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外交論文 >

美日同盟的重新定義及其對中國安全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03-27 00:25
【摘要】:冷戰(zhàn)結束后,隨著昔日的主要敵人——蘇聯(lián)軍事威脅的消失,美日兩國的內部矛盾漸漸浮上水面,美日同盟面臨著向何處去的歷史抉擇。對此,美日兩國在重新考慮它們各自的國家利益及為保障各自的利益所需要推行的各項政策后認識到,基于兩國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及相同的價值觀念,需要對美日同盟關系進行調整以使其適應冷戰(zhàn)后世界形勢發(fā)展德的需要。 本文在回顧美日同盟演變歷史的基礎上,分析冷戰(zhàn)后美日同盟強化的背景、過程、原因及其對中國安全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中國所應采取的對策,以期盡可能清晰準確地把握冷戰(zhàn)后美日同盟的變化軌跡。 本文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敘述美日同盟的歷史回顧。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美日同盟的形成過程以及經(jīng)歷的一次重大修改。1951年《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美日安保體制的正式建立,也標志著美日戰(zhàn)略同盟關系的確立。1960年《日美安保條約》經(jīng)歷了第一次重大修改,日本在同盟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但是依賴美軍保衛(wèi)的基本框架并未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第三章分析了美日同盟重新定義的背景、原因及過程。美日同盟是在美日雙方經(jīng)濟摩擦愈演愈烈和日本的離美傾向日益明顯的情況下進行重新定義的。雖然兩國在經(jīng)濟領域的摩擦不斷加劇并逐步擴展到政治領域,但為了實現(xiàn)各自的國家戰(zhàn)略和國家利益,雙方尋找利益的交匯點,采取措施協(xié)調矛盾,鞏固同盟關系。以1996年發(fā)表的《日美安全保障聯(lián)合宣言—面向21世紀的同盟》和1997年9月23日雙方公布的重新修訂的《日美防衛(wèi)合作指針》為標志,美日完成了重新結盟的一系列的政策操作。 第四章論述了美日同盟對中國安全帶來的影響。具體體現(xiàn)在美日安全合作范圍的擴大將中國的臺灣海峽及南中國海海域包括在內,以及重新定義的美日同盟將聯(lián)合部署TMD作為加強軍事同盟的重要步驟。這給中國安全帶來極大壓力。
【學位授予單位】:延邊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D82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建波;張景全;;朝鮮半島新危機與美國東北亞同盟體系新變化[J];東北亞論壇;2011年04期

2 中國社科院亞太所安全外交室課題組;;日本大地震,震動亞太國際關系[J];世界知識;2011年13期

3 季澄;樊繼來;;日本大地震引發(fā)的附帶效應[J];國際資料信息;2011年04期

4 趙貝佳;;淺議中國經(jīng)濟的崛起引發(fā)美日調整對華政策的因素及其挑戰(zhàn)[J];未來與發(fā)展;2011年06期

5 王曉波;陳斌;;冷戰(zhàn)后美日韓聯(lián)盟體系與中國[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王傳劍;;日本的南中國海政策:內涵和外延[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7 張亭亭;;美國世界戰(zhàn)略重點東移的原因及對中美日關系的影響[J];學術探索;2011年04期

8 李薇;;對2010年中日關系的看法和改善兩國關系的建議[J];日本學刊;2011年01期

9 高豐艷;;東北亞安全困境評析[J];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張筱罡;;美日同盟的軍事指向性對臺海問題的影響[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總第104期)[C];2011年

2 王泰平;;日本民主黨政權的外交政策取向[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總第98期)[C];2010年

3 林曉光;周彥;;菅直人內閣的對外政策與日美、日中關系[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總第101期)[C];2010年

4 吳健;;第十五講 《帝國主義論》:列寧發(fā)展了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理論[A];認真讀點馬列原著20講[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駐東京記者 劉洪亮;美日同盟欲構筑“中國包圍網(wǎng)”[N];文匯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任孟山;日本站在千年岔路口[N];華夏時報;2011年

3 本報特約評論員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 劉江永;反對國際暴力 倡導和平[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4 王歡;日美將制定新共同戰(zhàn)略目標主要針對中朝[N];國防時報;2011年

5 上海社會科學院東歐中西亞研究所 余建華研究員 上海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 吳前進副研究員 上海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 劉鳴研究員 上海社會科學院東歐中西亞研究所 李秀石副研究員;對外開放:新形勢 新因素 新視角[N];社會科學報;2002年

6 本報記者 張軍妮;劍指中國,日本意欲何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孫佳華;朝核:東北亞難題六方求解[N];解放日報;2003年

8 蘇北;反恐斗爭整合大國關系[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2年

9 王歡;日媒:日韓應合作應對中國“軍擴”[N];國防時報;2011年

10 本報專稿 周邦民;日美密謀對付中國[N];世界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峰;美日同盟與東北亞安全[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2 孔晨旭;冷戰(zhàn)時期駐日美軍與美日同盟研究(1945-1972)[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陳卓武;美國因素與日本“修憲之爭”及其發(fā)展趨勢[D];暨南大學;2009年

4 付瑞紅;美國東亞戰(zhàn)略的中國因素(1989-2008)[D];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

5 趙葆珉;中等大國的戰(zhàn)略選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6 李家成;冷戰(zhàn)后美國東亞戰(zhàn)略:底線、挑戰(zhàn)與應策,1989-2009[D];吉林大學;2011年

7 婁偉;中國和平發(fā)展與東亞地區(qū)秩序構建[D];吉林大學;2010年

8 祖彥;21世紀初中國東北亞國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王勇;東亞共同體建構中的“美國因素”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趙躍欽;論冷戰(zhàn)后美國東亞戰(zhàn)略的演變及其動因[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雪燕;美日同盟的重新定義及其對中國安全的影響[D];延邊大學;2005年

2 劉靖南;冷戰(zhàn)后美日同盟政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3 孫澤鑫;“9·11”事件以來美日同盟關系及其走向[D];遼寧大學;2011年

4 李想;同盟的雙重性與冷戰(zhàn)后的美日同盟[D];復旦大學;2011年

5 趙文鶴;美日同盟對東北亞區(qū)域安全的影響[D];遼寧大學;2011年

6 李博遠;新世紀以來美日同盟的調整及其對東亞安全的影響[D];鄭州大學;2012年

7 繆勝杰;冷戰(zhàn)后美日同盟關系的發(fā)展及對中國安全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8 李要偉;冷戰(zhàn)后美日同盟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4年

9 劉鳳青;冷戰(zhàn)后美日同盟的強化對中國的影響[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2年

10 孫晶磊;試論美日同盟安全協(xié)商機制[D];吉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60217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60217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36a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