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中等強國外交”述評—聚焦陸克文政府外交政策
發(fā)布時間:2021-09-05 05:22
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通過后,澳大利亞開始了其獨立外交之路。二戰(zhàn)以來,澳大利亞萌發(fā)了強烈的“中等強國”情結,60多年的外交實務發(fā)展出了澳大利亞“中等強國外交”,它包含三大標志性傳統(tǒng):“國家主義”、“國際主義”、“行動第一主義”。2007年當選為澳大利亞總理的“中國通”陸克文,更是力圖通過“首創(chuàng)精神”來推動澳大利亞“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中等強國外交”。鑒于國內“中等強國”理論和“中等強國外交”的研究很少、對澳大利亞外交政策的研究也不多,本研究確定了三個方面的研究任務,分五章對澳大利亞“中等強國外交”進行述評,并聚焦討論陸克文政府“富有創(chuàng)造力中等強國外交”。第一章解釋了研究目的和意義,進行了國內外文獻的綜述,并介紹了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第二章對“中等強國”理論的發(fā)展進行了綜述與分析;然后討論并概括了“中等強國外交”的基本特點。第三章是對澳大利亞“中等強國外交”的綜合討論,涵蓋了從1941年到2007年之間的澳大利亞外交實務,主要回答了三個問題:澳大利亞為什么會有“中等強國”情結?其“中等強國外交”是如何發(fā)展的?有哪些特色?第四章是本研究的關鍵性創(chuàng)新。它分析了陸克文政府回歸“中等強國外交”的原因...
【文章來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省
【文章頁數(shù)】:7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概況
1.3 研究方法與基本框架
第2章 “中等強國”與“中等強國外交”
2.1 “中等強國”理論
2.1.1 傳統(tǒng)的“中等強國”理論
2.1.2 “中等強國”理論的新發(fā)展
2.1.3 界定“中等強國”的指標
2.2 “中等強國外交”
2.2.1 “中等強國外交”的緣起
2.2.2 “中等強國外交”的定義
2.2.3 “中等強國外交”的特點
2.3 本章小結
第3章 澳大利亞的“中等強國”情結(1941~2007)
3.1 澳大利亞的“中等強國身份”
3.1.1 澳大利亞定位“中等強國”的原因
3.1.2 澳大利亞的“中等強國”實力資質
3.2 “中等強國”澳大利亞的外交實務
3.2.1 “中等強國外交”的奠基人伊瓦特(1941~1972)
3.2.2 保守派執(zhí)政的二十二年(1949~1972)
3.2.3 工黨的惠特拉姆和自由黨的弗雷澤(1972~1983)
3.2.4 “中等強國外交”的中興(1983~1996)
3.2.5 霍華德的“平衡外交”(1996~2007)
3.3 澳大利亞傳統(tǒng)“中等強國外交”的特點與矛盾
3.3.1 澳大利亞傳統(tǒng)“中等強國外交”的特點
3.3.2 澳大利亞傳統(tǒng)“中等強國外交”的矛盾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陸克文政府“富有創(chuàng)造力中等強國外交”
4.1 陸克文政府回歸“中等強國外交”的原因
4.1.1 陸克文的工黨血緣和外交官經歷
4.1.2 陸克文的基本判斷
4.2 陸克文政府“富有創(chuàng)造力中等強國外交”的實踐
4.2.1 在堅持美澳同盟基礎上,謀求外交“獨立性”
4.2.2 拓展外交參與面,發(fā)出澳大利亞更強音
4.2.3 “全面參與亞洲”,順應“亞太世紀”
4.2.4 以先動謀主動,以“首創(chuàng)精神”謀“領導地位”
4.3 陸克文政府“富有創(chuàng)造力中等強國外交”的困境
4.3.1 “中等強國外交”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
4.3.2 美澳同盟框架限制外交行動的獨立性
4.3.3 來自亞太地區(qū)權力政治現(xiàn)實的制約
4.3.4 “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首創(chuàng)精神”不是萬靈丹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陸克文時代的中澳關系展望(代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在學期間發(fā)表論文清單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陸克文政府氣候變化與能源政策評析——兼論其對中國的啟示[J]. 周劍,何建坤. 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8(08)
[2]澳大利亞的東盟政策解析[J]. 程曉勇,曹云華. 當代亞太. 2007(08)
[3]中等強國參與國際事務的路徑研究——以加拿大為例[J]. 錢皓. 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7(06)
