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時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
[Abstract]:The Chinese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Yan'an period mainly refers to a historical trend of thought guided b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ch flourished gradually in Yanan area under the vigorous call and careful guidan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in the 1930s and 1940s.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formation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groups, the establishment and expansion of institution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history, and the posi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story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oika. In Yan'an period, Chinese Marxist historiography has made outstanding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various research fields, such as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roblem of peasants, the history of nationality and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issues, and so on. And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i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academic style in historiography theory, thought of historiography and methods of managing history make it not only a key link in the metabolism and even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s a whole, but also a key link in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iography as a whole. More Chinese Marxism historiograph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et up an academic model.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延安時期知識分子群體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10BKS015)
【分類號】:K092;D6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強昌文;;法治意味著什么[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2 許發(fā)民;;論刑罰的社會功能——刑罰功能的社會學分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1期
3 李華興,張元隆;中國近代國家觀念轉(zhuǎn)型的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4 高壽平;新經(jīng)濟政策與新民主主義社會論比較研究[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5 黃延敏;;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環(huán)境考略[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6 葉昌友;毛澤東晚年對“三大主義”的認識偏差與“文化大革命”的發(fā)動[J];安徽史學;2005年06期
7 張皓;;戰(zhàn)犯問題與國共和談[J];安徽史學;2006年06期
8 胡曉;;胡適思想批判運動述評[J];安徽史學;2009年06期
9 孫謙;;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策略[J];安徽史學;2010年05期
10 劉國華;毛澤東中西文化觀探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佳木;;毛澤東對中國工業(yè)化的探求與中國的革命和建設[A];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C];2003年
2 張海鵬;;試論毛澤東的歷史觀[A];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C];2003年
3 郝時遠;;論毛澤東的國家統(tǒng)一觀與中華民族觀[A];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C];2003年
4 劉振清;;參政黨參政能力提高的制約因素與路向選擇[A];繁榮學術(shù)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5 田千山;;管窺《論語》的社會管理思想及對政府的啟示[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羅凱;馬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中西醫(yī)結(jié)合”思想與實踐[A];中國慶陽2011岐黃文化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史文獻分會學術(shù)會論文集[C];2011年
7 趙玉潔;;毛澤東的史學修養(yǎng)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北京高校政經(jīng)、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李曉勇;;論毛澤東早期對資產(chǎn)階級的認識[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9 王一如;;一位嚴謹認真的學者型編輯家——何其芳[A];中國編輯研究(2006)[C];2007年
10 李坤棟;;中西融合 古今貫通——從吳芳吉的白屋體新詩理論與創(chuàng)作看中國新詩的發(fā)展途徑[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占魁;臨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經(jīng)濟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溫美平;中國共產(chǎn)黨金融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祁冰;20世紀上半期中國共產(chǎn)黨土地政策的演變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4 初春華;黨的群眾工作心理層面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韓艷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理論自覺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鄭林華;墨家思想與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代俊蘭;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及當代價值[D];南開大學;2010年
8 陳紅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xiàn)路徑[D];南開大學;2010年
9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成;晚清詩學的演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蓮花;儒家人才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2 賀羨;我國兩性收入差距的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梅學霞;論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的政治動員[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4 楊卉;毛澤東放棄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緣由[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許敏;試析毛澤東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藝的思想[D];湘潭大學;2010年
6 唐劍君;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黨的宣傳工作的歷史考察[D];湘潭大學;2010年
7 江麗萍;1920年名人學術(shù)講演會述論[D];湘潭大學;2010年
