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發(fā)表論文目錄 2
本文關鍵詞:現(xiàn)代西方歷史哲學中有關歷史客觀性問題的認識,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了解歷史研究的脈絡
獲悉史學觀念的演變
世界歷史1983年第1期
1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產(chǎn)生及其國際意義 劉思慕 1-9
2 吳于廑談世界歷史上的游牧世界與農(nóng)耕世界 吳于廑 10-16
3 蘇格蘭、日本、英格蘭和中國的兄終弟及制 辜燮高 17-25
4 中國古代文化對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影響 許明龍 26-36
5 試論馬考萊的史學 譚英華 37-50
6 日本德川幕府鎖國的原因及其影響 管寧 51-61
7 奴隸貿(mào)易與早期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徐濟明 62-69+61
8 列寧的和平共處思想與熱那亞會議 鄭紹欽 70-79
9 評當代西方學者對奴隸貿(mào)易的一些看法 吳秉真 80-86
10 略論托馬斯·莫爾及其《烏托邦》 曹植福 87-90
11 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 馬克思故鄉(xiāng)將舉行紀念活動 梁建華 90
12 介紹兩本世界古代史論文集 直言 91-92
13 十九世紀世界歷史名人群像——介紹《外國歷史名人傳》近代部分(中冊) 一夫 93-95
14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96
世界歷史1983年第2期
1 馬克思關于落后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思想 陳啟能,湯重南 1-11+20
2 馬克思和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爭觀 鮑世修 12-20
3 中國古代思想與西歐啟蒙運動的發(fā)展 沈定平 21-34
4 1937—1941年的美德矛盾王明中 35-43+55
5 羅斯!靶抡钡臍v史地位 劉緒貽 44-55
6 法國無產(chǎn)階級1848年提出的社會共和國口號的實質(zhì)孫嫻 56-62+86
7 論波菲利奧·迪亞斯 金計初 63-72
8 列寧論“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時期的農(nóng)民問題 趙平之 73-79
9 中國對東南亞史的研究 史耀南 80-86
10 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反奴隸制的進步史學 嚴鐘奎 87-89
11 列寧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蘇聯(lián)現(xiàn)代史第一次學術討論會側記 張姚,于金 90-92
12 評《邪馬臺國》 林隱 93-95
13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96
世界歷史1983年第3期
1 新發(fā)現(xiàn)的馬克思兩封信 道龍 1
2 讓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之花迎風怒放 2-4
3 讀者·作者·編者 4
4 開展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座談會發(fā)言摘要) 白壽彝,何兆武,劉家和,齊世榮,瞿林東,沈仁安,張文杰,王瓘,陳啟能 5-11
5 論玻利瓦爾的拉美聯(lián)合思想——紀念西蒙·玻利瓦爾誕生二百周年 肖楓 12-19
6 蒙昧時代低級階段是從猿到人的過渡時期 毛昭晰 20-26
7 論日本大化改新的成敗 王毅 27-35
8 論杜魯門的“公平施政” 李存訓 36-46
9 殷人航渡美洲再探 房仲甫 47-57+26
10 評蘇俄初期的農(nóng)民政策 徐天新 58-64+72
11 試論1944年華沙起義 劉邦義 65-72
12 美國新左派運動諸問題初探 鐘文范 73-83+95
13 “扶!笨甲C在中國 趙淑凡 84-87
14 學習世界史的良師益友——評介《外國歷史名人傳》(古代部分·上冊) 華子 88-90
15 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沙俄駐法大使呈俄國外交大臣的報告 曹特金 91-95
16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96
世界歷史1983年第4期
1 關于歷史研究的指導思想問題——評馬克思主義“過時”論 劉大年 1-13+23
