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世界歷史論文 >

錄音在民族音樂學田野考察中的橋接角色

發(fā)布時間:2016-10-01 10:35

  本文關鍵詞:西方民族音樂學思想發(fā)展的歷史軌跡,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7年

錄音在民族音樂學田野考察中的橋接角色

王玨  

【摘要】: 基于筆者本科學習期間積累的錄音藝術和音頻技術的知識,以及進入碩士研究生學習階段之后學習的民族音樂學學科理論和參加的學術活動、研究項目與田野采錄,,筆者逐步意識到從田野到音響檔案轉化過程里的諸多因素中,錄音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技術環(huán)節(jié)。然而,錄音這一環(huán)節(ji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與整個田野采錄工作的各種因素都有著緊密的聯系。錄音工作的完成不僅受制于技術設備自身的水平,還決定于采錄者的思想觀念、以及對設備技術的認識與使用能力。一方面,錄音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了民族音樂學的發(fā)展;另一方面,隨著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發(fā)展,田野采錄中對各類文化表達方式產生的信息要求更加全方位,也推動了“全息錄音”這一運作模式的出現,即從聲音、畫面、圖片諸多媒介來全面再現被采錄地區(qū)的文化事象。因此,筆者將在論文中,把“錄音”作為連接田野與檔案的橋梁來剖析這一技術手段對于民族音樂學學科中轉換“音響的發(fā)生現場”至“轉儲載體”的重大意義,并以此為中心線索,揭示民族音樂學田野采錄發(fā)展中的人文及技術歷程,將中心論題延展至人與設備、人與技術、人與人以及人與文化諸多方面的分析與探討;并以位于中國民族音樂學科學術前沿的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田野考察錄音工作以及音響檔案藏品為主要參照對象,針對錄音如何影響、改變民族音樂學,針對錄音對民族音樂學學科建設的影響,以及對民族音樂學田野考察錄音和音響檔案中的核心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并充分論述民族音樂學田野采錄“技術—觀念—方法”這一主線的內涵與外延。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J607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7
  • 緒論7-16
  • 0.1 研究動機與目的8-9
  • 0.2 相關參考文獻的回顧9-12
  • 0.3 研究范圍、方法、內容與局限12-14
  • 0.4 論文章節(jié)構架14-16
  • 第一章 錄音在從田野到音響檔案轉化過程中的橋接16-25
  • 1.1 錄音技術和錄音設備發(fā)展史的回顧16-21
  • 1.2 錄音在從田野考察到音響檔案轉換中的橋接21-25
  • 第二章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田野錄音的概況25-34
  • 2.1 音樂研究所音響資料的分類25-26
  • 2.2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田野工作情況26-29
  • 2.3 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三代核心錄音師29
  • 2.4 音樂研究所田野采錄信息的統(tǒng)計29-34
  • 第三章 湖南音樂普查的田野考察項目34-48
  • 3.1 湖南音樂普查項目的時代背景與項目人事組織安排34-36
  • 3.2 湖南音樂普查中錄音工作的進行狀況36-44
  • 3.3 湖南音樂普查項目的歸檔與后續(xù)影響44-46
  • 3.4 筆者對湖南音樂普查的回訪46-48
  • 第四章 從田野考察采錄到音響檔案拯救工作的國際合作研究項目48-62
  • 4.1 中奧音樂學者聯合進行的西北諸省少數民族音樂普查項目48-53
  • 4.2 瀕危音響檔案數字化項目53-62
  • 第五章 廣西靖西壯族"魔儀"音樂研究的個案分析62-79
  • 5.1 廣西靖西縣"魔儀"的文化背景、社會功能63-64
  • 5.2 祭祀儀式采錄工作準備階段協(xié)調工作的分析64-67
  • 5.3 祭祀儀式采錄工作的進行與對田野采錄中錄音環(huán)節(jié)理想模式的探討67-79
  • 結語79-82
  • 附錄82-84
  • 參考文獻84-87
  • 在校期間發(fā)表的論文、科研成果等87-88
  • 致謝88
  •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王利肖;《單弦牌子曲資料集》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年

    2 鄒婧;歷史的回聲:1909年蒙古族歷史錄音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林靖;音響資料的利用與比較研究[J];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2 金經言;關于楊蔭瀏先生演唱的一段昆曲錄音[J];人民音樂;1999年11期

