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華人社團的現(xiàn)代化及其特征
本文關鍵詞: 西歐華人社團 現(xiàn)代化 國際化 當?shù)鼗?/strong> 出處:《暨南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二戰(zhàn)后至今,隨著印支難民和大陸、港澳臺新華人移民的大規(guī)模涌入,西歐和國際形勢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使得西歐國家的華僑華人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對西歐華人社團也產生了較大沖擊。在這一過程中,西歐華人社團不斷適應和調整,日益現(xiàn)代化,具體表現(xiàn)為:組織宗旨、制度的現(xiàn)代化、國際化、當?shù)鼗。隨著西歐華僑華人逐步融入當?shù)厣鐣,西歐華僑華人和社團關注的焦點從祖籍國轉向當?shù)貒腿A人社會,華人社團開始作為當?shù)厝A僑華人利益代言人的身份活躍于當?shù)厝A人社會和當?shù)貒,代表當(shù)厝A僑華人積極與所在國政府和歐盟進行聯(lián)系和互動,維護華人利益,當?shù)鼗厔菝黠@。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和歐盟日益一體化,西歐華人社團開始通過各種方式聯(lián)合起來,逐步國際化。
[Abstract]:Since World War II, with the influx of Indosinian refugees and mainland Chinese immigrants from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major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Western Europe and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which has made great changes for overseas Chinese in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In this process, the Western European Chinese organizations constantly adapt and adjust,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modern,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organization purpos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system,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Localization. With the gradual integratio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Western Europe into the local society, the focus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associations in Western Europe has shifted from their ancestral countries to the local countries and the Chinese society. The Chinese community began to be active in the local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local country as the spokesman for the interests of the local overseas Chinese. On behalf of the local overseas Chinese and Chinese, they actively contacted and interacted with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European Union to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integra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 Chinese communities in Western Europe began to unite in various ways and gradually internationalize.
【學位授予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K56;D63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被甸,董正華;現(xiàn)代化研究在中國的興起與發(fā)展[J];歷史研究;1998年05期
2 阿彬;阿拉伯的咖啡與水煙[J];世界文化;2005年10期
3 張小玲;;全球化語境下的中日文學關系及文化身份建構[J];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04期
4 南山牛;;風吹草低(三首)[J];詩刊;2005年11期
5 何滿倉;王俊虎;;論中國新文學建構的正確路向[J];時代文學(雙月版);2006年01期
6 武夷樵;;以日常生活批判培育“平民化”現(xiàn)代人格[J];南平師專學報;2007年01期
7 陳朝娟;;從明末清初佛教的復興看近代佛耶對話——從佛教界對基督教的態(tài)度談起[J];理論界;2007年05期
8 陳友冰;;港澳地區(qū)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現(xiàn)代化進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9 邵隆圖;;這里,有這個時代的感覺[J];中國廣告;2007年04期
10 尚姍姍;;20世紀30年代鐵路沿線出產品展覽會述評[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新娥;;新疆多元文化芻議[A];文化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思考——第七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2 張秉平;;大力發(fā)展現(xiàn)代化科技教育[A];新世紀 新思考[C];1999年
3 陳福琴;牛文玲;;淺談現(xiàn)代化病房的護理管理[A];全國護理行理管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4 王列輝;;交通網(wǎng)絡建設與港口發(fā)展[A];"發(fā)展中國家現(xiàn)代化模式"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5年
5 孟凱韜;;《陰陽五行數(shù)學及其在中醫(yī)學上的應用》簡介[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藥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研討會專輯[C];2007年
6 賈德山;歸瑞潔;;加快鐵路信息化建設 以信息化帶動鐵路現(xiàn)代化[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3年
7 洪立梅;;建設人居環(huán)境優(yōu)秀城市的重要性及建議[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8卷)[C];2007年
8 代吉成;;歷史與世界視野中的政黨體制發(fā)展規(guī)律初探[A];政黨關系與執(zhí)政能力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趙宏榜;李建新;;從編輯活動的認識談編輯出版現(xiàn)代化[A];2008年第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10 紀從亮;鄒芳剛;史偉;;棉花生產融入現(xiàn)代農業(yè)的路徑探索[A];中國棉花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內蒙古師范大學校長 陳中永;辦現(xiàn)代化的節(jié)儉型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5年
2 李南玲 車曉蕙;注重人的感受:深圳現(xiàn)代化重定位[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3 李強;以新的視角探索現(xiàn)代化之路[N];長江日報;2005年
4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吳煥加;建筑的現(xiàn)代化、國際化與本土化(上)[N];中國旅游報;2005年
5 江寧國稅局;打造現(xiàn)代化稅務管理體系[N];江蘇經濟報;2005年
6 杭州五洋賓館 王援;公共服務業(yè)——酒店另一個現(xiàn)代化挑戰(zhàn)[N];江南游報;2005年
7 ;“五個更加突出”推進又好又快發(fā)展[N];宜興日報;2007年
8 ;Voestalpine Schienen新建超級現(xiàn)代化鋼軌軋機[N];世界金屬導報;2005年
9 錢世安;塘下鎮(zhèn)建設現(xiàn)代化新城[N];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報;2004年
10 記者 張林軍;為企業(yè)提高現(xiàn)代化信息的“素質”[N];大眾科技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黎黎;在永恒中結晶[D];蘇州大學;2005年
2 劉志峰;政治轉型與行政審判[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3 郭巍;知識的問題與《亨利·亞當斯的教育》[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4 劉立勇;當代中國農業(yè)現(xiàn)代化道路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5 秦秋田;大學的現(xiàn)代性審視與合法性構劃[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6 羅朋;1930年代的中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與政治[D];蘭州大學;2006年
7 王琦;現(xiàn)代性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構[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8 敏敬;文明的多維交往[D];西北大學;2006年
9 鞠連和;論新公共管理及其對中國的適用性[D];吉林大學;2008年
10 魯?shù)?甘肅推進新型城市化的戰(zhàn)略構想[D];蘭州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邰利亞;西歐華人社團的現(xiàn)代化及其特征[D];暨南大學;2006年
2 付濤;自由主義對美國十九世紀現(xiàn)代化的影響[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3年
3 袁詠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現(xiàn)代化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4 韓國志;從現(xiàn)代化視角透視鄧小平的民主政治建設思想[D];吉林大學;2005年
5 劉繼峰;鄧小平農業(yè)發(fā)展思想論析[D];西南大學;2008年
6 王安;論衛(wèi)三畏的中國觀[D];蘇州科技學院;2008年
7 宋陵宇;現(xiàn)代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的“現(xiàn)代”問題[D];吉林大學;2007年
8 何娟;中國傳統(tǒng)元素與現(xiàn)代標志設計[D];南京藝術學院;2007年
9 張勝平;上海市輪船業(yè)同業(yè)公會研究(1925-1949年)[D];東華大學;2009年
10 李芳;毛澤東與鄧小平現(xiàn)代化思想比較[D];黑龍江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14895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489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