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馬克思歷史科學的哲學批判維度

發(fā)布時間:2019-03-12 11:44
【摘要】: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歷史科學是指向歷史唯物主義的,旨在揭示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而不是滿足于歷史碎片的堆積。它超越了以往歷史哲學的思辨性,從哲學的思辨轉向政治經濟學的實證,使歷史科學具有現(xiàn)實的批判維度,從而真正成為一門現(xiàn)實科學。但是,馬克思的歷史科學是實證的批判哲學而不是純然的實證科學,批判性始終是馬克思歷史科學的本質特征。這種批判性體現(xiàn)在三個基本方面:批判對象上的現(xiàn)實性;批判方法上的總體性;批判路徑上的具體性。
[Abstract]:The historical science of Marx was pointed to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was designed to reveal the law of human history and not to meet the accumulation of historical debris. It goes beyond the thought of the past historical philosophy, from the speculative of the philosophy to the positivism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so that the historical science has the realistic critical dimension, thus truly becoming a real science. However, Marx's historical science is an empirical and critical philosophy rather than a pure empirical science, which is alway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Marx's historical science. This critical reflection lies in three basic aspects: the reality of the critical object; the general nature of the critical method; and the specific nature on the critical path.
【作者單位】: 武漢工業(yè)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知識教育與信仰教育關系研究”(項目編號:10YJA710016)的成果
【分類號】:K0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羅萍;;論馬克思歷史觀的經濟哲學基礎[J];貴州社會科學;2011年12期

2 劉懷玉;馬克思的歷史觀:是“經濟決定論”還是“經濟支配論”——馬克思“經濟必然王國支配性發(fā)展”理論的當代詮釋[J];理論探討;2002年01期

3 吳曉明;;作為歷史科學方法論的歷史唯物主義[J];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浩斌;;試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正義觀及其理論構建[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論馬克思實踐觀的主體向度[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3 袁家群;論人的最高本質及其同勞動、社會的關系——關于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質學說”的新探索[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4 湯文曙;陳明秀;;社會歷史中的自然觀——兼談盧卡奇的“自然是一個社會范疇”[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5 陳燕君;;盧卡奇的總體性思想意蘊初探[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6 湯文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哲學及其基本范疇[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7 周琦;;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剖析及其當代意義[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8 芮必峰;健全的社會與健全的傳播——試論弗洛姆的傳播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9 陶富源;關于價值、人的價值的幾個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10 陶清;;自然觀:莊子與懷特海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兵;;試論道德的人類學基礎[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田秀云;白臣;;我國當代責任倫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倪星;;轉型期中國的公共領導體制變革與廉政建設[A];論法治反腐——“反腐敗法制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胡敬斌;;畢節(jié)試驗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基于馬克思主義視閾[A];畢節(jié)模式研究[C];2010年

5 童慶炳;;毛澤東的美學思想三題[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仰海峰;;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7 嚴春友;;論實踐美學的理論缺陷[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8 關莉麗;;當代藝術生產研究關鍵詞解讀[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9 黃旦;丁未;;傳播學科“知識地圖”的繪制和建構——19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傳播學譯著的回顧[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10 高嘉社;;傳播科技文化 構建和諧社會[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雪萍;企業(yè)管理價值生態(tài)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田慶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4 宋桂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收入分配差距調節(ji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及云輝;全景畫美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佟軼材;共青團工作思想方法的當代創(chuàng)新[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立國;東北滑雪產業(yè)發(fā)展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強;馬克思主義環(huán)境利益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10 郭強;論馬克思“社會—國家”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占民;論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珊珊;馬克思實踐本體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胡警月;馬克思與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比較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徐白雪;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識形態(tài)的大眾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于海霞;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德育主體間矛盾的消解[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超;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7 周晶;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生態(tài)文明思想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姜佳杞;和諧社會視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調節(jié)機制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丁小飛;可持續(xù)發(fā)展觀中代際公平問題的哲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宋慶紅;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與奧運文化的契合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陳金美;葉明;;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邏輯路徑探析[J];江漢論壇;2010年08期

2 魏明超;;馬克思批判精神的發(fā)生學考察[J];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04期

3 吳煒;周全華;;科學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J];云南社會科學;2010年02期