    3 蔡良玉,喬建中;人類的聲音世界的記憶──IASA年會暨奧地利科學院音檔館成立100年慶典側記[J];人民音樂;2000年04期

    4 王雨桑;“瀕危音響檔案數字化”試驗項目成果報告[J];藝術科技;2005年03期

    5 伍國棟;實地調查資料儲存的理論及方法[J];中國音樂學;1993年04期

    6 蕭梅;學術重鎮(zhèn)——音樂研究所在20世紀中國民族音樂學實地考察中的作為[J];中國音樂學;2004年04期

    7 喬建中;甘于寂寞 無聲奉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建所40周年獻辭[J];中國音樂學;1994年01期

    8 張淑珍;中國錄音制品出版事業(yè)八十年(1908-1987)[J];中國音樂學;1994年01期

    9 蕭梅;理論 方法 精神——“‘實地考察’與民族音樂學學科建設”研討會述評[J];中國音樂學;1997年04期

    10 湯亞汀;西方民族音樂學思想發(fā)展的歷史軌跡[J];中國音樂學;1999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左漢林;;唐代協(xié)律郎的任職條件和職責新論[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2 廖明旗;;論中國民歌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3 銀卓瑪;殷志華;;簡述音樂人類學發(fā)展軌跡[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4 易秀娟;曾憲章;;《文心雕龍·樂府》之“樂”管窺[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5 陸小玲;;原生態(tài)民歌與大學生人文教育[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6 王遠坤;聲味相合之美[J];湖北商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01期

    7 鄭玉香;張寧;;遠古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音樂與詩歌的同源性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8 張蒙;;析東周樂官階層社會身份與職責的流變[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年02期

    9 逯璐;;京房六十律研究綜述[J];黃河之聲;2007年10期

    10 張?zhí)m芳;;幽幽古琴韻 錚錚弦上音——古琴藝術之歷史發(fā)展探微[J];黃河之聲;2007年1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王宇;;緊密型立體聲拾音系統(tǒng)的搭建——SCHOEPS話筒應用實例[A];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8年

    2 李紅梅;;黃土文化與草原文化的完美結合——淺談二人臺音樂中蒙漢文化交融[A];中國·內蒙古第二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朱偉;陳葦婧;;基于人耳聽覺辨別閾對主輔傳聲器聲像不吻合程度的限定[A];2009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影視技術文集[C];2010年

    4 王宇;;緊密型立體聲拾音系統(tǒng)的搭建-SCHOEPS傳聲器應用實例[A];2008年聲頻工程學術交流年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2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3 張曉娟;中國弦樂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雯;番瑤音樂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韓偉;宋代樂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7 吳學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樂融入外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吳艷;從“門圖”到“搭班”:上海民俗音樂傳統(tǒng)的變遷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9 任飛;唐代太常、教坊樂官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陳瑜;晉北地區(qū)民間道教科儀音樂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白雪;《中國民間小戲與西方音樂劇比較研究》用黃梅戲《天仙配》和音樂劇《貓》為例分析[D];河北大學;2009年

    2 楊慧;冀北地區(qū)“漫瀚調”演唱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王立揚;對鄂倫春“古倫木沓”節(jié)中音樂文化展演的現狀調查與思考[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陽;羅大佑歌詞的文學與商業(yè)價值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趙光強;道教曲牌音樂發(fā)展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6 王英霞;小說《金瓶梅》的音樂史料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陳繼榮;魏晉人文思潮中的嵇康音樂美學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8 鮑樹柏;古代漢語樂器名源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9 初益辰;宋代宮廷音樂機構設置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10 鐘芳芳;群體心理影響下的饒河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華;;單弦牌子曲與長陽南曲淵源關系探討[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林靖;音響資料的利用與比較研究[J];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3 馮光鈺;曲藝音樂的傳播(上)[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4 馮光鈺;曲藝音樂的傳播(下)[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5 蕭梅;;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述要[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6 蘇志成;趙玉潔;黃可嘉;;唱片檔案搶救保護方法的選擇[J];蘭臺內外;2008年05期

    7 仁欽桑布;畢力工;;論蒙古民歌的分類[J];蒙古學資料與情報;1988年04期

    8 楊蔭瀏;曲牌一同名異曲問題——重讀1979年的資料想到一些問題[J];音樂研究;1984年03期

    9 伍國棟;20世紀中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學術思想的轉型(上)[J];音樂研究;2000年04期

    10 伍國棟;20世紀中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學術思想的轉型(下)[J];音樂研究;2001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本報實習記者 劉霏;[N];北京科技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王雨桑;我國鋼絲錄音遺存音樂音響檔案樣本測試與音頻還原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張燕群;中國民族音樂音響檔案的歷史與現狀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2 周頤;赤子心懷有隱曲[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3 董大汗;20世紀中國曲藝音樂基本概念、本體特征與分類研究述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4 王婷;論北京八角鼓票房中的岔曲藝術[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薛良;侗歌采風簡記[J];中國音樂;1994年01期

