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和故事的距離——以“層累說”為例
本文關(guān)鍵詞:歷史和故事的距離——以“層累說”為例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敘事 層累說 顧頡剛 因果關(guān)系
【摘要】:敘事包含內(nèi)在和外在兩個方面,即敘事內(nèi)容與敘事目的。這兩方面的互動對理解敘事的運作非常關(guān)鍵。本文以"層累說"為討論中心,從歷史和故事的差異出發(fā)考察歷史的真實性。對故事可靠性的判斷依賴于對可能性的判斷;反之,后者又依賴于故事世界的一些外在因素,而不能僅從故事內(nèi)部因果關(guān)系的角度去解釋。圓融的歷史解釋需要外在的、以作者為中心的視角。文章同時認為,顧頡剛在1933年前后闡釋"層累說"時甚至存在著嚴重的沖突。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歷史系;
【關(guān)鍵詞】: 敘事 層累說 顧頡剛 因果關(guān)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20世紀西方史學思潮及其相互關(guān)系”(項目批準號05JJD770003)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092
【正文快照】: 敘事與繪畫相似,是雙重的展示,我們既可以感知到繪畫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又可以察覺到繪畫所遵循的理念,即可辨識出一幅畫屬于立體派、印象派還是表現(xiàn)派。在一段文字敘述里,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到人物的性格及行為,但可以通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來理解作者敘述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作者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施愛東;;顧頡剛故事學范式回顧與檢討——以“孟姜女故事研究”為中心[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2 周書燦;;論蒙文通上古民族文化理論建構(gòu)[J];人文雜志;2012年02期
3 羅志田;;檢討《古史辨》學理基礎(chǔ)的一項早期嘗試[J];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03期
4 羅志田;;《古史辨》的學術(shù)和思想背景——述羅香林少為人知的一篇舊文[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傅瓊;;“歐洲”與“文明”:基佐歐洲文明進步史觀初探[J];歐洲研究;2007年02期
2 王清輝;;試論錢大昕的考據(jù)思想與學術(shù)地位[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趙法生;;楚簡《五行》圣智本義辨說[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4 田薇;;宗教倫理的歷史擔當和現(xiàn)代命運——以基督教倫理為主要范型的考察[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5 盧立建;歷史本體規(guī)律略論[J];前沿;2005年06期
6 王耀海;孫建偉;;摧毀抑或延續(xù)——讀《歷史與變革——新中國法制建設(shè)的歷程》[J];前沿;2010年05期
7 陳新;;二十世紀以來中西史學理論比較史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8 王霞;;如何再現(xiàn)納粹屠殺——海登·懷特的歷史相對主義思想辨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9 仰和芝,吳學滿;章學誠“六經(jīng)皆史”說探微[J];青海師專學報;2002年02期
10 余樹蘋;;從方法論的角度看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段從學;;《同情》:一種被忽略的現(xiàn)代性體驗[A];“辛亥百年與四川小說創(chuàng)作”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當代文壇》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劉婧娟;;中國憲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3 吳紅;杜嚴勇;;科學史與歷史學:對話及其可能[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段從學;;論《十四行集》對個人真實性的探索[A];21世紀中國現(xiàn)代詩第五屆研討會暨“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研究技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孫紅霞;;18-19世紀浪漫主義反科學思潮[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科學技術(shù)哲學)[C];2008年
6 曹德良;;試論章學誠的“六經(jīng)皆史”——以《文史通義》自刻本為中心的考察[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四輯)[C];2010年
7 劉巍;;章學誠“六經(jīng)皆史”說的本源與意蘊[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6年卷[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大川;約翰·理查德·格林《英國人民簡史》史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佟大群;清代文獻辨?zhèn)螌W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4 趙陽;清代中期揚州學派文學思想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5 林國榮;馬克思《歷史學筆記》在19世紀中晚期歐洲史學傳統(tǒng)中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定位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榮臻;國民政府時期的北京社會救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宮瑜;交往理性與道德共識[D];吉林大學;2011年
8 楊曉;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學;2011年
9 袁梅;中國古代神話中智慧導(dǎo)師阿尼瑪原型及其承傳移位[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曉方;縣志編纂與地方社會:明清《瑞金縣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占輝;弗雷德里克·杰克遜·特納史學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鳳卓;王小波雜文話語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錢芳華;卡洛·金茲堡微觀史學思想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4 顧頎;司法公正的倫理沖突及其調(diào)適[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郭海偉;章學誠歷史哲學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潔;大學生科學人道主義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菅廣慧;四庫館臣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任永亮;錢穆的中國史觀[D];西北大學;2011年
