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俞正燮對俄羅斯研究的貢獻
本文選題:俞正燮 切入點:俄羅斯 出處:《史學史研究》2012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出于良史憂世的情懷,清朝著名學者俞正燮由考據轉向經世,撰寫系列專題文章,簡要敘述了俄羅斯歷史,追溯考察了中俄關系史,專題辨析了俄羅斯佐領,成就顯著。俞正燮的俄羅斯研究,體現出他較為強烈的經世旨趣、擅長從考據入手,以及注重文獻佐證的治學特點。俞正燮對俄羅斯的研究,不僅首開風氣,自成體系,而且影響極為深遠。究其原因,一是出于他高度的愛國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和參與《大清會典》的纂修有直接關系;三是受他的幕府生涯,以及師友交游的影響。俞正燮對俄羅斯做出了開拓性和基礎性的研究。
[Abstract]:Out of the feelings of worrying about the world in the history of good history, Yu Zhengxie, a famous scholar in the Qing Dynasty, has changed from textual research to managing the world. He has written a series of feature articles, briefly described the history of Russia, traced back to the history of Sino-Russian relations, and made a special distin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ussian leader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Yu Zhengxie's Russian studies reflect his relatively strong purport to experience the world, he is good at starting with textual research, and he pays attention to the scholarly characteristics of documentary evidence. The study of Russia by Yu Zhengxie is not only the first of its kind, but also a system of its own. And the influence was extremely far-reaching. The reasons were, first, because of his high sense of patriotic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second, directly related to his participation in the compila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ird, because of his shogunate career. Yu Zhengxie made pioneering and basic research on Russia.
【作者單位】: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
【基金】: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俞正燮考據學研究”(項目號:AHSKF09-10D96) 安徽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俞正燮文獻學研究”(項目號:2011SK762)
【分類號】:K249.3;K51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倪愛山,徐國利;簡論清末民初新史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張允熠,張瑞濤;論中國近代主流文化轉型的幾個特征[J];安徽史學;2003年01期
3 李帆;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與近代的戴學復興[J];安徽史學;2003年04期
4 李曼曼;譚書龍;;試析徽州文化精神在胡適文化心理中的積淀[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5 張柏青;“二十四韻”語境別義──《二十四詩品》作者補證[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6 杜蒸民;年譜學的一個新創(chuàng)例——胡適《章實齋先生年譜》述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7 張昭軍;曾國藩理學思想探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李帆;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對戴震理欲觀的評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9 李小光;清代中西文化互動及其終結初探[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10 王興國;譚嗣同與梁啟超的應用佛學[J];船山學刊;199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姚文造;;論徽州學者的《春秋》學研究[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陳鴻森;;陳溿事跡辨正[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C];2005年
3 楊華;;說“舉禱”——兼論楚人貞禱的時間頻率[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4 胡孝德;高小平;;同曲異工——16—18世紀西學東漸在中、日兩國的不同命運[A];中西初識二編——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5 吳光;;黃宗羲的學術成就及其思想的現代價值[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賀昌盛;;晚清民初“文學”學科的學術譜系——從“詞章”到“美術”再到“文學”[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劉巍;;“諸子不出于王官論”的建立、影響與意義——胡適“但開風氣不為師”的范式創(chuàng)新一例[A];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卷)[C];2002年
8 劉巍;;《教學通義》與康有為的早期經學路向及其轉向——兼及康氏與廖平的學術糾葛[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4年卷[C];2004年
9 李細珠;;倭仁與道咸同時期的理學[A];思想家與近代中國思想——第一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左玉河;;中國舊學納入近代新知識體系之嘗試[A];思想家與近代中國思想——第一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瑞明;雅人深致[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楊朝亮;李紱與《陸子學譜》[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曹全來;國際化與本土化[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4 修彩波;近代學人與中西交通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章小謙;傳承與嫁接:中國教育基本概念從傳統(tǒng)到現代的轉換[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許龍;錢鍾書詩學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7 張永理;當代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封建殘余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8 鐘如雄;漢字轉注系統(tǒng)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9 翟意安;論中華文明圈的內發(fā)性發(fā)展史觀[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周霞;中國近代佛教史學探研(1900—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金華;論康有為的科學思想[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劉岐梅;晚清改良思想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3 劉新民;清代“說文學”專著之書目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文獻情報中心);2002年
4 申樂利;民國王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5 羅立軍;章學誠道學史觀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6 李自紅;現代性的困惑[D];暨南大學;2002年
7 蔡言勝;《通雅》語文學研究[D];安徽大學;2002年
8 王榮霞;康雍乾時期在西北邊疆地區(qū)實行的“因俗治邊”政策[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9 吳學滿;從考據學到新義理學[D];湘潭大學;2002年
10 于麗萍;《爾雅義疏》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檔案解密:1940年卡廷大屠殺是斯大林下的令[J];蘭臺世界;2011年14期
2 張廣翔;李振文;;俄羅斯冶金業(yè)史研究的力作——評《烏拉爾冶金業(yè):從遠古到現今》[J];俄羅斯學刊;2011年03期
3 列昂·阿倫;趙鐵鑄;;關于蘇聯(lián)解體:你以為知道的一切都是錯誤的[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年04期
4 方亮;;揭開蘇聯(lián)所謂“共妻制度”之謎[J];旅游時代;2011年05期
5 劉巍;厲倩蕓;;蘇聯(lián)模式為什么失敗[J];w,
本文編號:16487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48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