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復興”與歷史書寫——基于抗戰(zhàn)時期歷史教育視角的考察
發(fā)布時間:2022-01-13 14:38
抗戰(zhàn)時期歷史教育為社會各界所重視;诿褡鍙团d目的的歷史書寫表現(xiàn)出以下特征:中國古史教學通過闡述民族偉人、偉業(yè)、發(fā)明創(chuàng)造等培養(yǎng)國人對歷史文化的認同和振作民族自信;講述國恥史塑造近代以來民族"遭難"形象,喚醒國人抗爭、激發(fā)同仇敵愾、復興民族之志;他國或本國獨立運動和復興史的著述則重在指明民族復興的歷史前途。"民族"成為歷史敘述的主體,在歷史線性發(fā)展中從古至今保持同一性。光榮、恥辱與復興的主題貫穿于這一時期的歷史教育中。中國古代的成就和近代的恥辱呈現(xiàn)落差,民族復興歷史意識反映出國人試圖調(diào)和這種社會歷史自我理解斷裂的文化心理,并體現(xiàn)于與之相關的文化實踐中。
【文章來源】: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46(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一、闡揚“國榮”:振作民族自信
二、紀念“國恥”:喚醒國人抗爭
三、樹立“榜樣”:明確復興之途
四、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歷史教育與民族復興:抗戰(zhàn)時期學術界對歷史教育于民族復興之意義的認識[J]. 鄭大華. 史學理論研究. 2017(03)
[2]民族化與世界化:戰(zhàn)時歷史教育的兩種趨向[J]. 左玉河. 抗日戰(zhàn)爭研究. 2015(03)
本文編號:3586618
【文章來源】: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46(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一、闡揚“國榮”:振作民族自信
二、紀念“國恥”:喚醒國人抗爭
三、樹立“榜樣”:明確復興之途
四、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歷史教育與民族復興:抗戰(zhàn)時期學術界對歷史教育于民族復興之意義的認識[J]. 鄭大華. 史學理論研究. 2017(03)
[2]民族化與世界化:戰(zhàn)時歷史教育的兩種趨向[J]. 左玉河. 抗日戰(zhàn)爭研究. 2015(03)
本文編號:35866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358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