2 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習,重視美國史學史研究 黃紹湘 14-23
3 社會主義與文化遺產(chǎn) 張椿年 24-28
4 馬克思與法國大革命——學習馬克思的早期著作 張芝聯(lián) 29-39
5 試論當代非洲的部族問題 寧騷 40-48+39
6 日本“大東亞共榮圈”迷夢的形成及其破滅 呂萬和,崔樹菊 49-57
7 以色列—巴勒斯坦問題探源——論貝爾福宣言產(chǎn)生的原因 華濤 58-65
8 麥卡錫主義的興衰 張紅路 66-74
9 實事求是地評述列寧和布哈林在國家問題上的爭論 李振海 75-78
10 列寧和布哈林在國家問題上的分歧及其消除 鄭異凡 79-87
11 關于西羅馬帝國滅亡原因的幾種論點 吳柔曼 88-91
12 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 李巨廉,王斯德 92-95+91
13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96
世界歷史1983年第5期
1 重視世界史的研究和教學——在全國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座談會上的講話 陳翰笙 1-2
2 古代東非沿海的城邦 何芳川 3-12+22
3 美國的對德政策和德國的分裂 林勇軍 13-22
4 華盛頓與美國憲法 余志森 23-31
5 論西蒙·玻利瓦爾 洪國起 32-40
6 試論俄國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實質(zhì) 于沛 41-49+89
7 日本倒幕維新思想的形成 李秀石 50-60
8 馬基雅弗利的政治思想 張執(zhí)中 61-70
9 從反埃到反英的馬赫迪起義 王彤 71-79
10 三國干涉還遼與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 劉真武 80-85
11 怎樣理解和評價巴黎公社的四·一六法令 周洪鈞 86-87
12 怎樣理解巴黎公社的全面選舉制 林康裕,謝佐鉅 87-89
13 《早期殖民主義侵略史》簡介 菁蕾 90
14 關于勞動解放社的三篇史料 91-95
15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96
世界歷史1983年第6期
1 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fā)展——學習《鄧小平文選》的體會 陳啟能 1-10
2 淺論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系 張宏儒 11-20
3 全國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座談會紀要 20-24
4 關于馬丁·路德評價的幾個問題——紀念馬丁·路德誕生五百周年 于可 24-33
5 俾斯麥外交再討論——兼與王鵬飛同志商榷 邱凱淇 34-45
6 試論艾森豪威爾的現(xiàn)代共和黨主義 韓鐵 45-55
7 俄國國家杜馬的形成及其實質(zhì) 孫成木 55-64
8 馬六甲港在十五世紀的歷史作用 余思偉 65-75
9 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兩種流派 約翰·布魯爾,錢乘旦 75-83
10 維也納會議的召開和神圣同盟的建立 劉宗緒 84-89
11 介紹《齊亞諾日記1939—1943年》 陳廷祐 90-92
12 《列寧年譜》介紹 余偉民 93
13 本刊1983年第1—6期總目錄 94-95
14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96
世界歷史1984年第1期
1 建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史體系 郭圣銘 1-10
2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 田昌五 11-22
3 中國近代愛國主義的“亡國史鑒”初考 俞旦初 23-31
4 蘇聯(lián)二十年代的土地租佃和雇傭勞動問題 聞一 32-44
5 關于勞役地租的考察 馬克垚 45-54
6 戴高樂與歐洲聯(lián)合 周榮耀 55-67
7 論阿卜杜·卡德爾的埃米爾國家 梅偉強,黃麗英 68-77
8 蘇聯(lián)的農(nóng)業(yè)社會主義改造問題——記蘇聯(lián)現(xiàn)代史第二次學術討論會 丁果,孫小雪 78-81
9 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起源——記二戰(zhàn)起源專題學術討論會 則化 82-84
