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籍朝鮮人安氏的家世與家事
本文選題:旗籍朝鮮人 切入點:滿洲奴仆 出處:《清史研究》2013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旗籍朝鮮人安尚仁(安尚義、安三)與安岐(安麓村)父子,因兼有康熙朝大學(xué)士、滿洲權(quán)貴明珠的大管家、大鹽商、社會公益家、慈善家、收藏鑒賞家等多重身份而獨具特色。本文重點考察安氏的家世與家事,認為:安氏來華,應(yīng)在明末清初(十七世紀三四十年代),途徑則為被擄入旗。安氏世為明府總管,兩者形成榮損與俱的特殊關(guān)系。本文并從經(jīng)營鹽業(yè)、景德鎮(zhèn)燒瓷、重筑天津城、安圖被誅、安岐的收藏等五方面,考察了安氏的家事。文末指出,安氏身份的準確定義,應(yīng)為正黃旗滿洲下包衣朝鮮人(家仆朝鮮人)。有關(guān)安氏的史跡,為考察清代滿洲貴族家庭內(nèi)部的主奴關(guān)系、八旗內(nèi)部的多民族關(guān)系、旗人與民人的關(guān)系乃至中朝(韓)關(guān)系等問題,提供了一個獨特視角。
[Abstract]:An Shang-jen (an Shang-yi, an San) and an Qi (Anlu Village) father and son of the Korean flag are both the steward of the Emperor Kangxi University, the great housekeeper of the pearl of Manchuria, the salt merchant, the social public good, and the philanthropis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family and family affairs of Anshi, and holds that: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in the 1930s and 40s), Anshi should come to China through captivity to the flag, and Anshi was the head of the Ming government. This paper also examines the family affairs of Anshi from five aspects: salt industry, porcelain burning in Jingdezhen, rebuilding Tianjin City, Antu being executed, and Anqi's collection.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exact definition of an's identity. For the sake of investigating the main and slave relations within the Manchu aristocratic families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multi-ethnic relations within the eight banners, we should wrap Korean people (servants of Korea) under Manchuria under the Zheng Huang Bann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ag people and people and ev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North Korea (Korea) provides a unique perspective.
【作者單位】: 吉林師范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類號】:K249;K31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翁如;安氏父子助捐重修天津城[J];歷史教學(xué);1995年04期
2 呂小鮮;乾隆初陳順等合伙偷刨安圖入官房院內(nèi)窖銀案史料[J];歷史檔案;1992年02期
3 韋明鏵;安岐與揚州——記中韓交往史上的一位揚州鹽商[J];揚州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2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尚繼武;對男權(quán)的沖擊和消解——論《聊齋志異》女權(quán)伸張[J];蒲松齡研究;2004年03期
2 張偉麗;;論蒲松齡紀昀小說創(chuàng)作心理相同點[J];蒲松齡研究;2008年01期
3 王軍明;;《鳳陽士人》情愛模式的敘事倫理學(xué)詮釋[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4 徐道彬;;論凌廷堪與西學(xué)[J];安徽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2年03期
5 徐時儀;;漢語慣用語“掉槍花”與“混腔水”考探[J];合肥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0年05期
6 汪謙干;皖江文化的內(nèi)涵及其特點[J];安徽史學(xué);2005年04期
7 朱琳;明清徽州女子婚齡淺探——以地方志資料為中心的考察[J];安徽史學(xué);2005年06期
8 陳德鵬;;咸豐帝的人格心理及其影響[J];安徽史學(xué);2008年02期
9 王記錄;;對清代史館中史官生存狀況的考察[J];安徽史學(xué);2009年02期
10 王惠榮;;從晚清漢學(xué)區(qū)域之發(fā)展看漢宋調(diào)和[J];安徽史學(xué);2009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源;;性別與權(quán)力:清代女性參與京控案再研究[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xué)史學(xué)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郗鵬;;清代歲貢生錄取制度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張建偉;;明清科舉考試防弊措施探析——兼論對當(dāng)今國家教育考試防弊問題的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谷秀青;;清末教育社團與地方社會——以江蘇省教育會對萬緣庵毀學(xué)案的處置為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郗鵬;;清代拔貢生錄取制度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吳海波;;兩淮鹽商與清代文教事業(y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7 曾慶淼;張慶余;;論清代名人存世書目收集整理及其數(shù)據(jù)庫的構(gòu)建[A];福建省圖書館學(xué)會2006年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馮賢亮;;舟船交通:明清太湖平原的環(huán)境與人生[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五輯)[C];2008年
9 no仁o
本文編號:16438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43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