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組織績效研究
本文關鍵詞:上海合作組織績效研究
【摘要】: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即將邁入它的第十五個年頭。作為后冷戰(zhàn)時期世界與地區(qū)安全格局調整的產(chǎn)物,上海合作組織肩負著維護中亞及周邊地區(qū)安全與穩(wěn)定、促進成員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使命。然而近幾年來,中亞地區(qū)非傳統(tǒng)安全領域問題層出不窮,恐怖主義勢力不斷抬頭,為地區(qū)安全局勢帶來挑戰(zhàn);各成員國間在經(jīng)貿、文化等領域的合作逐漸加深,但在深度與廣度上均有不足,未能充分發(fā)揮地區(qū)合作機制的作用。上海合作組織作為區(qū)域性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有效性飽受學界質疑,原本清晰的定位也在質疑聲中顯得模糊不清,甚至有學者提出應將上合組織“從國際組織中開除”①然而,即便面臨諸多質疑,在現(xiàn)實中上海合作組織顯然不應被“開除”,相反必須迎難而上,面對新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格局,承擔更為艱巨的使命。冷戰(zhàn)結束后的全球化進程呈現(xiàn)出地區(qū)和大國組合、新興國家扮演重要角色的新趨勢②,世界格局乃至社會心態(tài)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產(chǎn)生巨大震蕩,上合組織成員國作為新興發(fā)展中國家力圖通過區(qū)域合作在地區(qū)與國際事務中發(fā)揮作用。同時,上合組織作為由我國主導并發(fā)揮重要影響力的國際組織,不僅在維護我國邊界的安全與穩(wěn)定、推動區(qū)域經(jīng)貿合作中是不可或缺的,更是我國推行中亞戰(zhàn)略、展現(xiàn)大國責任的重要平臺!耙粠б宦贰睉(zhàn)略的提出也再次凸顯了中亞地區(qū)在我國戰(zhàn)略布局中的重要位置,同時也對上合組織實際績效的提升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因此,上合組織的績效研究不僅能夠就關于上合組織存續(xù)意義的質疑進行回應,而且在回答上合組織的績效表現(xiàn)及缺陷上具有研究價值;诖,本文嘗試從上海合作組織“是否發(fā)揮理想效果”和“如何改良績效”兩個問題出發(fā),以國際組織績效理論為理論框架,結合國際組織有效性研究中廣泛運用的奧斯陸-波茨坦模型,選擇相應指標與變量,對上合組織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績效考察,并就上合組織的績效結果進行分析,試圖從對策層面給出啟示;诒疚牡难芯糠椒ㄅc假設,研究結果顯示上合組織的績效得分為0.45分,處于(0,,1)區(qū)間的中間位置,表明上海合作組織的績效表現(xiàn)中等偏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組織內部應加強與推動成員國之間在社會、文化層次的交往與互動,同時在解決外部事務性問題時加強與外部角色進行靈活協(xié)調的能力。
【關鍵詞】:上海合作組織 國際組織績效理論 實證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D814.1
【目錄】: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導論12-18
- 一、選題背景及意義12-13
- 二、研究現(xiàn)狀13-15
- 三、研究思路15-16
- 四、研究方法16-18
- 第二章 國際組織績效理論18-27
- 第一節(jié) 國際機制理論18-20
- 一、全球治理理論18
- 二、國際機制理論18-20
- 第二節(jié) 國際機制有效性研究20-23
- 一、概念與路徑20-22
- 二、研究現(xiàn)狀與局限性22-23
- 第三節(jié) 國際組織績效理論23-27
- 一、理論流派24
- 二、研究路徑24-27
- 第三章 分析框架27-35
- 第一節(jié) 分析框架27-30
- 一、框架設計與模型選擇27-28
- 二、指標選擇28-30
- 第二節(jié) 上海合作組織30-35
- 一、從“上海五國”到上海合作組織30-32
- 二、上海合作組織的特征32-33
- 三、理論適用性及基本假設33-35
- 第四章 上海合作組織績效評估35-53
- 第一節(jié) 組織績效的描述性分析35-39
- 第二節(jié) 變量分析39-49
- 一、內部變量分析39-44
- 二、外部變量分析44-49
- 第三節(jié) 奧斯陸-波茨坦方案分析49-53
- 一、變量賦值49-51
- 二、績效得分51-53
- 第五章 上海合作組織績效結果探討53-58
- 第一節(jié) 績效結果分析53-55
- 第二節(jié) 政策啟示55-56
- 第三節(jié) 本研究的局限性56-58
- 結論58-59
- 參考文獻59-69
- 致謝69-70
-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7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明國;;遵約與國際制度的有效性:情投意合還是一廂情愿[J];當代亞太;2011年02期
2 徐能武;;論國際安全機制合法性與有效性的理論基礎[J];東南亞縱橫;2007年05期
3 韓召穎;張蒂;;聯(lián)合國安理會制度有效性的考察[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4 王天夫;;社會研究中的因果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6年04期
5 田野;全球治理中的制度供給:一種交易費用分析[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2年10期
6 王明國;國際機制對國家行為的影響——機制有效性的一種新的分析視角[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年06期
7 任曉;;論安全機制的生成條件和有效性——個案分析與理論探討[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6年06期
8 王焱,孫建社;國際反恐怖斗爭中的制度問題[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9 劉青建;發(fā)展中國家成功改變國際制度的三個變量探析[J];太平洋學報;2003年04期
10 許濤;論上海合作組織的機制化[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3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賈烈英;無政府性與國際制度有效性的實證研究[D];外交學院;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惠彬;上海合作組織反恐法律機制研究(2001-2010)[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7860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786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