10 關于戰(zhàn)后世界史的幾個問題——記中國世界現(xiàn)代史研究會中南地區(qū)第二次學術討論會 吳友法 85-6
11 簡短的答復 劉宗緒 87-88
12 熱月政變等問題的再說明 余小慎 88-89
13 我國學者的第一部拉丁美洲史——李春輝《拉丁美洲史稿》評介 陸國俊,金計初 90-93
14 讀《一八四八年歐洲革命史》 光仁洪,管敬緒 94-95+84
15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96
世界歷史1984年第2期
1 人道主義探源 朱龍華 3-8
2 談關于人道主義討論中的問題 周輔成 8-10
3 抽象的人道主義只能是資產(chǎn)階級的人道主義 龐卓恒 10-13
4 人道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 朱寰 13-14
5 關于人文主義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張椿年 15-17
6 要重視太平洋歷史的研究 在中國太平洋歷史學會成立會上的發(fā)言摘要 周谷城 18-19
7 阿拉伯科學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偉大貢獻 楊克禮 20-31
8 列寧論蘇聯(lián)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 吳仁彰 32-40
9 美國商品奴隸制性質(zhì)試析 曹文娟 41-49
10 試論伊達爾戈的獨立思想 李祥 50-57
11 初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第二戰(zhàn)場” 金重遠 58-65
12 現(xiàn)代西方歷史哲學中有關歷史客觀性問題的認識 張文杰 66-70
13 世界通史體系問題瑣議 劉遠圖 71-78
14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許明龍 79-83
15 初論美國工人運動史學 張友倫 84-90
16 美國“新史學派”述評 張廣智 91-95+65
17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1983.8—1984.1) 96
世界歷史1984年第3期
1 有關《世界通史》體系的幾點意見 李純武 1-6
2 美國與慕尼黑 何抗生 7-15
3 用系統(tǒng)論方法對十九世紀后半期德國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原因的再探討 王志樂 16-26
4 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的性質(zhì) 吳美芬 27-35
5 阿根廷獨立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國家的統(tǒng)一 張家哲 36-45
6 尼日利亞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 張曉華 46-54
7 尊王攘夷運動在日本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蔣立峰 55-63
8 美國南北戰(zhàn)爭后的改良工會主義思潮 陸鏡生 64-70
9 中國南洋學會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 姚楠 71-78
10 謝司起義 程華 79-83
11 西方思想史研究的一項新成果——評《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 江鷹 84-86
12 《希臘城邦制度》讀后 廖學盛 87-89
13 百家異說 一家之言——評《希臘城邦制度》 修海濤 90-94
14 《珍珠港事件為何發(fā)生》兩則史實訂正 丁克迅 95
15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96
世界歷史1984年第4期
1 馬克思與第一國際總委員會——紀念第一國際成立一百二十周年 曹特金 1-10
2 論布哈林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思想 鄭異凡 11-21
3 沒有必要作繭自縛 朱庭光 22-24
4 布隆迪王國及其十九世紀末反對外國入侵的斗爭 埃米爾·姆沃羅哈 25-29
5 二戰(zhàn)后法德和解的主要因素 張運城 30-38
6 城市、城邦和古代西亞、北非的早期國家 陳隆波 39-48
7 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重要歷史地位 郭華榕 49-58
8 唯物史觀與西方史學的危機和變遷 龐卓恒 59-70
9 對多卷本《世界通史》體系、主線及中心論的幾種意見 71-77