8 張曉慧;毛澤東人民本位思想與服務型政府構(gòu)建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顏為之;毛澤東政論文語言特點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賈婷婷;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核心對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星亮;;論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jīng)驗[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2 沈堅;;法國新史學中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評《法國當代史:身份與變化》[J];史學理論研究;2007年02期
3 王立端;;加拿大馬克思主義史學初探[J];江海學刊;2008年04期
4 王汝豐;楊念群;;從資產(chǎn)階級史學向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飛躍[J];教學與研究;1987年04期
5 雷金瑞;當代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流派初探[J];蘭州學刊;2001年05期
6 林雨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史學研究——論“以論導史”[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7 陳其泰;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歷史地位的思考[J];浙江學刊;1999年01期
8 張華;;馬克思主義史學對法國年鑒學派的影響[J];商丘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9 史言;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3期
10 瞿林東,林甘泉,龔書鐸,龐卓恒,田居儉,于沛,張磊;面向新世紀,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如何深入[J];求是;2000年1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杜和軍;;延安時期黨的學習活動對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的價值反思[A];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問題研究——重慶市研究生馬克思主義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張希賢;;論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建設第一個偉大工程的歷史經(jīng)驗[A];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黨建研討會論文選編(上冊)[C];2011年
3 張和平;;論中國共產(chǎn)黨在延安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A];旗幟 方向 使命——青海省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八十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孫欲聲;;論延安時期民主精神的特點[A];延安精神與中國現(xiàn)代化——延安精神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5 孫欲聲;;論延安時期的民主精神[A];弘揚延安精神振興青海經(jīng)濟——青海省延安精神與當代中國發(fā)展和民族工作實踐理論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選[C];1997年
6 李忠全;;試論延安時期黨建歷史的基本經(jīng)驗與啟示[A];“三個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與未來”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齊衛(wèi)平;;陳云與延安時期黨的建設[A];閃爍真理光輝的思想寶藏——上海市黨校系統(tǒng)紀念陳云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魏協(xié)武;;延安時期黨領(lǐng)導邊區(qū)金融的成功經(jīng)驗[A];中國共產(chǎn)黨與現(xiàn)代中國[C];2001年
9 高尚斌;;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建設的歷史經(jīng)驗及啟示[A];“三個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與未來”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10 祁之泰;;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的哲學貢獻[A];延安精神與中國現(xiàn)代化——延安精神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雪梅 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延安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追憶延安時期中共輿論支持民盟西北總支部往事[N];各界導報;2010年
2 梁星亮;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zhí)政的歷史啟示[N];陜西日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楊麗;為何學:探尋學習升級的驅(qū)動力[N];浙江日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王玉梅;一輩子與印刷打交道的人[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
5 延安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室主任 張懷滿;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局部執(zhí)政的歷史啟示[N];延安日報;2006年
6 延安大學黨委書記 劉建德 延安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主任 楊延虎 延安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所所長 高九江;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先進性建設的經(jīng)驗與啟示[N];延安日報;2006年
7 曹彥倉;從不良文風中解放出來[N];平?jīng)鋈請?2010年
8 記者 郗望;延安時期老新聞工作者座談會召開[N];陜西日報;2003年
9 記者 強國峰;延安時期新聞傳播事業(yè)與紅色旅游研討會在延召開[N];延安日報;2007年
10 上海電機學院 何小剛;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的民族團結(jié)教育[N];光明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文善;抗戰(zhàn)時期重慶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林國華;范文瀾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D];山東大學;2007年
3 盧少求;延安時期中共執(zhí)政文化建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4 張國茹;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qū)基層政權(quán)建設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
5 毛巧暉;涵化與歸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李夏;抗戰(zhàn)時期延安木刻版畫民族特色研究[D];西安美術(shù)學院;2007年
7 黨挺;延安體育之研究(1935-1948)[D];上海體育學院;2009年
8 劉金冬;解放區(qū)前期詩歌研究(1936—1942)[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9 朱慈恩;20世紀上半期通俗史學述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黃廣友;劉大年史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緯;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成就和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2 楊潔;延安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慧霞;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杜維澤;延安時期學生群體日常生活研究[D];延安大學;2010年
5 劉艦;延安時期電化教育歷史研究與經(jīng)驗啟示[D];延安大學;2011年
6 姜甜甜;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zhí)政的啟示[D];遼寧大學;2011年
7 李淵;延安時期知識分子改造問題研究[D];延安大學;2011年
8 張鵬飛;延安時期的職業(yè)教育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1年
9 戴建芬;延安時期毛澤東的學習思想[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10 崔紅德;延安時期黨的人才戰(zhàn)略及其現(xiàn)實意義[D];延安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4534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453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