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動力、路徑與前景
本文關鍵詞: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動力、路徑與前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建設新型大國關系,對于明確中美關系的相互定位、確定中美關系的長期發(fā)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新型大國關系是在國際體系權勢轉移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既存在一定戰(zhàn)略競爭,又能實現雙邊關系平穩(wěn)發(fā)展,且雙方能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較為穩(wěn)定的合作的關系。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設的順利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美權勢轉移的速度和方式、中美認知的匯聚過程、中美兩國政策推動的力度,以及中美圍繞新型大國關系建設在戰(zhàn)略與利益層面上的博弈。新型大國關系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雙方做出長期和持續(xù)的努力。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zhàn)略研究院;
【關鍵詞】: 中美關系 新型大國關系 地區(qū)格局 權勢轉移 均衡
【分類號】:D822.3
【正文快照】: 中美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復雜的雙邊關系之一。中美關系的發(fā)展方向,會對未來的世界面貌產生深遠影響。在當前國際格局的轉型期,尋求中美關系的穩(wěn)定定位,規(guī)劃中美關系的長期走向,具有重要意義。建設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是一個符合時代潮流以及中美兩國根本利益的主張。新型大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楊原;;大國無戰(zhàn)爭時代霸權國與崛起國權力競爭的主要機制[J];當代亞太;2011年06期
2 周方銀;;中國的世界秩序理念與國際責任[J];國際經濟評論;2011年03期
3 周方銀;;中國崛起、東亞格局變遷與東亞秩序的發(fā)展方向[J];當代亞太;2012年05期
4 吳心伯;;論奧巴馬政府的亞太戰(zhàn)略[J];國際問題研究;2012年02期
5 閻學通;;權力中心轉移與國際體系轉變[J];當代亞太;2012年06期
6 孫學峰;;東亞準無政府體系與中國的東亞安全政策[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焦得剛;;國際關系三大主流學派的權力觀及其比較[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1期
2 楊曉龍;東亞區(qū)域主義與中國周邊外交[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3 沈文輝;;從宗教視角透視冷戰(zhàn)后美國中東政策的悖論[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4 范鴻達;洪正;;中國在中東的風險分析:以海灣地區(qū)為例[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4期
5 鄒函奇;評析進攻性現實主義權力理論[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6 吳疆;王先麗;;“新布什主義”與中亞地緣政治格局[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7 蔡麗華,孔慶茵;三種現實主義理論及其對中國的啟示——經典現實主義、防御型現實主義與政府中心型現實主義[J];北方論叢;2004年02期
8 黃鳳志;;東北亞地區(qū)安全困境的多維透視[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9 張福財;;東北亞三國(中俄朝)與美國單邊主義[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年03期
10 李慧明;;和諧世界——崛起之后的國際理念與終極目標[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潘亞玲;;中國人對美國的網絡民族主義[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8年
2 林民旺;;國內觀眾成本與國際合作[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3 趙廣成;;國際體系的中產階級化與沒有收益的非對稱沖突[A];國際關系研究:探索與創(chuàng)新——2009年博士論壇[C];2009年
4 陳小鼎;;探析結構現實主義外交政策理論的構建[A];國際關系研究:探索與創(chuàng)新——2009年博士論壇[C];2009年
5 楊原;;大國崛起進程中的合法化策略與制衡規(guī)避[A];國際關系研究:新領域與新理論——2010年博士論壇[C];2010年
6 董彥良;;進攻性現實主義與秦國的興起[A];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建設:借鑒與創(chuàng)新——2011年博士論壇[C];2011年
7 凌勝利;;美國亞太聯(lián)盟轉型的動力探析[A];國際關系研究:新發(fā)展與新問題——2012年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2年
8 王翔宇;;美國戰(zhàn)略文化中的實用主義——以“責任規(guī)避”為例[A];國際關系研究:新發(fā)展與新問題——2012年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2年
9 付海梅;;國際格局變化助推“釣魚島爭端”進入高危時期[A];2013年中國社會學年會暨第四屆海洋社會學論壇論文集[C];2013年
10 王黎;陳海鴻;;論國際社會對全球環(huán)境問題的治理[A];世界近現代史研究(第七輯)[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鐘馨;1976-2001年中國對外傳播史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3 曹迪;國家文化利益視角下的中國語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燕軍;二戰(zhàn)后中東地區(qū)的軍備競賽與軍備控制[D];西北大學;2011年
5 李家成;冷戰(zhàn)后美國東亞戰(zhàn)略:底線、挑戰(zhàn)與應策,1989-2009[D];吉林大學;2011年
6 劉鳴箏;美國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學;2011年
7 程銘;近代以來日本的地緣政治思想與地緣戰(zhàn)略選擇[D];吉林大學;2011年
8 孫興杰;帝國·霸權·區(qū)域:權力邊界與東方問題的演進[D];吉林大學;2011年
9 祖彥;21世紀初中國東北亞國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王巍巍;東北亞地區(qū)的國際沖突與危機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策;分析折中主義與后冷戰(zhàn)時代東亞安全[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彭琪;冷戰(zhàn)后國際格局變遷與蒙古外交政策選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申健;巴以問題:困境與出路[D];湘潭大學;2010年
