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芮恩施與中美關系的三種經歷
本文關鍵詞: 芮恩施 跨文化者 中美關系 進步主義 出處:《歷史研究》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19世紀以降的中美關系史上,同時擁有學者、外交官和跨文化者三種身份經歷者不乏其人,如衛(wèi)三畏、柔克義和司徒雷登等人。由于時代的差異,芮恩施的三種身份經歷顯得與眾不同。在中美關系史上,他的跨界經歷是進步主義時代美國學者從政的縮影。作為學者,芮恩施的學術思想為20世紀初美國遠東政策提供了理論支撐,而且他利用美國政治學會對中美關系施加學術影響;他利用學者和外交官的雙重身份,來處理一戰(zhàn)時期處于危機中的中美關系,并因此陷入身份認同困境;作為跨文化者,芮恩施雖有促進中美溝通的良好愿望,但他是以美國強勢文化的姿態(tài)來"幫助"中國的弱勢文化,結果適得其反。在擔任駐華公使前后,以芮恩施為代表的美國政治學會學者群體活躍于中美外交舞臺上,并致力于建構一種帶有濃厚學者氣息的中美關系。需要指出的是,芮恩施鼓吹的"平等"與"自由"等道德價值,實質上仍是代表美國強勢文化的西方價值。
[Abstract]:The history of Sino US relations in nineteenth Century to drop, also have scholars, diplomats and three kinds of cross cultural identity experience such as Williams, no lack of such people, Rockhill and Leighton Stuart et al. Because of the time difference, three identity of Rui Enshi's experience is out of the ordinary. In the history of Sino US relations, through his cross is an American scholar in a microcosm of the progressive era. As a scholar, Rui Enshi's academic though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Far East polic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he used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pplied academic impact on Sino US relations; he used the dual identity of scholars and diplomats, to deal with a war in the crisis of Sino US relations, and therefore in the identity as a cross cultural identity dilemma; Rui Enshi, despite the promotion of Sino US communication good wishes, but he i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trong cultural attitude to "help" Chinese weak culture, The result is just the opposite. Before and after served as ambassador to China, to raei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scholars active in the diplomatic arena, and is committed to building a strong atmosphere of the scholars of Sino US rela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point out that raein advocated "equality" and "freedom" is the result of moral value, on behalf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strong culture of Western values.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歷史系;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項目“進步主義與中美關系:美國政治學會領袖在中國的經歷”(16PJC014)的中期成果 復旦大學亞洲研究中心A類課題資助
【分類號】:K107
【正文快照】: 在冷戰(zhàn)背景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下簡稱“一戰(zhàn)”)時期的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盡管已經去世多年,美國學術界仍對他采取批判態(tài)度。在冷戰(zhàn)斗士看來,作為一位資深中國通,芮恩施出使中國期間的外交作為可謂“一無是處”。1951年,埃蘭·E.坎特宣稱:“盡管芮恩施是一位杰出的歷史學者,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栗廣;;論1971年南亞危機與中美關系緩和進程[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年01期
2 付辛酉;;再論華萊士訪華與1944年的中美關系[J];史林;2013年04期
3 張宏志;劇變后的反思——蘇聯(lián)解體與中美關系[J];黨的文獻;2000年05期
4 張小路;中國參戰(zhàn)與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中美關系[J];民國檔案;1994年02期
5 郭玉聰;美國華僑華人在中美關系中的重要作用[J];世界歷史;2004年03期
6 鄭華;;中美關系解凍的研究述評[J];歷史教學(高校版);2008年06期
7 王娟娟;;接觸與對話:日內瓦會議期間中美關系的現實選擇[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8 夏亞峰;陳銘;;《中美八一七公報》三十周年回顧和展望——中美關系中的臺灣因素再評估:華盛頓地區(qū)美國知名智庫資深學者訪談錄[J];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2012年02期
9 黨慶蘭;;當代國際政治力量的變化與中美關系解凍[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蘇格;“波羅”行動與中美關系的解凍[J];世界歷史;1997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劉存寬;近年來歐美對近代中外關系史的研究[N];光明日報;200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魯宸伊;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美關系演變因素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年
2 卓越;冷戰(zhàn)時期美國非政府組織對中美關系的影響[D];黑龍江大學;2014年
3 楊竹楠;論戴維·藍普頓的中美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4 肖俊旭;“環(huán)形防線”與50年代初期中美關系探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4年
5 王幸言;中美關系的演變對越戰(zhàn)的影響[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6 羅瀟冰;1969年中蘇邊界沖突與中美關系緩和[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4903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490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