9 朱蘊;蒙田《隨筆集》的政治哲學意蘊探微[D];河南大學;2011年
10 王坤鵬;楚簡《容成氏》與《史記》所記古史的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路新生;;試論疑古史學對蒙文通的影響——以蒙文通的中國傳說時代古史研究為例[J];齊魯學刊;2010年03期
2 徐中舒;;巴蜀文化續(xù)論[J];四川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0年01期
3 徐中舒;;西周史論述(上)[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03期
4 楊向奎;;周禮內(nèi)容的分析及其制作時代[J];山東大學學報;1954年01期
5 史念海;;論《禹貢》的著作年代[J];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03期
6 唐嘉弘;炎帝傳說考述——兼論姜炎文化的源流[J];史學月刊;1991年01期
7 王學典,李揚眉;“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知識論命題[J];史學月刊;2003年1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銳;;經(jīng)史之學還是西來之學:“層累說”的來源及存在的問題[J];學術(shù)月刊;2009年08期
2 胡繩;顧頡剛古史辨學說的歷史價值──紀念顧頡剛先生誕辰一百周年[J];學習與探索;1994年03期
3 李民;可貴的治學精神──悼念顧頡剛先生[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2期
4 何新;關(guān)于“士”名的由來[J];史學月刊;1985年04期
5 臧知非;顧頡剛先生誕生一百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綜述[J];文史哲;1993年05期
6 張書學;顧頡剛與傅斯年治史異同論[J];東岳論叢;1994年01期
7 楊國榮;史學的科學化:從顧頡剛到傅斯年[J];史林;1998年03期
8 趙吉惠,毛曦;顧頡剛“層累地造成中國古史”觀的現(xiàn)代意義[J];史學理論研究;1999年02期
9 吳少珉;近50年來“古史辨派”研究述評[J];洛陽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10 趙利棟;《古史辨》與《古史新證》——顧頡剛與王國維史學思想的一個初步比較[J];浙江學刊;200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劉俐娜;;顧頡剛的古史研究及其意義[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0年卷[C];2000年
2 江湄;;“新史學”之“新”義——梁啟超“人群進化之因果”觀中的佛、儒思想因素[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3 夏曉明;;試論李大釗的史學觀[A];李大釗研究論文集[C];1999年
4 程kW;;口述史三題——怎樣采集和解讀[A];華北鄉(xiāng)村史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楊瑞;;科學思想在史學領(lǐng)域的興起與進。簭牧簡⒊礁邓鼓闧A];中國現(xiàn)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京華;顧頡剛:豈一個“才情”了得[N];中華讀書報;2010年
2 羅韋;用平凡的力量造就偉大的事業(yè)[N];中國民族報;2010年
3 曾江;學者熱議顧頡剛研究新趨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師 唐小兵;矛盾體:五四之子顧頡剛[N];東方早報;2011年
5 顧潮;《顧頡剛?cè)?一波三折的出版歷程[N];中華讀書報;2011年
6 李有智;魯迅和顧頡剛的是與非[N];中華讀書報;2011年
7 劉俐娜;顧頡剛對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貢獻[N];光明日報;2004年
8 徐堅;史學典范顧頡剛和古史辨運動[N];中華讀書報;2003年
9 錢婉約;顧頡剛與《古史辨》[N];光明日報;2006年
10 楊春梅;為“顧頡剛年”做個標點[N];中華讀書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海烈;顧頡剛“古史層累說”初探[D];吉林大學;2007年
2 章原;古史辨《詩經(jīng)》學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4年
3 彭國良;顧頡剛史學思想的認識論解析[D];山東大學;2007年
4 李揚眉;方法論視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東大學;2005年
5 謝進東;現(xiàn)代性與20世紀中國的歷史學解釋模式[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董恩強;新考據(jù)學派:學術(shù)與思想(1919—1949)[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朱慈恩;20世紀上半期通俗史學述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田旭東;20世紀中國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盛韻;觀念與材料[D];復(fù)旦大學;2008年
10 張秀麗;反科學主義思潮下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人文指向[D];山東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正術(shù);重新審視顧頡剛的古史“層累說”[D];蘇州大學;2004年
2 倪平英;相似外表下的不同內(nèi)核[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曲文雍;《禹貢》半月刊作者群的中華民族觀[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尹燕;《禹貢》半月刊的學術(shù)世界[D];山東大學;2008年
5 田興斌;海登·懷特的后現(xiàn)代歷史編纂學[D];山東大學;2008年
6 王傳;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石增銀;燕京大學歷史學會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夏紅俠;童書業(yè)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郭福生;陸懋德學術(sh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刁婭君;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關(guān)鍵詞:歷史和故事的距離——以“層累說”為例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敘事 層累說 顧頡剛 因果關(guān)系
,
本文編號:5124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512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