    2 喬建中;甘于寂寞 無聲奉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建所40周年獻辭[J];中國音樂學;1994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庫存在售書目[J];中國音樂學;2011年03期

    2 京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音樂社會學研究室正式創(chuàng)建[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3 張春香;;簡訊:《李元慶紀念文集》首發(fā)式[J];中國音樂學;2010年02期

    4 ;著名學者介紹[J];國際音樂交流;1994年01期

    5 聞青;;全國高等音樂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工作暨學術研討會在成都召開[J];藝術教育;1995年06期

    6 丁山;碩果累累 蜚聲中外──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40年記[J];新文化史料;1994年06期

    7 蔣燮;;中國儀式音樂研究圓桌會議綜述[J];中國音樂學;2007年04期

    8 張振濤;;風起田野——楊蔭瀏與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民間音樂考察[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9 秦序;一次有關中國音樂史研究方法問題的有益探討——第三期音樂理論讀書研討會略記[J];中國音樂學;1989年02期

    10 ;“龍門石窟”、“千唐志齋”書法田野考察眾人談[J];東方藝術;2008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A];全國音樂藝術院校音樂研究機構與科研處工作會議會議資料[C];2004年

    2 索智群;何慶;鄧越;郝震宏;喬東海;;相位載波硅微光纖傳聲器的研究[A];泛在信息社會中的聲學——中國聲學學會2010年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3 馬軍;李伯權;李曉東;田靜;;硅微電容傳聲器的電聲測試[A];中國聲學學會2002年全國聲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4 曲向輝;朱偉;;現場節(jié)目制作中聲反饋的抑制[A];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影視科技論文集[C];2002年

    5 胡笑滸;鄭成詩;李曉東;;二階自適應零陷波束形成算法性能分析[A];泛在信息社會中的聲學——中國聲學學會2010年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6 孫濱如;陶中達;張保軍;蒼鳳波;;金剛石振膜傳聲器[A];首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2年

    7 李強;鄧越;喬東海;;基于相位載波調制/解調的硅微光纖傳聲器設計研究[A];2008年全國聲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鐘小麗;;傳聲器放置方式對頭相關傳輸函數測量的影響[A];2008年聲頻工程學術交流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董小玉;;TDMA(GSM)模式通信工具對助聽設備的電磁干擾與抑制[A];2009年聲頻工程學術交流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張保軍;;金剛石振膜傳聲器[A];TFC’03全國薄膜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任晶晶;[N];文藝報;2007年

    2 本報專稿 木泉;[N];世界報;2008年

    3 記者 班瑋 潘云召;[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4 董保綱;[N];吉林日報;2003年

    5 馬震;[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6 蘇曉洲 李想;[N];中國改革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趙靜;[N];華夏時報;2002年

    8 本報記者 崔成泉;[N];中國文化報;2001年

    9 蔣萍;[N];文匯報;2004年

    10 廖君;[N];中國改革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司冰琳;中國古代琴僧及其琴學貢獻[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2 王麗琴;秩序校園[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林苗;中國新教贊美詩集《普天頌贊》之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4 李姍澤;生育文化的田野調查與教育內涵分析[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王雨桑;我國鋼絲錄音遺存音樂音響檔案樣本測試與音頻還原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6 趙仲明;西方音樂研究在中國(1980-2000)[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7 劉宗超;漢代造型藝術及其精神[D];東南大學;2005年

    8 李濤;俯仰天地與中國藝術精神[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9 羅斌;假面陰陽—安徽貴池儺舞的田野考察與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10 李敬民;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音樂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玨;錄音在民族音樂學田野考察中的橋接角色[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2 徐海波;甘肅會寧南門祭山儀式音樂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穎;西安周至南集賢東村鼓樂社的現狀與變遷[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4 邢磊;廣西銅鼓音樂研究[D];廣西藝術學院;2011年

    5 王俊峰;昌黎民歌的音樂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仇崑杉;《中國音樂學》的文獻計量學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7 張燕群;中國民族音樂音響檔案的歷史與現狀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8 林樂飛;還愿儀式音樂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9 董大汗;20世紀中國曲藝音樂基本概念、本體特征與分類研究述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10 張婷;近代琴家管平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本文關鍵詞:西方民族音樂學思想發(fā)展的歷史軌跡,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2790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2790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b30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