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評價歷史人物左宗棠_《淮北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發(fā)布時間:2016-12-22 10:35

  本文關鍵詞:論朱熹的歷史人物評價,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淮北師范大學》 2011年

論朱熹的歷史人物評價

張麗麗  

【摘要】:朱熹作為一個理學家,評價歷史人物與他的理學背景密不可分。朱熹的理學體現(xiàn)了他的宇宙觀、自然觀、社會觀、價值觀等,正是由于理學的影響才使得朱熹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有獨特之處。理氣心性、仁義禮智、治國平天下思想都對朱熹的歷史人物評價產(chǎn)生了影響。 朱熹的理學思想對他的歷史人物評價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理氣論思想使得他強調(diào)歷史人物的義理,同時兼論歷史人物的資質;心性論思想使得他評價歷史人物追求本心;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使得他評價歷史人物兼重事功。因此,朱熹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有四個原則,即推崇資質的原則、追求本心的原則、強調(diào)義理的原則、兼重事功的原則,其中義理原則是最重要的。貫穿于這些原則之中,朱熹有獨特的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朱熹的歷史人物與其他學者相比具有鮮明的理學特點。司馬光生活在北宋中后期,時理學的發(fā)展還不是很完備,他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具有理學色彩,然而又自成一家之言。朱熹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原則承襲并發(fā)展了程顥、程頤的觀點。陳亮、葉適與朱熹同時代,他們是浙東事功學派的代表人物,其觀點與朱熹大相徑庭。司馬光、陳亮、葉適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更加重視事功,而朱熹的特點是重視資質、本心、義理,并且具有獨特的方法。朱熹作為理學大家,門人弟子眾多,他的歷史人物評價對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都產(chǎn)生了影響,諸如劉爚、黃干、陳淳、黃震等。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淮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K09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緒論7-11
  • 一、研究現(xiàn)狀及評價7-9
  • 二、理論依據(jù)與研究方法9-11
  • 第一章 理學與朱熹的歷史人物評價11-22
  • 第一節(jié) 理氣心性11-16
  • 第二節(jié) 仁義禮智16-20
  • 第三節(jié) 治國平天下20-22
  • 第二章 朱熹評價歷史人物的原則與方法22-59
  • 第一節(jié) 推崇資質的原則22-26
  • 第二節(jié) 重視本心的原則26-32
  • 第三節(jié) 強調(diào)義理的原則32-49
  • 第四節(jié) 兼重事功的原則49-52
  • 第五節(jié) 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52-59
  • 第三章 朱熹評價歷史人物的特點59-88
  • 第一節(jié) 與司馬光對比59-66
  • 第二節(jié) 對二程的承襲與發(fā)展66-73
  • 第三節(jié) 與同時代學者對比73-88
  • 第四章 朱熹歷史人物評價的影響88-98
  • 結語98-99
  • 參考文獻99-102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102-103
  • 致謝103
  •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高鑫;;朱熹歷史發(fā)展學說探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4期

    2 汪高鑫;朱熹的史論和史學評論[J];安徽史學;1994年04期

    3 鄧廣銘;朱陳論辨中陳亮王霸義利觀的確解[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2期

    4 許家星;史琳燕;;朱熹史學思想三論[J];北方論叢;2006年06期

    5 徐慶利;;功利與道義之間——陳亮、葉適對朱熹的挑戰(zhàn)[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6 許家星;王少芳;;朱熹對歷史人物評價綴談[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7 范立舟;宋儒對歷史人物的評價[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8 肖永明;論朱熹的天理史觀[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9 張立新;朱熹史學三題[J];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10 漆俠;浙東事功派代表人物陳亮的思想與朱陳“王霸義利之辨”[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崇琛;;新聞與文學交融的杰作——《聊齋志異》中的新聞篇章[J];蒲松齡研究;2009年01期

    2 陳才訓;時世平;;《剪燈余話》:“薇垣高議”——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教意識[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3 熊壽康;讀《辭源》(修訂本)札記[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4 王海青;魯迅論“三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5 潘熙;;從基礎教育的內(nèi)涵談教材教法的改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S2期

    6 張穎慧;;敦煌、居延簡中的“關、戊、椄楪”[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7 劉宏;;宋明理學家對《大學》主旨定位之差異[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8 倪愛山,徐國利;簡論清末民初新史學[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9 胡蓮玉;從《明悟禪師趕五戒》對《五戒禪師私紅蓮記》的改寫論馮夢龍的藝術成就[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10 刁生虎;老莊直覺思維及其方法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英華;;和諧社會視野下的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高方;;從莊姜之嫁看春秋婚姻文化[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張聰;;試論楊昌濟的身體觀及對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的啟蒙[A];教育領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4 孫殿玲;;論美與過程[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臘永紅;魯西龍;王振華;;《黃帝內(nèi)經(jīng)》與道家思想略論[A];中國慶陽2011岐黃文化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史文獻分會學術會論文集[C];2011年

