞華人華僑與華文學;犹轿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王曉鶯;;發(fā)揮華人華僑在“中國和平崛起”中作用的新思維與對策[A];廣東省第四屆高校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討會論文[C];2004年
2 姜琳;;強大統(tǒng)一的祖國是世界華人的堅強后盾[A];熱愛祖國 振興中華[C];2007年
3 劉欣梅;;劉欣梅(泰國):泰國端午節(jié)文化[A];2013年集美第九屆海峽兩岸端午文化論壇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蘊燕 李鳴;華人華僑對經(jīng)濟發(fā)展貢獻備受關注[N];中國貿(mào)易報;2006年
2 特派記者 李健;希臘華人華僑祝福祖國祝福奧運[N];北京日報;2008年
3 記者 聶世超邋李鳳虎 高長嶺;史濟春會見“華合論壇”客人[N];河南日報;2008年
4 靖淇萱;“廣東2010華人華僑旅游年”啟動[N];中國旅游報;2009年
5 梁宇廣;東盟華人華僑興起回鄉(xiāng)祭祖熱[N];西部時報;2010年
6 張俊 郭光明 蔡耀錦;華人華僑為中山旅游喝彩[N];中國旅游報;2010年
7 江偉民 凌道文 凌利兵;我市首家華人華僑度假區(qū)開工建設[N];黃山日報;2010年
8 陳堅;羅馬華人華僑集會紀念遇害華人父女[N];工人日報;2012年
9 首席記者 劉淼;世界華人華僑社區(qū)聯(lián)合總會秘書長來訪[N];鞍山日報;2012年
10 記者 吳建友;泰國華人華僑抗議日“購買”釣魚島[N];光明日報;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石淑琴;馬來西亞華人華僑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建[D];南京大學;2016年
2 羋韞婧;中國故事,,國際表達:《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形態(tài)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6年
3 戴麗芳;粵籍華人華僑對廣東外貿(mào)發(fā)展的影響研究[D];暨南大學;2014年
4 毛春玲;旅斐華人華僑與中斐文化交流[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胡曉玲;東南亞華人華僑經(jīng)濟網(wǎng)絡的形成、發(fā)展與轉型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08年
6 李哲;新時期我國華人華僑海外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研究[D];南昌大學;2013年
7 劉天驕;澳大利亞多元文化政策與華人華僑文化適應的互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6826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82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