4 羅滿秀;試論國際政治資源對金融危機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5 邢西敬;國際政治格局新變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雪;蘇聯(lián)中東政策的調整及實踐(1954-1956)[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宋紅紅;海上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與國際合作:理論、行為及機制[D];河南大學;2011年
8 王簫軻;冷戰(zhàn)后周邊大國的對朝政策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李爽;中國在東南亞地區(qū)的國家形象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周睿;G20的崛起與作用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何芳川;“華夷秩序”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6期
2 趙可金;彭萍萍;;中國文化軟實力面臨的困境及其解決路徑[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年03期
3 唐彥林;;奧巴馬政府“巧實力”外交政策評析[J];當代亞太;2010年01期
4 孫學峰;黃宇興;;中國崛起與東亞地區(qū)秩序演變[J];當代亞太;2011年01期
5 劉豐;;安全預期、經濟收益與東亞安全秩序[J];當代亞太;2011年03期
6 李巍;;東亞經濟地區(qū)主義的終結?——制度過剩與經濟整合的困境[J];當代亞太;2011年04期
7 徐進;;東亞多邊安全合作機制:問題與構想[J];當代亞太;2011年04期
8 周方銀;;韜光養(yǎng)晦與兩面下注——中國崛起過程中的中美戰(zhàn)略互動[J];當代亞太;2011年05期
9 王凌;;安全化的路徑分析——以中海油競購優(yōu)尼科案為例[J];當代亞太;2011年05期
10 楊原;;大國無戰(zhàn)爭時代霸權國與崛起國權力競爭的主要機制[J];當代亞太;2011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章一平;從冷戰(zhàn)后國際體系的復雜化看中國與大國關系[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年12期
2 丁奎松;亞太大國關系對地區(qū)安全合作的影響[J];現代國際關系;2000年Z1期
3 孫承;大國關系與東亞合作[J];國際問題研究;2001年04期
4 俞邃;中國的大國關系理論與實踐[J];當代世界;2001年03期
5 房樂憲;從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看冷戰(zhàn)后大國關系的調整特點[J];教學與研究;2001年06期
6 趙念渝;試論影響21世紀大國關系的三種因素[J];特區(qū)理論與實踐;2001年04期
7 趙念渝;影響21世紀大國關系的若干因素[J];開放導報;2001年04期
8 傅耀祖;冷戰(zhàn)后大國關系的調整及其特點[J];外交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9 林利民;亞太大國關系的歷史變遷:單極?兩極?還是多極?[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10 楊成緒;大國關系現狀與發(fā)展趨勢[J];俄羅斯研究;200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夏立平;;構建新型大國關系視角下的中美太空領域博弈與合作[A];中國夢: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2 鈕漢章;;相容:超越零和的有序競爭——政治發(fā)展視角下的21世紀大國關系走勢[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3 金應忠;;避免全球性結盟分裂對抗是當代大國的歷史使命——兼議新型大國關系的理論與實踐[A];中國夢: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4 金子秀敏;;美中新型大國關系下的日中關系[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3年第4期(總第113期)[C];2013年
5 仇華飛;;國際秩序轉變中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構建[A];中國夢: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外交學院客座教授 宋榮華;何為新型大國關系?[N];廣州日報;2012年
2 美國著名國家關系學者、哈佛大學教授 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國務卿 約瑟夫·奈;一種新型的大國關系[N];第一財經日報;2013年
3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zhí)筆 李文;構建新型大國關系[N];人民日報;2013年
4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第一副院長 葉小文;促進新的文明復興 構建新型大國關系[N];光明日報;2013年
5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zhàn)略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 王]N生;邁向新型大國關系,中美需把準定位[N];解放日報;2013年
6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者 張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障礙[N];東方早報;2013年
7 本報記者 洪俊杰;中美求解建“新型大國關系”之道[N];解放日報;2013年
8 裴遠穎 外交部前政策研究室主任;建新型大國關系需要耐心和智慧[N];解放日報;2013年
9 本報記者 張日;新型大國關系建設持續(xù)發(fā)力[N];國際商報;2013年
10 鐘聲;努力開創(chuàng)新型大國關系之路[N];人民日報;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靖國華;冷戰(zhàn)后大國關系的結構性調整及其走勢[D];內蒙古大學;2006年
2 曹揚;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障礙及中國的對策[D];東北大學;2013年
3 卜鳳坤;論中國大國關系模式的嬗變與得失[D];內蒙古大學;2005年
4 張艷杰;試論二戰(zhàn)以來美國東南亞政策中的大國關系因素[D];暨南大學;2008年
5 張文靜;從伊朗核問題看美歐分歧[D];吉林大學;2006年
6 李孟一;第三次印巴戰(zhàn)爭及其對大國關系的影響[D];鄭州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動力、路徑與前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577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57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