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傅斯年對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17-07-17 16:19
本文關鍵詞:論傅斯年對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影響
更多相關文章: 傅斯年 史學 史料學 中國現(xiàn)代史學 影響
【摘要】:20世紀初,西方多種社會思潮源源不斷地涌入中國,直接沖擊著封建史學的根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國封建史學逐漸走向土崩瓦解的境地。與此同時,各史學流派風起云涌,在史學理論和方法上都有了巨大創(chuàng)新和突破。傅斯年及其創(chuàng)立的史料學派便是其中的一支主要力量。 傅斯年出身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世家,后又留學歐洲七年,學貫中西,可謂是中西文化大家;貒,他創(chuàng)立歷史語言研究所,創(chuàng)立集團研究的先河,他主張把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運用到史學中,創(chuàng)立新的史學科學。傅斯年提出了“史學即是史料學”思想,對20世紀初期中國史學界的浮夸現(xiàn)象進行批判,,提出科學的、客觀的史學。傅斯年和他領導的史語所同仁深挖史料、拓寬史學研究領域、提倡多種科學研究方法,對中國考古學、明清史學、檔案學等史學各領域都具有重要意義,為中國近代史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通過對傅斯年本人的專著、傳記資料以及其他相關學術資料的客觀解讀,從而深入剖析傅斯年史學思想對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影響。 本文共分五個章節(jié):(一)序言。主要論述選題的現(xiàn)實價值,對學術史進行回顧,界定論文內容、重難點及創(chuàng)新點。(二)傅斯年史學思想形成時的社會背景和學術背景。簡要介紹傅斯年,并分析其史學思想形成時的社會背景和學術背景。(三)傅斯年的史學思想。探析傅斯年的史學思想及歷史研究方法。(四)傅斯年史學思想對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影響。論述傅斯年史學思想對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積極影響,簡要分析他的史學思想中的不足之處。(五)結束語?傇u傅斯年的史學思想及其對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影響。
【關鍵詞】:傅斯年 史學 史料學 中國現(xiàn)代史學 影響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09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緒論9-17
- 0.1 選題目的及意義9-11
- 0.1.1 選題目的9-10
- 0.1.2 選題意義10-11
- 0.2 選題的研究現(xiàn)狀11-15
- 0.2.1 關于傅斯年史學思想來源的研究11-12
- 0.2.2 對傅斯年史學思想內容的研究12-13
- 0.2.3 關于傅斯年史學思想評價的研究13-14
- 0.2.4 對傅斯年史學思想的影響及局限性的研究14-15
- 0.3 本文研究方法15-16
- 0.4 本文創(chuàng)新點和難點16-17
- 1 傅斯年史學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和學術背景17-22
- 1.1 傅斯年簡介17-18
- 1.2 傅斯年史學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18-19
- 1.2.1 國際社會背景18-19
- 1.2.2 國內社會背景19
- 1.3 傅斯年史學形成的學術背景19-22
- 1.3.1 國際學術背景19-20
- 1.3.2 國內學術背景20-22
- 2 傅斯年的史學思想22-32
- 2.1 史料學思想22-28
- 2.1.1 “史學即是史料學”思想提出的背景22-24
- 2.1.2 “史學即是史料學”思想的內涵24-26
- 2.1.3 對“史學即是史料學”思想的評價26-28
- 2.2 史學的科學性和客觀性28-29
- 2.2.1 史學的科學性28
- 2.2.2 史學的客觀性28-29
- 2.3 史學研究方法29-32
- 2.3.1 史料研究法29-30
- 2.3.2 比較研究法30
- 2.3.3 自然科學研究法30
- 2.3.4 心理分析研究法30-31
- 2.3.5 語言學研究法31
- 2.3.6 集團研究方法31-32
- 3 傅斯年史學思想對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影響32-41
- 3.1 現(xiàn)代史學的形成和發(fā)展32-34
- 3.1.1 國際現(xiàn)代史學的形成和發(fā)展32-33
- 3.1.2 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形成和發(fā)展33-34
- 3.2 傅斯年對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積極影響34-38
- 3.2.1 傅斯年取得的史學成就的原因34-35
- 3.2.2 傅斯年史學思想對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積極影響35-38
- 3.3 傅斯年史學思想對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消極影響38-41
- 3.3.1 傅斯年史學思想中存在不足之處的原因38
- 3.3.2 傅斯年史學思想對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消極影響38-41
- 結束語41-42
- 參考文獻42-45
- 致謝45-46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以及參加科研情況46-4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廣智;傅斯年、陳寅恪與蘭克史學[J];安徽史學;2004年02期
2 歐陽躍峰;20世紀中國史學的論爭與發(fā)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3 葛志毅;傅斯年史學思想的現(xiàn)實啟示[J];北方論叢;1999年03期
4 黃俊杰,孫震;傅斯年與臺灣大學的教育理念[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5 程鵬宇;;傅斯年史學本體論思想探析[J];武陵學刊;2011年05期
6 黃紅;;為中國尋找現(xiàn)代認同——傅斯年史學思想的價值追求[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9期
7 薛其林;;傅斯年的“科學學術”論[J];長沙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8 張書學;傅斯年與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科學化[J];東岳論叢;1997年06期
9 馬亮寬;;傅斯年在大陸的最后歲月[J];春秋;2007年01期
10 胡逢祥;胡適、傅斯年兩家史學方法析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本文編號:5544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554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