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古史層累說”探析
發(fā)布時間:2017-08-09 15:30
本文關鍵詞:顧頡剛“古史層累說”探析
【摘要】:我國古史辨派的創(chuàng)始人顧頡剛,于1923年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獨特觀點,并開創(chuàng)了古史研究的新方法,對中國學術發(fā)展影響重大。本文圍繞“古史層累說”的思想淵源、學術方法與史學思想以及對當代學術的影響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顧頡剛新史觀的提出,是在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下,對前人辨?zhèn)纬晒呐欣^承。正值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開了社會風氣,學術界自由開放的思潮盛行,顧頡剛就在胡適、錢玄同的支持和引導下,對舊的古史系統(tǒng)提出了質疑,“層累說”由此誕生!皩永壅f”從方法論上來講,主要由三個系統(tǒng)的方面:“歷史演進法”、“故事的眼光”、“偽史移置法”所構成!肮攀穼永壅f”蘊含了進化的觀念、懷疑的精神與重視史料的史學思想。顧頡剛古史觀一經提出,立刻引起了史學界很大的轟動,褒貶不一。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顧頡剛的學術在當代依然影響重大。90年代,李學勤提出“走出疑古時代”的口號,對顧頡剛提出挑戰(zhàn),引發(fā)當時史學界對“走出疑古”思潮的討論,有肯定也有質疑與批評。且顧頡剛敢于挑戰(zhàn)權威的批判精神,,也是當代學術界所缺少的。由此,顧頡剛對當代學術的影響可見一斑。 深入研究顧頡剛這樣一位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學者,有助于我們對中國學術發(fā)展脈絡的把握。而當前學術界對顧頡剛的研究從力度和廣度上,有待進一步挖掘。隨著顧頡剛更多的論著、筆記、日記和來往書信等資料的出版,我們期待學術界對于顧頡剛的研究更加深入。
【關鍵詞】:顧頡剛 “古史層累說” 史學思想 當代影響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092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緒論10-21
- 1.1 選題緣由10-11
- 1.2 研究現狀11-20
- 1.2.1 研究顧頡剛的專著11-13
- 1.2.2 顧頡剛“層累古史說”問題的研究13-20
- 1.3 研究思路20-21
- 第2章 顧頡剛“古史層累說”的思想淵源和學術背景21-35
- 2.1 顧頡剛“古史層累說”的思想淵源21-32
- 2.1.1 傳統(tǒng)漢學的影響21-22
- 2.1.2 傳統(tǒng)辨?zhèn)螌W者對顧頡剛的影響22-26
- 2.1.3 近代今古文經學家的影響26-28
- 2.1.4 胡適、錢玄同的影響28-32
- 2.2 “層累說”的學術背景32-35
- 2.2.1 西方學說的傳入32
- 2.2.2 思想自由之學風32-33
- 2.2.3 由經入史的轉變33-35
- 第3章 史觀中蘊含的史學方法35-48
- 3.1 歷史演進法35-39
- 3.2 用“故事的眼光”研究古史39-43
- 3.3 “偽史移置法”43-48
- 第4章 “層累說”彰顯的史學思想48-59
- 4.1 進化史觀48-51
- 4.2 疑古的思想51-54
- 4.3 注重史料54-59
- 4.3.1 重視史料,去偽存真54-55
- 4.3.2 史料的選取范圍廣泛55-57
- 4.3.3 記載與實物57-59
- 第5章 顧頡剛對當代學術的影響59-66
- 5.1 引發(fā)了“走出疑古時代”思潮59-64
- 5.1.1 “走出疑古時代”的提出59-60
- 5.1.2 “走出疑古時代”的觀點60-61
- 5.1.3 “走出疑古時代”評價問題61-64
- 5.2 顧頡剛的批判精神的啟示64-66
- 結語66-68
- 參考文獻68-72
- 致謝72-73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7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洪認清;顧頡剛的“疑古辨?zhèn)巍彼枷肱c胡適的學術影響[J];安徽史學;2002年01期
2 房德鄰;康有為的疑古思想及其影響[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2期
3 李錦全;如何正確理解“層累造史”理論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J];廣東社會科學;2002年05期
4 韋勇強;顧頡剛“古史層累說”的形成及意義[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5 王樹民;《古史辨》評議[J];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6 劉宗迪;用故事的眼光解釋古史:論顧頡剛的古史觀與民俗學之間的關系[J];合肥聯合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7 韋勇強;顧頡剛以民俗輔助古史考證的方法及成就[J];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10期
8 劉俐娜;顧頡剛與古史辨派[J];近代史研究;1988年04期
9 彭國良;;不應被樹立的真相——論顧頡剛“不立一真”口號下對歷史本體的擱置[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路新生;;崔述與顧頡剛[J];歷史研究;1993年04期
本文編號:6460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646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