10 圈地運動—工業(yè)革命勞動力的主要來源 王章輝 78-82
11 非洲奴隸貿(mào)易四百年始末 吳秉真 83-88+82
12 一部值得一讀的地區(qū)史——《東南亞史》評介 馬寧 89-91
13 中外學術界對《真臘風土記》的研究 趙和曼 92-95+77
14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96
世界歷史1984年第5期
1 回顧三十五年來的成就 開拓世界史研究的新局面 王敦書,于可,馬克堯,陳之驊,高放,王養(yǎng)沖,王覺非,丁建弘,萬峰,劉緒貽 1-19
2 世界現(xiàn)代史體系中的一個重大問題 劉緒貽 20-29
3 第二戰(zhàn)場與美英的戰(zhàn)略企圖 朱貴生,華慶昭 30-40
4 中國抗日戰(zhàn)場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王振德 41-51
5 美國中東政策的里程碑——試論杜魯門的巴勒斯坦政策 林漢雋 52-60
6 日本對北海道的開發(fā) 熊達云 61-71
7 略述俄羅斯民間諺語的史料價值 鮑良駿 72-77
8 從高校世界通史教材談到多卷本《世界通史》的編寫 王也揚 78-80
9 從世界歷史看改革 李春輝 81-82
10 關于《太陽城》中的宗教哲學思想 馬丁 83-84
11 巴西宣布獨立 黃邦和 85-91
12 《世界史·近代史》上冊評介 孫祥秀 92-94
13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95
世界歷史1984年第6期
1 論近代亞洲資產(chǎn)階級早期政治活動的性質(zhì)和作用 何芳川 1-12
2 中亞文化與我國歷史的關系 陳翰笙 13-21
3 評恩克魯瑪晚期政治思想的轉變 秦曉鷹 22-31
4 英布戰(zhàn)爭性質(zhì)辯析 鄭家馨 32-40
5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經(jīng)濟政策和思想 徐秋 41-50
6 試論美國民主黨向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政黨的演變 譚君久 51-60
7 三十年代日本法西斯政權的形成及其特點 李玉 61-69
8 關于蘇聯(lián)農(nóng)業(yè)全盤集體化的兩個問題 吳恩遠 70-77
9 《外國歷史大事集》前言 朱庭光 78-81
10 歷史文章要寫得生動些 曹平 82-83+81
11 從韋伯到湯普森——英國工人運動史研究簡介 錢乘旦 84-90
12 評楊人楩《非洲通史簡編》 鄭家馨 91-92
13 介紹《美洲印第安人史略》 李春輝 93-40
14 本刊1984年第1—6期總目錄 94-95
15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96
世界歷史1985年第1期
1 古代印度社會幾個問題 崔連仲 1-9
2 克勞塞維茨和他的戰(zhàn)爭學說 鮑世修 10-16
3 有關羅斯!靶抡钡膸讉問題——與黃紹湘同志商榷 劉緒貽 17-23
4 試論松方正義財政改革 孫承 24-30
5 委—圭領土糾紛與美英爭奪 翟曉敏 31-36
6 從一九四七—一九四八年的一場辯論看杜魯門政府的對華政策 袁明 37-45+36
7 《獨立宣言》是美利堅合眾國誕生的標志嗎? 齊文穎 46-50
8 階級分析不是唯一的歷史研究方法 他石 51-53+16
9 近十年來瑪雅文化研究的新進展 孔令平,王培英 54-57
10 一部日本近現(xiàn)代史研究的新著——萬峰《日本資本主義史研究》介紹 武寅 58- 59
11 《拿破侖評傳》——立意清新闡釋不凡之作 劉宗緒 60-63
12 中國法國史研究會第四屆年會在西安召開 64-9
世界歷史1985年第2期
1 英國入侵馬來亞的歷史背景 徐鈞堯 1-9
2 論美國十九世紀逃奴問題 李青 10-17
3 馬克思與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創(chuàng)建 孫耀文,李蘭琴 18-26
4 古代埃及的早期國家及其統(tǒng)一——兼評《關于埃及國家的誕生問題》 劉文鵬 27-35
5 日本軍部、內(nèi)閣與“九·一八”事變 郎維成 36-44
6 俄國農(nóng)村公社探究 陳寶江 45-53
7 《資本論》的問世 王錫君 54-60
8 張繼平、胡德坤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評介 朱貴生 61-63+9
9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64
世界歷史1985年第3期
1 現(xiàn)代亞非拉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革命作用 林被甸 1-11
2 馬來式親屬制與血緣家族 李根蟠,盧勛 12-22
3 利瑪竇與中國 李申,何高濟 23-29
