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學與歷史:華崗革命史學觀念研究
[Abstract]:Hua Gang was not only a professional revolutiona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pioneering generation, a "passionate old Bolshevik", but also a serious Marxist historian who was deeply involved in the creation of Chinese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t is one of the main creators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paradigm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he formation of Hua Gang's concept of revolutionary historiography and his political mission as a professional revolutionary lived in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with "revolution" as the theme of the times.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uggle between Chinese Marxist historiography and various non-Marxist schools of historiography in the 1930s and 1940s. Hua Gang's concept of revolutionary historiography deeply reflects his revolutionary, scientific and own cognition of historiography, and is a prominent representative of his generation of Marxist historians. It also has the special spiritual temperament of Marxist scholars from the Kuomintang-controlled areas.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大學報社;
【分類號】:K0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學典;從強調“一般”到側重特殊——40年代后期中國歷史學的動向之一[J];史學理論研究;1992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瞿林東;;范曄“謀反”新說——兼論沈約對范曄的評價[J];安徽史學;2006年01期
2 向燕南,尹靜;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拓荒與奠基——陶希圣創(chuàng)辦《食貨》的史學意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3 舒欣;;試論新歷史小說對傳統革命話語的解構[J];長沙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4 王學典陳峰;20世紀唯物史觀派史學的學術史意義[J];東岳論叢;2002年02期
5 丁力;;“史德”、“方法”、“對話”:兼談現代文學史的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6 張艷玲;非線性及其在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表現[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7 胡逢祥;歷史學的自省:從經驗到理性的轉折——略評20世紀上半葉我國的史學史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8 沈頌金;陳夢家與漢簡研究[J];河北學刊;2002年03期
9 宋開之;略論文化誤讀[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10 李鳳亮;敘事與述史:多元重合的精神空間——文學敘事與歷史敘事比較的理論基點[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京力;歷史評價論研究——以中國古代評價問題為中心[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2 郭艷君;歷史與人的生成[D];黑龍江大學;2002年
3 龔云;20世紀30-60年代初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胡尚元;建國后十七年史學領域的大批判[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5 陳茂華;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6 謝應光;中國現代詩學發(fā)生論[D];四川大學;2005年
7 蔣海升;“西方話語”與“中國歷史”之間的張力[D];山東大學;2006年
8 謝禮圣;麥金太爾道德合理性思想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9 陳英;西漢的貧富差距與政府控制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10 彭國良;顧頡剛史學思想的認識論解析[D];山東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秦良杰;個人與歷史——十七年長篇小說一個角度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2 季岸先;沃爾什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3 梁曉華;視角的創(chuàng)造: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像[D];河南大學;2004年
4 王慶;中國古代歷史文學理論—論劉知幾與章學誠[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5 王軍福;亞細亞生產方式與侯外廬先生的中國古代社會史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6 湯紅;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當代小說中的歷史敘事[D];暨南大學;2004年
7 王乃華;論中國電視劇的藝術品格[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蘇敏;翦伯贊史學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9 李振霞;城鎮(zhèn)高中歷史學困生轉化教育的初步探討[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謝進東;繼承與超越:維柯對奧古斯丁歷史哲學的批判[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奇生;清黨以后國民黨的組織蛻變[J];近代史研究;2003年05期
2 楊奎松;;一九二七年南京國民黨“清黨”運動研究[J];歷史研究;2005年06期
3 王學典;從強調“一般”到側重特殊——40年代后期中國歷史學的動向之一[J];史學理論研究;1992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邊靜;;口述歷史理論與實務雜談[J];當代電影;2011年0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榮麗華;鐘作英;;郭沫若史學研究與當前史學發(fā)展趨勢——郭沫若史學研究討論會簡況[A];郭沫若史學研討會論文集[C];1986年
2 王記錄;;清代史館中史官的“生存”狀況——從一個側面看史館修史與專制社會的關系[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3 劉浦江;;正統論下的五代史觀[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劉軍;比較史學雜談[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2 李紅巖;晚清“新史學”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3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所 郭子林;從人類學和全球史的視角進行反思[N];團結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丁楊;孟憲實:珍惜歷史資源就像保護大自然[N];中華讀書報;2007年
5 張越;史學與科學[N];學習時報;2001年
6 美國羅文大學教授、北京大學長江講座教授 王晴佳;“以色列沒有國王”[N];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 龍平久;“口述歷史”概念淺議[N];貴州民族報;2009年
8 史霄鴻;思歷史研究之精華 論民族史學之特性[N];中華讀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俐娜;20世紀初期中國史學的轉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英英;論阿米亞努斯史學觀念的內涵及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馮會華;戰(zhàn)士與學者[D];山東大學;2008年
3 周景勇;東漢政治與史學[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范曉劍;秦政治與史學[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冀列;西晉政治與史學[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李曉軒;回鶻史學初探[D];蘭州大學;2011年
7 崔英杰;東晉政治影響下的史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賈嘉林;普魯塔克與修昔底德歷史敘述觀念之異同[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覃梅溪;雷海宗史學成就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張曄;劉知幾對兩漢史學述評之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4050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405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