4 張一兵;馬克思哲學思想發(fā)展中的三大理論制高點[J];哲學動態(tài);1997年06期

5 F.費迪耶,丁耘;晚期海德格爾的三天討論班紀要[J];哲學譯叢;2001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伊斯肯德羅夫 ,董進泉 ,德新;21世紀的歷史科學[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96年11期

2 金重遠;探索歷史科學的新課題[J];探索與爭鳴;1998年02期

3 郝孚逸;評價歷史人物應不違歷史科學[J];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07期

4 默根;從歷史科學中吸取智慧[J];安徽史學;1996年02期

5 卞紹斌;唯物史觀:純粹實證科學還是哲學的社會批判學說——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辨析[J];理論探討;1998年06期

6 王永昌;歷史科學與愛國主義教育[J];理論學刊;1999年04期

7 ;《歷史科學與歷史前途》前言[J];史學史研究;1994年01期

8 于爾根·科卡,景德祥;20世紀下半葉國際歷史科學的新潮流[J];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01期

9 ;馬克思的名字什么時候出現(xiàn)在中國[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3年02期

10 格奧爾格·G·伊格爾斯 ,王燕生;二十世紀的歷史科學——國際背景評述(續(xù)一)[J];史學理論研究;199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X;;論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公式和恩格斯的兩種生產學說[A];民族學研究第七輯——中國民族學會第三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4年

2 羅郁聰;;唯物史觀與現(xiàn)代社會形態(tài)“趨同”發(fā)展論綱[A];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第十二次學術研討會暨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4年

3 沈湘平;;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科學”觀念初探[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4 ;前言[A];河北史學會通訊(1987)[C];1987年

5 孫淼;;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奠基人[A];郭沫若百年誕辰紀念文集[C];1992年

6 毛曦;王善軍;;堅持與發(fā)展:漆俠先生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方法[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7 朱維錚;李天綱;;與朱維錚談學[A];時代與思潮(4)——文化傳統(tǒng)尋繹[C];1990年

8 孫功達;;四十年來歷史與現(xiàn)實關系問題討論綜述[A];歷史與現(xiàn)實論稿[C];1991年

9 鄒兆辰;;史學批評與社會環(huán)境——以蘇聯(lián)史學在中國的命運為例[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10 潘前春;;文史資料功能之我見[A];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之七——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海鵬;堅持百家爭鳴 繁榮歷史科學[N];光明日報;2002年

2 龐卓恒;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從成就和挫折中尋求振興之路[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3 任德勝 山西省太原市民政局局長;災害與亞細亞生產方式[N];中國社會報;2009年

4 董欣潔;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現(xiàn)代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5 羅炳良;發(fā)展唯物史觀 繁榮歷史科學[N];人民日報;2002年

6 李學勤;侯外廬先生《中國古代社會史論》的貢獻[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7 記者 杲文川;加強國際交流 推動史學發(fā)展[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8 陳鐵健;胡喬木談治史理念[N];學習時報;2007年

9 周一良 蘇雙碧;新中國史學研究回顧[N];光明日報;2001年

10 歷史所 林甘泉;50年的回憶和思考(續(xù))[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沈斌;二十世紀關于商周公社的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立端;亞細亞生產方式問題爭論研究 (1949-1999)[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3 郭艷君;歷史與人的生成[D];黑龍江大學;2002年

4 王貴仁;唯物史觀及其指導的歷史學在20世紀中國的推進歷程[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5 齊山德;蘇聯(lián)時期史學研究初論[D];吉林大學;2010年

6 郭震旦;“八十年代”史學譜[D];山東大學;2010年

7 谷學峰;1958年“史學革命”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張正明;年鑒學派史學理論的哲學意蘊[D];黑龍江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莊忠正;歷史哲學還是歷史科學[D];吉林大學;2011年

2 向延仲;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3 呂翠微;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和當代的全球化[D];黑龍江大學;2002年

4 李琳娟;1983年—中國新時期史學的轉變[D];山東大學;2006年

5 董明;游走于政治與學術之間[D];山東大學;2006年

6 周春波;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及其當代意義[D];安徽大學;2002年

7 王朋;李大釗歷史認識論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8 劉海英;論培根的社會歷史觀[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9 安光遠;生態(tài)歷史觀的史學價值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10 任永亮;錢穆的中國史觀[D];西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43874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43874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af4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