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

發(fā)布時間:2018-08-14 16:27
【摘要】:國際史是一種全新的史學方法,其特點是跨學科、踏國別,兼容并包,融會貫通。國際史研究方法既可以運用于國別史如中國史、美國史或世界史的研究,也可以用于微觀研究。以國際史方法來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戰(zhàn)"華工、競技體育這三個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扮演極其重要角色但又長期被忽視或誤解的題目,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論:中國與"一戰(zhàn)"的互動,標志著中國人真正意義上尋求國際化及新的國家認同的開始;"一戰(zhàn)"期間中國的"以工代兵"策略,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膽識、有目的、有遠見地加入國際社會的開端;中國近代體育的"奧林匹克之夢",同幾代中國人利用西方體育來改善中國的命運、重塑國家認同、提高中國國際地位的努力密不可分。在目前中國國力全面提高之際,如何提高中國學術(shù)研究水平特別是歷史研究水平,是中國學者必須面對的一個迫在眉睫的挑戰(zhàn)。
[Abstract]:International history is a new method of historiograph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cross-disciplinary, national, inclusive and integrate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international histor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the study of national history such as Chinese history, American history or world history, but also in microcosmic research. Using the method of international history to study the three topics of World War I, "World War I" Chinese worker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which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history, but which were neglected or misunderstood for a long tim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World War I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people's genuine search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a new national identity, and China's strategy of "replacing soldiers by workers" during the "World War I".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China has ever had the courage, purpose, and foresight to jo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Olympic Dream" of modern Chinese sports has been used by several generations of Chinese to improve China's destiny and reshape national identity. Efforts to improve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hinese academic research, especially the level of historical research, is an urgent challenge that Chinese scholars must face.
【作者單位】: 香港大學歷史系;
【分類號】:K09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劉濤;徐國琦;;“沒有一戰(zhàn),何來五四?”——徐國琦教授訪談錄[J];西湖;2009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沃利青;;“移情”論與“意境”說比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2 王天根;評點老子與嚴復對立憲的檢視[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3 李建軍;蔣廷黻的外交史觀[J];安徽史學;2000年03期

4 高強;清末革命派尊黃現(xiàn)象述論[J];安徽史學;2001年04期

5 王應(yīng)憲;;清代“實事求是”學風的復興與沉寂[J];安徽史學;2007年06期

6 俞妍君;;解構(gòu)主義視域下《天演論》的翻譯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王穎;;真景物與真感情——辛棄疾田園詞的意境美[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8 李國飛;彭秋香;;簡論近代“新民思潮”的邏輯發(fā)展[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歐鷗;孟祥彬;;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的“移天縮地”解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11期

10 韓立平;論張炎對陶淵明之接受[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崔波;吳彤;;地方性知識視野下的洋務(wù)派的翻譯出版[A];全國科學技術(shù)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shè)2008年聯(lián)合年會清華大學論文集[C];2008年

2 朱漢民;;《智育志》導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何玲;;1903年汴城會試論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翁銀陶;;簡論嚴復詩論與其詩作之關(guān)系[A];福建省詩詞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暨福建詩詞(第十七集)[C];2007年

5 王曉雨;;“自由”一語探源——近代中日翻譯互動之一瞥[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肖忠生;;論嚴復與中國近代教育[A];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誕辰150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4年

7 王天根;朱從兵;;嚴復譯著時間考析三題[A];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誕辰150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4年

8 劉曉琴;;嚴復與晚清海軍教育[A];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誕辰150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4年

9 石文英;;嚴復論詩文[A];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誕辰150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4年

10 周子學;江乾坤;王澤霞;;試論軟件產(chǎn)品成本核算方法的改進[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暨第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玲;我國競技體育女性參與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quán)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徐晨;盛宣懷近代化思想與官督商辦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鄭林華;墨家思想與黨員干部隊伍建設(shè)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尚瑩輝;新時期中國重彩藝術(shù)語言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8 顧衛(wèi)星;明清學校英語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9 張艷國;破與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時期孔子及其學說的歷史命運[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10 王人博;中國近代憲政思潮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園園;論戴望舒詩歌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接受[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穎;美籍學者孫康宜的中國古典詩詞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孫毅;譚嗣同報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李愛花;楊希閔詩史觀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玲;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提高策略[D];蘇州大學;2010年

6 徐彥峰;“權(quán)力的合理架構(gòu)”: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君臣關(guān)系[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博;論維新時期的“群己和諧”思想[D];西北大學;2010年

8 畢小蕊;中西方“移情說”物我關(guān)系差異探源[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9 張慧;湯顯祖評《花間集》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袁茵;傅雷音樂思想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立新;;新視角下的20世紀國際史——入江昭和他的《全球共同體》[J];世界知識;2009年06期

2 東月;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國際史學家盛會——記“20世紀的歷史學”國際研討會[J];史學理論研究;2001年04期

3 格奧爾格·G.伊格爾斯;張旭鵬;;歷史學家面對戰(zhàn)爭[J];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10期

4 耿f;第18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蒙特利爾舉行[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5年12期

5 惠敏;曲升;;略論美國外交史研究的“國際化”[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6 張椿年;中國史學應(yīng)走向世界[J];世界歷史;1994年05期

7 王曉德;;中國的美國對外關(guān)系史研究[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年06期

8 端木美;密特朗與歷史學──國際史學會秘書長貝達里達采訪密特朗概述[J];世界歷史;1996年02期

9 黃元起;1923年的“科學”與玄學的論戰(zhàn)[J];史學月刊;1957年09期

10 昆源;切磋學術(shù),增進友誼──出席第18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側(cè)記[J];世界歷史;1996年02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陳熙;武寅會見國際史學會會長[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2 記者 杲文川;加強國際交流 推動史學發(fā)展[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3 李秋零;全球化時代重審斯賓格勒的“預言”[N];中華讀書報;2006年

4 雷頤;透過“歷史的縫隙”[N];文匯報;2007年

5 世歷所 張椿年;薪盡火傳 開拓未來[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6 王建朗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2015:中國史學界的期待[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

本文編號:218344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18344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d86e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