4 美國文官制的改革 王錦瑭 30-38
5 1929—1933年蘇聯(lián)與西方的經(jīng)濟關系姚海 39-45
6 澳大利亞外交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姜天明 46-51
7 越南西山農(nóng)民起義 梁志明 52-58
8 世界史研究也要“對外開放,對內(nèi)搞活” 齊東 59-60
9 熱烈的討論 有益的切磋——記歐洲法西斯問題煙臺學術討論會 沈永興,武寅 61-64+51
世界歷史1985年第4期
1 三次技術革命和兩次產(chǎn)業(yè)革命的歷史經(jīng)驗 閻康年 1-9
2 羅斯福對華政策經(jīng)緯 鄧蜀生 10-19
3 十九世紀中期英國的殖民地自治政策 張錫鎮(zhèn) 20-30
4 論土耳其三十年代的對外政策 朱克柔 31-38+19
5 戰(zhàn)后日本教育與社會就業(yè)問題 劉敬文 39-46
6 1848—1849年匈牙利革命闞思靜 47-54+46
7 世界上古史若干總體性問題淺探 王閣森 55-60
8 世界史研究要重視新的科學方法論 于沛 61-62
9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63
10 《世界歷史》青年作者論文一覽表 64-65
世界歷史1985年第5期
1 從唯物史觀看技術革命的起因及其對社會歷史進程的影響——兼評《第三次浪潮》 龐卓恒 1-12
2 論美國經(jīng)濟制度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 胡國成 13-23
3 十七世紀東方外交與西方殖民主義 張之毅 24-33
4 意大利法西斯獨裁統(tǒng)治的確立 陳祥超 34-41
5 張伯倫政府的東方慕尼黑政策 周啟朋 42-47
6 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張宏儒,張小雪 49-56
7 以實事求是態(tài)度治史 劉宗緒 57-58+56
8 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夏韻芳 59-62
9 赫伯特·G.格特曼和“美國工人階級史規(guī)劃” 蔣勁松 63-64
世界歷史1985年第6期
1 希特勒的上臺與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實質(zhì) 許琳菲,,丁建弘 1-14
2 世界經(jīng)濟史學的若干理論性問題 樊亢,鐘成勛 15-23
3 試論肯尼迪的國內(nèi)“新邊疆” 何宏非 24-34
4 中國蘇聯(lián)東歐史研究會正式成立 34
5 十九世紀黎巴嫩大動亂試析 潘光 35-41+14
6 “皇權主義”和普加喬夫起義 徐順娟 42-47
7 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產(chǎn)生及其代表人物 王昭仁 48-53+23
8 書評不要八股化 齊世榮 54-55
9 試論美國西進運動史學(上) 張友倫,倪亭 56-59
10 我國世界史學科一項重大的研究成果——評《外國歷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一分冊 管敬緒 60-6+55
11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64
世界歷史1985年第7期
1 世界史領域評述歷史人物之我見——讀《托洛茨基評傳》所想到的 朱庭光 1-12
2 《資本論》與歷史唯物主義 李春輝 13-21
3 略論英國近代兩黨制度的形成 閻照祥 22-29
4 關于評價第二國際的幾個問題 李宗禹 30-39
5 1938年羅斯福的“和平倡議”與英國內(nèi)閣危機 陳兼,倪培華 40-47
6 十九世紀末津巴布韋人民兩次抗英斗爭 何麗兒 48-54
7 試論美國西進運動史學(下) 張友倫,倪亭 55-57
8 關于西方史學的兩個問題——與龐卓恒同志商榷 王晴佳 58-59
9 第二國際史學術討論會簡況 于滬生 60-61
10 評《俄國軍事史略(1547—1917)》 鄭紹欽 62-64
世界歷史1985年第8期
1 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為紀念中國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四十周年而作 宋時輪 1-7
2 英美在開辟歐洲第二戰(zhàn)場問題上的爭論(1941年末—1942年) 張繼平,日木 8- 17
3 羅馬尼亞對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貢獻——為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四十周年而作 朱貴生,康春林 18-24
4 陳翰笙的史學思想 陳洪進 25-41