[4]試評澳大利亞霍華德政府的均衡外交政策[J]. 張秋生,周慧. 當代亞太. 2007(04)
[5]赫·維·伊瓦特與澳大利亞獨立外交[J]. 張?zhí)?張靜抒. 世界歷史. 2004(04)
[6]矛盾中的澳大利亞亞洲政策[J]. 葛瑞明. 世界知識. 2003(05)
[7]澳大利亞百年對外關系史簡析[J]. 李軍. 國際關系學院學報. 2002(01)
[8]國外綜合國力論研究[J]. 施祖輝.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00(01)
[9]何謂“中等強國”?[J]. G.岡薩雷斯,湯小■. 國外社會科學. 1986(06)
本文編號:3384755
【文章來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省
【文章頁數(shù)】:7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概況
1.3 研究方法與基本框架
第2章 “中等強國”與“中等強國外交”
2.1 “中等強國”理論
2.1.1 傳統(tǒng)的“中等強國”理論
2.1.2 “中等強國”理論的新發(fā)展
2.1.3 界定“中等強國”的指標
2.2 “中等強國外交”
2.2.1 “中等強國外交”的緣起
2.2.2 “中等強國外交”的定義
2.2.3 “中等強國外交”的特點
2.3 本章小結
第3章 澳大利亞的“中等強國”情結(1941~2007)
3.1 澳大利亞的“中等強國身份”
3.1.1 澳大利亞定位“中等強國”的原因
3.1.2 澳大利亞的“中等強國”實力資質
3.2 “中等強國”澳大利亞的外交實務
3.2.1 “中等強國外交”的奠基人伊瓦特(1941~1972)
3.2.2 保守派執(zhí)政的二十二年(1949~1972)
3.2.3 工黨的惠特拉姆和自由黨的弗雷澤(1972~1983)
3.2.4 “中等強國外交”的中興(1983~1996)
3.2.5 霍華德的“平衡外交”(1996~2007)
3.3 澳大利亞傳統(tǒng)“中等強國外交”的特點與矛盾
3.3.1 澳大利亞傳統(tǒng)“中等強國外交”的特點
3.3.2 澳大利亞傳統(tǒng)“中等強國外交”的矛盾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陸克文政府“富有創(chuàng)造力中等強國外交”
4.1 陸克文政府回歸“中等強國外交”的原因
4.1.1 陸克文的工黨血緣和外交官經歷
4.1.2 陸克文的基本判斷
4.2 陸克文政府“富有創(chuàng)造力中等強國外交”的實踐
4.2.1 在堅持美澳同盟基礎上,謀求外交“獨立性”
4.2.2 拓展外交參與面,發(fā)出澳大利亞更強音
4.2.3 “全面參與亞洲”,順應“亞太世紀”
4.2.4 以先動謀主動,以“首創(chuàng)精神”謀“領導地位”
4.3 陸克文政府“富有創(chuàng)造力中等強國外交”的困境
4.3.1 “中等強國外交”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
4.3.2 美澳同盟框架限制外交行動的獨立性
4.3.3 來自亞太地區(qū)權力政治現(xiàn)實的制約
4.3.4 “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首創(chuàng)精神”不是萬靈丹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陸克文時代的中澳關系展望(代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在學期間發(fā)表論文清單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陸克文政府氣候變化與能源政策評析——兼論其對中國的啟示[J]. 周劍,何建坤. 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8(08)
[2]澳大利亞的東盟政策解析[J]. 程曉勇,曹云華. 當代亞太. 2007(08)
[3]中等強國參與國際事務的路徑研究——以加拿大為例[J]. 錢皓. 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7(06)
[4]試評澳大利亞霍華德政府的均衡外交政策[J]. 張秋生,周慧. 當代亞太. 2007(04)
[5]赫·維·伊瓦特與澳大利亞獨立外交[J]. 張?zhí)?張靜抒. 世界歷史. 2004(04)
[6]矛盾中的澳大利亞亞洲政策[J]. 葛瑞明. 世界知識. 2003(05)
[7]澳大利亞百年對外關系史簡析[J]. 李軍. 國際關系學院學報. 2002(01)
[8]國外綜合國力論研究[J]. 施祖輝.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00(01)
[9]何謂“中等強國”?[J]. G.岡薩雷斯,湯小■. 國外社會科學. 1986(06)
本文編號:33847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338475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