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孺先生對義寧史學的繼承和發(fā)展
[Abstract]:Mr. Chen Yinke (1890-1969) and Mr. Tang Changru (1911-1994) are two great masters of Chinese medieval history in the 20th century. Mr. Tang was older than Mr. Chen, and his scholarship was also greatly influenced by Mr. Chen. It can be said that Mr. Tang Changru was not under Chen Yinke, but inherited the essence of Yining historiography and made great progress.
【分類號】:K09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雪松;;陳寅恪“合本”影響史注說辯誣[J];蘭臺世界;2011年13期
2 劉仁營;裘白蓮;;社會歷史發(fā)展無“合目的性”嗎——與陳先達先生商榷[J];探索;2011年03期
3 劉超;;歷史長河中自由的思想者——何兆武先生求學、治學與教學管窺[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04期
4 章繼光;;“S摪丁狽槍亍癝撋健薄凍略跛枷肫來分復肹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5 鄒兆辰;;馬克思主義史學對傳統(tǒng)史學方法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J];河北學刊;2011年05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武守志;;史學三家議[A];《國學論衡》第三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2004年
2 胡尚元;;試論1958年“史學革命”中高校的群眾性大批判[A];中國現(xiàn)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吳波 通訊員 柏峰;莫使陳寅恪被“非學人化”[N];廣州日報;2010年
2 高山杉;陳寅恪與天臺梵本[N];東方早報;2010年
3 張暉;“史源”金針度與人[N];中華讀書報;2007年
4 清華大學中文系 王鵬程;陳寅恪桂林時期的學術研究[N];光明日報;2009年
5 趙剛;金圣嘆式的中國歷史敘述[N];東方早報;2011年
6 陳引馳;民族認同的殊途同歸[N];東方早報;2008年
7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 劉夢溪;陳寅恪的“自由”與“哀傷”(下)[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7年
8 孟憲實;新發(fā)現(xiàn)的陳寅恪書信[N];光明日報;2005年
9 胡曉明;陳寅恪為何寫《柳如是別傳》[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10 程念祺;陳寅恪史學思想的精義[N];文匯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侯宏堂;從陳寅恪、錢穆到余英時[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董恩強;新考據(jù)學派:學術與思想(1919—1949)[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周霞;中國近代佛教史學探研(1900—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李波;呂思勉與二十世紀前半期的新史學[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芳萍;陳寅恪的治史方法:以文獻材料為中心的考察[D];中南民族大學;2007年
2 寧永娟;論陳寅恪先生的“種族與文化”觀[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3 秦競芝;陳寅恪與新考據(jù)學[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4 栗輝;論陳寅恪史學之民族精神[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戴旭旺;抽象理想[D];蘇州大學;2009年
6 陳渠蘭;陳寅恪論《再生緣》[D];四川大學;2006年
7 陳燦龍;柳詒徵史學思想述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8 李偉魏;傅斯年的史學理論析論[D];西南交通大學;2007年
9 杜進科;向達史學初探[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10 梁潤萍;劉乃和學術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4033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403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