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歷史哲學思想論綱
發(fā)布時間:2020-10-27 17:52
朱熹歷史哲學思想的核心概念是理,其它的概念有“勢”、“心術”、“機”、“本領”等。在破除一般含義的理之后,得出一個具有生命性的、時間連續(xù)性的和歷史性的理。從此理出發(fā),結合勢與心術來探析社會歷史演變過程中的各個因素。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朱熹十分注重帝王心術在社會歷史演化過程中所起的直接的決定性的作用,他稱之為“大根本”。但是我們要注意切不可將此決定性作用與“理”的決定性功能混淆。理的決定性功能是就其本體意義上而講的,即理決定萬事萬物的本性,規(guī)定社會歷史演化的大方向,對社會歷史的演化的作用是間接而具指導性的;而帝王心術的決定性作用是在用的層面而言的,單指對社會歷史演化的決定性作用,這種決定性作用是直接的。 朱熹歷史哲學思想的基本問題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其一、社會歷史演變的一般規(guī)律是“《易》窮則變”的變易思想;其二、歷史演化過程中的形態(tài)與趨勢是“一盛一衰又一盛”的自然歷史的變易形態(tài)與趨勢和人類社會“一治一亂又一治”的人文歷史變易形態(tài)與趨勢;其三、歷史演變過程中的作用因素是“理”、“勢”、“心術”以及歷史人物等。整個這一部分是朱熹歷史哲學思想的最為主要的部分。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朱熹歷史哲學思想的影響和評價,分兩個方面: 其一,朱熹歷史哲學思想的影響。朱熹歷史哲學思想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從古代政治統治層面到學術思想研究層面都深受朱熹歷史哲學思想的影響。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朱熹歷史哲學思想中作為人文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準則的理(倫理綱常之理)直接規(guī)范著百姓日;顒拥姆椒矫婷,因此,統治者借以作為治民的基本準繩;第二,朱熹歷史哲學思想對完備朱熹整個思想體系有著重要的價值;第三,朱熹歷史哲學思想對后世學者研究朱熹思想提供了方法、思路、維度以及視域等條件。 其二,后世學者對朱熹歷史哲學思想的評價。學者對朱熹歷史哲學思想的認識存在三種態(tài)度:一,帶有一定的評斷性質的“陶熔歷史,會歸一理之純粹”;二,在肯定朱熹歷史哲學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之;三,認為朱熹歷史哲學思想內部存在著矛盾。
【學位單位】:湘潭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3
【中圖分類】:K01;B244.7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的原因與意義
1.2 關于朱熹歷史哲學的研究現狀的文獻綜述
1.3 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之處及不足之處
1.4 關于本文研究之題解
第2章 朱熹歷史哲學中基本概念的闡明
2.1 “理”
2.1.1 “理”的一般含義
2.1.2 對“理”一般含義的破除
2.2 勢
2.2.1 “勢”是“理”之必然
2.2.2 “勢”與“機”
2.3 心術
2.3.1 心術的基本含義
2.3.2 “心術”與“本領”
2.4 理、勢與心術的關系
第3章 朱熹歷史哲學思想中的基本問題
3.1 歷史演化過程中的規(guī)律
3.2 歷史演化過程中的形態(tài)與趨勢
3.3 歷史演化過程中的作用因素
3.3.1 理、勢、心術在社會歷史演變過程中的作用
3.3.2 朱熹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第4章 朱熹歷史哲學思想的影響與評價
4.1 朱熹歷史哲學思想的影響
4.2 后世學者對朱熹歷史哲學思想的認識與評價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58849
【學位單位】:湘潭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3
【中圖分類】:K01;B244.7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的原因與意義
1.2 關于朱熹歷史哲學的研究現狀的文獻綜述
1.3 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之處及不足之處
1.4 關于本文研究之題解
第2章 朱熹歷史哲學中基本概念的闡明
2.1 “理”
2.1.1 “理”的一般含義
2.1.2 對“理”一般含義的破除
2.2 勢
2.2.1 “勢”是“理”之必然
2.2.2 “勢”與“機”
2.3 心術
2.3.1 心術的基本含義
2.3.2 “心術”與“本領”
2.4 理、勢與心術的關系
第3章 朱熹歷史哲學思想中的基本問題
3.1 歷史演化過程中的規(guī)律
3.2 歷史演化過程中的形態(tài)與趨勢
3.3 歷史演化過程中的作用因素
3.3.1 理、勢、心術在社會歷史演變過程中的作用
3.3.2 朱熹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第4章 朱熹歷史哲學思想的影響與評價
4.1 朱熹歷史哲學思想的影響
4.2 后世學者對朱熹歷史哲學思想的認識與評價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高鑫;;朱熹歷史發(fā)展學說探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4期
2 許家星;史琳燕;;朱熹史學思想三論[J];北方論叢;2006年06期
3 許家星;何發(fā)蘇;;反史倡史,一體兩面——朱熹史學態(tài)度辨惑[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汪高鑫;;試論朱熹史學思想的積極因索[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1期
5 汪高鑫;李俊英;;朱熹史學思想淺探[J];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3年02期
6 汪高鑫,董文武;朱熹的歷史觀及其易學思維特征[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7 張品端;;朱熹與黑格爾哲學之比較[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8 曹宇峰;;朱熹義理史學思想三論[J];晉陽學刊;2009年05期
9 葉建華;朱熹的史學思想[J];孔子研究;1989年03期
10 徐儀明;研究朱熹史學思想的一部開拓之作──評湯勤福《朱熹的史學思想》[J];孔子研究;2001年03期
本文編號:28588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858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