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20世紀的西方史學》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Rank's paradigm of historiography described by Gucci in History and histori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western historiography of the 20th century is more diverse in form and more drastic in the change than that of the western historiography in the 19th century, which dominates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historiography in the 19th century. As a result, the relevant works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expounded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western historiography in the 20th century. 1 although this can solve some of our puzzles, it is still
【作者單位】: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與歷史學院;
【基金】: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2512105) 哈爾濱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學術骨干資助計劃項目(SGB2009—09)的資助
【分類號】:K09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尚元;胡適思想批判運動及其消極影響——史學領域的一個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2 蘇亦工;法律史學研究方法問題商榷[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1997年04期
3 向燕南,尹靜;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拓荒與奠基——陶希圣創(chuàng)辦《食貨》的史學意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王天紅;;口述歷史:國家圖書館關注的新領域[J];圖書與情報;2006年05期
5 余鳴鴻;年鑒學派對傳統(tǒng)史學的突破[J];巢湖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6 張宏;;歷史教學的問題與出路[J];大連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7 張仲民;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與歷史學述評[J];東岳論叢;2004年04期
8 楊天樹;從百家爭鳴到求同存異——辛亥革命的性質述論[J];鄂州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9 周兵;赫伊津哈和他的文化史研究[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10 余小明;史家主體意識及其與史學繁榮和發(fā)展的關系[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7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慶剛;“大躍進”時期“教育革命”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2 郭艷君;歷史與人的生成[D];黑龍江大學;2002年
3 劉招成;施堅雅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尹兆鵬;科學傳播的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5 付海晏;變動社會中的法律秩序[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6 李新寬;英國重商主義經濟體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王華;薩摩亞爭端與大國外交1871-1900年[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愛萍;美國“國際教育”:歷史、理論與政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何愛國;東亞發(fā)展觀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胡志堅;自我統(tǒng)攝下的心理與行為[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潔;中國近代實證主義史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文侃;試論民族自信心的文化重建[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隋丕寧;論臺灣的臺灣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唐潔;跨越邊界——美國明代社會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趙紅宇;社會生活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及初步教學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6 孫義飛;“17世紀普遍危機”與西方社會轉型[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杜濤;清末民變研究初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5年
8 劉明海;柯林武德的重演理論及其在歷史認識方面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9 賈馬燕;東周人口增長因素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史曉峰;心理學理論對歷史研究之影響探析[D];吉林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剛;;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中的安克斯密特[J];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03期
2 鄒兆辰;;開放與吸收: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fā)展的不竭動力[J];史學史研究;2011年03期
3 程愛勤;;第三屆“東方外交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J];世界歷史;2011年02期
4 賈鵬濤;;論約恩·呂森的維度理論[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5 鄧歡;;淺析后殖民主義史學批判[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6 陳茂華;;安克斯密特的歷史主義更新論[J];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03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郝春文;;新方法 新領域 新手段——近30年來的中國歷史學[A];改革開放與理論創(chuàng)新——第二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向燕南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歷史并未因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解構而失去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吳英;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史學理論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3 楊生平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佩里·安德森:后現(xiàn)代主義共生著兩種對抗力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張耕華;史學與文學有別之外的思考[N];人民日報;2008年
5 李洪巖;華好九章論史學[N];中華讀書報;2006年
6 張旭鵬;艾愷:后現(xiàn)代思潮與歷史學[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王洪波;30年思想閱讀折射中國社會變遷[N];中華讀書報;2008年
8 楊耕邋張立波;歷史有沒有一個真實面目?[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9 虞和平;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10 李士菊;史論縱橫探討社會發(fā)展觀[N];光明日報;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吉龍;史景遷的中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2 宋新影;重評托馬斯·卡萊爾的歷史思想[D];山東大學;2005年
3 田興斌;海登·懷特的后現(xiàn)代歷史編纂學[D];山東大學;2008年
4 鄭濤;何兆武史學理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李琳娟;1983年—中國新時期史學的轉變[D];山東大學;2006年
6 鄧歡;中心的消解與邊緣的復歸[D];山東大學;2007年
7 劉雅寧;羅德尼·希爾頓的史學思想探論[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崔璨;勒華拉杜里微觀史學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李游;?碌臍v史哲學思想之探微[D];西南大學;2006年
10 劉冬蕊;章學誠與中國史學的近代轉型[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2872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287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