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時期美國對非洲政策研究
本文選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 切入點:美國 出處:《蘭州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摘要】: 美國第32任總統(tǒng)(1932-1945)富蘭克林·D·羅斯福(1882-1945)在任時期,是美國內政和外交的重要轉折時期。此時經濟、軍事都成為大國的美國希望能夠獲得與之經濟、軍事地位相當?shù)恼蔚匚?而法西斯的日益擴張使得美國十分不安。于是美國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反法西斯陣營,開始實現(xiàn)其稱霸全球的目標。在外交上,結束了孤立主義,廣泛地參與世界事務,成為美國外交的重心。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大陸,自然成為美國對外擴張的目標之一。 富蘭克林·D·羅斯福在其任期內堅持打破孤立主義,要求美國參與國際事務。對非洲這片當時基本上完全是殖民地的大陸,富蘭克林·D·羅斯福通過各種手段來獲取利益和特權。本文試圖以富蘭克林·D·羅斯福時期美非外交關系中的幾個重要事件,如北非登陸,對利比亞的控制,對摩洛哥的經濟利誘,來討論富蘭克林·D·羅斯福時期美國對非洲的政策。
[Abstract]:The 32nd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32-1945) Franklin D. Roosevelt 1882-1945) wa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American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 whe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its economy and military power, hoped to gain political status comparable to its economic and military status. And the growing fascism made the United States very uneasy. So the United States joined the anti-fascist camp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began to realize its goal of dominating the world. In diplomacy, it put an end to isolationism and extensively participated in world affairs. The rich continent of Africa has naturally become one of America's foreign expansion targets. During his tenure, Franklin D. Roosevelt insisted on breaking up isolationism and demanding that the United States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Franklin D. Roosevelt obtained benefits and privileges through various mean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several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frica during the Franklin D. Roosevelt period, such as the landing of North Africa, the control of Libya, and the economic inducement of Morocco. To discuss American policy toward Africa during Franklin D. Roosevelt's time.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K7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朋;;國家利益與20世紀30年代美國東亞政策[J];求是學刊;2011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附錄一 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A];北京大學非洲研究叢書第四輯——亞非葡語國家發(fā)展研究[C];2006年
2 鄭克軍;;八十年代初期中國對非洲政策的調整[A];北大非洲研究叢書——中國與非洲[C];2000年
3 吳日煥;;冷戰(zhàn)后的中國對非洲政策及實踐[A];北大非洲研究叢書——中國與非洲[C];2000年
4 ;后記[A];北京大學非洲研究叢書第四輯——亞非葡語國家發(fā)展研究[C];2006年
5 徐人龍;;中國和非洲統(tǒng)一組織的友好合作關系[A];北京大學非洲研究叢書第二輯——非洲變革與發(fā)展[C];2002年
6 李保平;;中國非洲史研究會第五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觀點述要[A];中國非洲史研究會三十年[C];2010年
7 楊廷智;;繼往開來話合作 互利共贏謀發(fā)展——“中非關系與當代世界”學術研討會綜述[A];中國非洲史研究會三十年[C];2010年
8 高旭紅;徐tk;;和諧世界思想指導下的外交軟實力建設研究[A];陜西社會科學界第3屆學術年會輝煌6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道路專題論壇文集[C];2009年
9 周慕紅;;中非關系問題研究中文文獻索引(1949—1998)[A];北大非洲研究叢書——中國與非洲[C];2000年
10 張瑾;;非洲經濟發(fā)展與中非經貿關系研討會綜述——紀念中國非洲史研究會成立三十周年[A];中國非洲史研究會三十年[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于大波;美國繼續(xù)調整對非洲政策[N];國際商報;2000年
2 金石;美國國有化的微妙之處[N];中華工商時報;2009年
3 韓戍;被“美化”的中國形象[N];中華讀書報;2010年
4 中山大學教授 王則柯;美國貧富差距重新擴大的教訓[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劉桂丹;飛虎隊遺址公園,,我們共同的紀念[N];桂林日報;2007年
6 秋風;電話提速全球經濟[N];中國經營報;2003年
7 肖偉明;美國30年代經濟大危機對中國的五大啟示[N];中國財經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禾山;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兄弟”的前世與今生[N];民營經濟報;2008年
9 肖志光;美國醫(yī)改:“完美”邏輯與“不完美”假設[N];中國保險報;2010年
10 黃晴;熱詞游戲與世態(tài)百相[N];人民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祥峪;富蘭克林·D·羅斯福當政時期(1933-1945年)涉及環(huán)境的三個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2 國洪梅;美國對蘇聯(lián)的政策研究(1933-1941)[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段永富;美國對偽滿洲國政策研究(1931-1941)[D];吉林大學;2010年
4 李艷娜;富蘭克林·羅斯福與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魏雪梅;冷戰(zhàn)后中美對非洲援助比較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6 宋微;冷戰(zhàn)后美國對撒哈拉以南非洲政策研究[D];外交學院;2012年
7 劉東明;從羅斯福到艾森豪威爾1940—1954年美國的越南政策[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8 惠春琳;美國公眾輿論對美國東亞政策的影響[D];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
9 吳緒永;可持續(xù)發(fā)展背景下中非國際經濟合作研究[D];青島大學;2010年
10 杜英;印度與東非國家關系研究(1964-2000)[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楚菲菲;羅斯福時期美國對非洲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廖雙波;羅斯福政府時期的美國東北亞政策研究(1933-1941)[D];黑龍江大學;2011年
3 盧徽;冷戰(zhàn)后美國和法國對非洲政策及其比較[D];湘潭大學;2002年
4 周明;論冷戰(zhàn)后歐盟對非洲政策的演變[D];外交學院;2011年
5 蔡金娣;試析埃莉諾·羅斯福的白宮生涯[D];河北大學;2011年
6 譚佳;21世紀初日本對非洲政策的調整[D];外交學院;2011年
7 王婷;2008年經濟危機與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德芳;論冷戰(zhàn)后美國對非洲政策的演變及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曹瑩瑩;冷戰(zhàn)后俄羅斯對非洲政策[D];外交學院;2010年
10 李亞娟;飄忽不定,曖昧不明[D];西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6591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59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