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婦女與侵華戰(zhàn)爭
本文關鍵詞: 日本婦女 侵華戰(zhàn)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中日關系 出處:《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戰(zhàn)時,部分日本婦女既飽嘗了饑餓、貧困和亡夫喪子之痛,又通過"支前"等實實在在的工作盲從了統(tǒng)治階級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這些日本婦女是帶著"受害者"與"加害者"的雙重身份走進侵略戰(zhàn)爭的,此乃帝國主義侵略國家民眾的一般實態(tài),只是在日本婦女這里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而已。戰(zhàn)時日本婦女對侵略戰(zhàn)爭的盲從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1)鼓勵兒子或丈夫參軍參戰(zhàn),為侵略戰(zhàn)爭提供充足的兵員;(2)踴躍參加后方"支前"工作,為侵略戰(zhàn)爭提供物質(zhì)保障;(3)積極創(chuàng)作助戰(zhàn)文學作品和國策電影,為侵略戰(zhàn)爭制造輿論氛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神國觀念和天皇崇拜思想的心理驅(qū)動,國家主義和軍國主義教育的灌輸毒化,媒體的錯誤誘導和政府的高壓統(tǒng)制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所致。在日本右翼勢力蠢蠢欲動的當前形勢下,如實指出這部分日本婦女盲從侵略戰(zhàn)爭之事實并剖析隱藏在這一行動背后的動力因素,對避免歷史悲劇重演,重新認識日本民眾與侵華戰(zhàn)爭的復雜關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Abstract]:During the war, some Japanese women suffered from hunger, poverty and the loss of their sons. They also blindly followed the aggressive war launched by the ruling class through "supporting the former" and so on. These Japanese women entered the war of aggression with the dual identity of "victim" and "perpetrator". This is the general reality of the masses of the imperialist invading countries, but it is especially evident among Japanese women. In wartime, Japanese women's blind adherence to the war of aggression wa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encouraging their sons or husbands to join the armed forces and join the war. To provide sufficient military personnel for the war of aggression,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work of "supporting the front" in the rear, to provide material support for the war of aggression and to actively create literary works and national policy films to help the war of war, and to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public opinion for the war of aggression. Mainly driven by the concept of the kingdom of God and the ideology of worship of the emperor,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ism and militarism was poisoned by indoctrin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media misguidance and the government's oppressive control.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apan's right-wing forces, Truthfully pointing out the fact that this part of Japanese women blindly followed the facts of the war of aggression and analyzing the motive factors hidden behind this action, to avoid a repeat of the historical tragedy and to re-understand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apanese people and th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It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處理中日關系的歷史經(jīng)驗研究”(11BDJ002)
【分類號】:K313;D443.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曉寧;與謝野晶子及其反戰(zhàn)詩[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史景軒;王印華;;日本教育審議會制度的演變及其歷史作用[J];保定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2 李穎;;合和之聲——中國古典音樂思想的文化探源[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3 劉思安;近代以來日本的高校引智與科技發(fā)展[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4 李文英;;日本和諧教育發(fā)展的曲折之路[J];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5 陳兆肆;;日偽統(tǒng)治時期北平的中小學教育[J];北京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6 劉揖建;;日本普及義務教育對我國的啟示[J];保山師專學報;2006年06期
7 魏峰;日本明治時期的職業(yè)教育與經(jīng)濟發(fā)展[J];濱州師專學報;2000年01期
8 邢江浩;吳志軍;;傳統(tǒng)吉祥藝術在企業(yè)吉祥物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包裝學報;2011年03期
9 閆峰;;日本明治時期商業(yè)漢語教科書出版情況初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10 管萍;;淺論佛儒道三教之融合[J];滄桑;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樸今海;樸君峰;;20世紀初日本對東北朝鮮族地區(qū)的教育侵略[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12年
2 王帥;;比較新羅與日本的遣唐留學生教育活動[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3 楊曉;;后殖民主義視野中的近代日本殖民教育解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王立娟;田莉;;近代日本小學教育課程及教學內(nèi)容的演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9)——外國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武沛;;徘徊于兩性之間的美——解讀藝術作品中“中性”身體的符號[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6 張義素;;日本軍國主義教育對國民思想的影響和毒害[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上卷)[C];2005年
7 朱林國;;心靈位置的堅守和精神居所的建構——徐俊國的精神生態(tài)詩學研究[A];徐俊國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8 臧佩紅;;日本幕府末期的教育及其近代因素[A];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第一輯)[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如意;臨時教育會議與日本私立大學的發(fā)展[D];河北大學;2009年
2 吳舜立;自然審美:川端康成的文學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佴e,
本文編號:15454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545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