5 評“有關羅斯!抡膸讉問題”——答劉緒貽同志 黃紹湘 42-53
6 巖倉使團出使歐美 湯重南 54-61
7 《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稿》評介 王建輝 62-63+61
8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64
世界歷史1985年第9期
1 紀念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四十周年——為《世界歷史》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四十周年?骰锣l(xiāng) 1-6
2 中國抗戰(zhàn)與日本對華政策的演變(1941—1945) 胡德坤 7-17
3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對戰(zhàn)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深遠影響 劉彤 18-25
4 試論德國共產(chǎn)黨1935年以前反法西斯斗爭的失誤及其教訓肖輝英 26-34
5 試析1940年11月蘇德柏林會談 侯成德 35-40+46
6 巴西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陳海燕 41-46
7 封建勢力復活與德國法西斯興起 吳友法 47-52
8 大西洋會議和大西洋憲章 李鐵城,武冰 53-58+52
9 近年來我國二戰(zhàn)史研究概況 李巨廉 59-62
10 一部值得注意的《國際關系史》 侯振彤 63-64
世界歷史1985年第10期
1 世界史學科建設中一項緊迫的戰(zhàn)略任務——編寫戰(zhàn)后世界史教科書 張宏毅 1-6
2 蒸汽機到航天飛機的啟示 閻康年 7-16
3 原始社會風俗殘余——關于妓女禱雨的問題 季羨林 17-20
4 系統(tǒng)科學與世界歷史研究 于沛 21-27
5 七二七~九二六年渤日關系述論 武安隆 28-36
6 列寧是什么時候提出和平共處政策的? 洪育沂,鄭紹欽 37-44
7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美國的“中立”與參戰(zhàn) 史煦光 45-50
8 膽識·氣度·真理——關于“百家爭鳴”的二三問題 曹平 51-53
9 羅斯福在慕尼黑事件中的作用——與何抗生同志商榷 黃貴榮 54-57
10 周谷城及其《世界通史》 張志哲 58-60
11 評六校合編的《世界現(xiàn)代史》(1917—1945) 韓國衡 61-63+60
12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64
世界歷史1985年第11期
1 古典文明研究在我國的空白必須填補 周谷城,吳于廑,林志純 1-3
2 關于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理論考察 蔣大椿 4-12
3 試談托洛茨基的中國革命觀 李顯榮 13-20
4 尼克松的新聯(lián)邦主義 李洪山 21-28
5 三十年代日本財閥與法西斯勢力的關系 武寅 29-37
6 十三、十四世紀英國的小土地持有者與莊園經(jīng)濟 鄭峰 38-47
7 康居古國初探 莫任南 48-55
8 布爾性質(zhì)辯異 張隆文 56-64
世界歷史1985年第12期
1 論聯(lián)合國建立階段的幾個問題——紀念聯(lián)合國成立四十周年 李鐵城,魏能濤 1- 11
2 古希臘“英雄時代”辨析——古希臘史研究之一 王敦書 12-20
3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土生白人地主階級的特征 郝名瑋 21-28
4 英國憲章派對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譴責 關世杰 29-38
5 雅爾塔協(xié)定和美國的遠東戰(zhàn)略 周希奮 39-48
6 評波克羅夫斯基的商業(yè)資本理論 陶惠芬 49-56
7 關于共產(chǎn)國際的組織性質(zhì)問題 李忠杰 57-58
8 《國際共運史事件人物錄》簡介 張宏儒 59-60
9 本刊1985年第1—12期(總第38—49期)總目錄 61-63
10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64
本文關鍵詞:現(xiàn)代西方歷史哲學中有關歷史客觀性問題的認識,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43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4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