    6 彭傳華;;“豈得以舜之所以事瞽瞍者事君乎?”——論王船山對孝的倫理政治化的批判[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7 姚文造;;論徽州學者的《春秋》學研究[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岸本美緒;;從新思考中國“近世”史[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xiàn)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9 狹間直樹;;歷史家和其所寫的傳記——關于梁撰兩種〈譚嗣同傳〉及其它[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xiàn)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10 仇軍;;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的繁榮——奧林匹克精神與中華文化差異和沖突[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奧運精神與世界和諧”奧林匹克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玉忠;宋代刑事審判權制約機制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王東;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建營;生態(tài)文明視域下的武術發(fā)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仇賢根;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9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潔;上海市郊公辦學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巍;宋代童蒙階段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馮秋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智慧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劉耀庭;中學寫作教學中學生讀者意識培養(yǎng)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俞杰;后金融危機下浙江外向型企業(yè)轉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8 梁靜;漢西數(shù)詞對比分析及漢語數(shù)詞的西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王經(jīng)芹;中西義利觀及其對外交政策影響的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馮佳娟;哈爾濱市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評價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肖永明;論朱熹的天理史觀[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2 漆俠;蘇軾“蜀學”與程頤“洛學”在思想領域中的對立[J];河北學刊;2001年05期

    3 馬濤;;論理學的特性及反理學問題[J];晉陽學刊;1988年03期

    4 郭齊;評朱熹對史學的基本態(tài)度[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5 湯勤福;試論朱熹的歷史人物評價法[J];上饒師專學報;1998年05期

    6 汪高鑫;朱熹和史學[J];史學史研究;1998年03期

    7 漆俠;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J];文史哲;1995年01期

    8 湯勤福;朱熹史學思想在宋代史學上的地位[J];學術月刊;1999年07期

    9 葉世昌,馬濤;陳亮主張“義利雙行”說質疑[J];中國哲學史;1997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儀明;朱熹思想研究的綜合創(chuàng)新——評蔡方鹿《朱熹與中國文化》[J];社會科學研究;2001年05期

    2 熊鐵基;;評朱熹的政治思想[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2年02期

    3 董博;;朱熹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華文化論壇;2006年01期

    4 李剛;;“朱熹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在西昌召開[J];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04期

    5 湯思佳;朱熹思想與"以德治國"[J];黃山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6 蔡尚思;朱熹思想的來源、核心和評價[J];哲學研究;1988年04期

    7 張立文;論朱熹哲學的時代精神──《朱熹評傳》前言[J];文史哲;1998年04期

    8 任金麗;韓強;;朱熹哲學思想研究綜述[J];哲學動態(tài);1984年06期

    9 王宇;;人心道心之辨與后朱熹時代朱子學方法的奠定[J];哲學研究;2011年03期

    10 錢萌萌;;朱熹思想中的“圣賢氣象”淺析[J];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遵沂;;李侗對朱熹思想的影響[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2 恩佳;;朱熹思想與以德治國——在02’中國北!吨祆渌枷肱c以德治國》學術研討會上的演講[A];02’中國北!吨祆渌枷肱c以德治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李錦全;;朱熹思想對當前道德建設的啟示[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5年

    4 林英頤;;試探朱熹思想對閩北民俗的影響[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5 杜朝由;;20’《朱熹思想與以德治國》學術研討會在北海市隆重召開[A];02’中國北!吨祆渌枷肱c以德治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朱賢杰;朱賢才;;朱熹與衢州[A];朱熹與武夷山學術研討會專輯論文集[C];2004年

    7 方利山;;朱熹思想之創(chuàng)新[A];02’中國北海《朱熹思想與以德治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王成儒;;許衡哲學小議[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chǎn)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朱人求;王玲莉;;朱熹生命哲學簡論[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高令印;;序[A];02’中國北!吨祆渌枷肱c以德治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廖德光;[N];北海日報;2010年

    2 記者 蔡興爭 通訊員 朱海湛 朱創(chuàng)鋒;[N];湛江日報;2011年

    3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后 胡坤;[N];北京日報;2010年

    4 王小寧 王夕雨;[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5 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 謝孝榮;[N];福建日報;2010年

    6 張立文 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郝鐵川;[N];檢察日報;2002年

    8 湯源生;[N];福建日報;2002年

    9 周文玖;[N];學習時報;2006年

    10 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中學 楊昌新;[N];學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云萍;北山學派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2 肖發(fā)榮;論朱熹對張載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3 張勇;朱熹理學思想的形成與演變[D];西北大學;2008年

    4 劉杰;《朱子語類》文獻語言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秋;朱子學與中國現(xiàn)代哲學的思想空間[D];黑龍江大學;2010年

    6 張琴;胡宏“知言”哲學體系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7 程強;“太極”概念內(nèi)涵的流衍變化[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8 吳冬梅;“心與理一”與“超凡入圣”之學[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趙文源;朱子《易》注考源[D];浙江大學;2009年

    10 胡勇;朱子學新生面的開顯[D];山東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麗麗;論朱熹的歷史人物評價[D];淮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姜波;以理釋禮—朱熹禮、理關系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3 郭光香;朱熹女教思想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4 范繼義;黑格爾的“和悅靜穆”與朱熹的“氣象渾成”[D];青島大學;2011年

    5 王治偉;朱熹《孟子》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6 李英;朱熹唐代觀研究[D];湖北大學;2011年

    7 高宜琴;朱熹社會秩序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8 張建;朱熹人性論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9 段雯佳;朱熹道德修養(yǎng)工夫概論[D];南京大學;2011年

    10 徐榴;朱熹眼中的蘇軾[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論朱熹的歷史人物評價,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

    本文編號:22329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2329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b6f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