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柯論歷史學的科學性及歷史研究——兼論維柯史學思想的現(xiàn)當代意義
[Abstract]:Vico believes that human history is the creation of human beings, so that people can understand it; history can become a new science different from natural science, 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method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including imaginative understanding. Combine linguistics with philosophy, etc. His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has rational attitude and critical spirit. Some of his thoughts transcend his time and have much agreement with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iography thoughts, and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iography thought.
【作者單位】: 安徽大學歷史系;復旦大學歷史系;
【分類號】:K09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明賢;維柯與馬克思[J];湖南社會科學;2000年05期
2 邱建群;文藝復興與歷史哲學的興起——兼論維柯革命性的開拓[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全田;禪思與詩思的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2 周良平;從原始思維看《詩經(jīng)》興體詩的文化底蘊[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3 李萍;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fā)展中的兩個問題[J];安徽史學;2001年03期
4 蔣保;影視史學芻議[J];安徽史學;2004年05期
5 郭霞;;雅典外邦人的社會地位與歷史作用[J];安徽史學;2006年06期
6 劉萍;黑格爾與叔本華悲劇理論來源之比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7 周志高,劉縣軍;《德伯家的苔絲》悲劇成因探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8 張艷;論古希臘的人本史觀[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9 張東焱;論中國當代小說中的反諷[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2年01期
10 蕭超然;十九世紀末 二十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京力;歷史評價論研究——以中國古代評價問題為中心[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2 王奎軍;歷史、文學文本、文學價值——以賽金花題材文學作品為個案[D];暨南大學;2001年
3 劉君栩;資本與生產(chǎn)力關(guān)系的哲學審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4 劉國永;德性涌現(xiàn)與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何玉興;社會群體溝通平衡問題學理資源探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別傳武;信息資源理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
8 梁棟;網(wǎng)絡(luò)組織的興起[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謝鴻飛;法律行為的民法構(gòu)造:民法科學和立法技術(shù)的闡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彭文釗;俄語語言世界圖景的文化釋義性研究:理論與方法[D];黑龍江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金柱;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與新制度經(jīng)濟學關(guān)于制度變遷理論的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01年
2 戴建生;工業(yè)化進程中的村莊精英——江村個案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3 楊新光;試析我國民主政治建設(shè)過程中的權(quán)威現(xiàn)象[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4 李巧蘭;論社會的歷史性——人、自然、價值視野的統(tǒng)一[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李琨;論“五四”以來農(nóng)村題材小說中覺醒的女性形象[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6 周春林;藝術(shù)語言運思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楊育彬;普通語言與藝術(shù)語言的功能比較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1年
8 何豐倫;論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全球化時代[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9 于霞;戰(zhàn)國名實之辯的文化解釋[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10 徐仕敏;社會信息能力的作用機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廣軍;;歷史學國家級精品課程網(wǎng)絡(luò)資源建設(shè)現(xiàn)狀及分析[J];文山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2 敖雪峰;楊共樂;劉林海;吳瓊;;高校歷史實踐教學與影視技術(shù)的融合[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年06期
3 王日根;;融入時代主旋律 發(fā)揮史學的經(jīng)世功能[J];安徽史學;2011年04期
4 劉超;;歷史長河中自由的思想者——何兆武先生求學、治學與教學管窺[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04期
5 路新生;;“靈”、“肉”二分與歷史的美學鑒賞[J];歷史教學問題;2011年04期
6 ;敬告作者和讀者[J];史學月刊;2011年07期
7 覃慧寧;;走進社會 認知歷史——本科歷史文獻教學初探:從學科發(fā)展到教學方法論[J];賀州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8 何兆武;;評波普爾《歷史主義的貧困》[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04期
9 張文濤;何兆武;;何兆武先生訪談[J];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03期
10 戴立云;;專門史課程教學中世界通史知識的融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包偉民;;編輯說明[A];浙江史學論叢(第一輯)[C];2004年
2 史學惠;;使歷史學會更好地服務(wù)于本省文化文明建設(shè)——推進學會工作機制創(chuàng)新的一點體會[A];浙江史學論叢(第一輯)[C];2004年
3 和歌森太郎;劉琦;;民俗學與歷史學[A];域外民俗學鑒要[C];2005年
4 王克梅;;市歷史學會紀念成立50周年[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2003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呂厚量;;歷史變革與社會轉(zhuǎn)型——“2007·學術(shù)前沿論壇”北京市歷史學會分論壇綜述[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shè)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shù)前沿論叢(下卷)[C];2007年
6 何曉明;;學術(shù)理路與史學生態(tài)[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7 章益國;;失落的美——中國傳統(tǒng)史學“科學化”改造中的一個遺漏[A];中國的立場 現(xiàn)代化與社會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9年
8 手代木有兒;;梁啟超的史界革命與明治時期的歷史學——關(guān)于晚清的進化論和歷史觀[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9 吳家林;;李大釗史學思想新論[A];李大釗研究論文集[C];1999年
10 張文生;;史學與人生——史學功用別論[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三義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學的“邊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趙文洪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談歷史學的創(chuàng)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王秦偉;歷史學研究中的認識基礎(chǔ)與層次把握[N];團結(jié)報;2010年
4 張箭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學的學科設(shè)置調(diào)整[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陳祖武;歷史學研究的理論財富[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6 王紅曼 華東政法大學科學研究院;尋找歷史的結(jié)構(gòu):維柯神學觀解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伯工;歷史學到底有沒有用[N];北京日報;2004年
8 章可;歷史學的客觀性:夢想和現(xiàn)實[N];東方早報;2009年
9 張小溪 編譯;LSE教授再獲沃爾夫森歷史學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李文海;打破分割 促進融合[N];人民日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王貴仁;唯物史觀及其指導的歷史學在20世紀中國的推進歷程[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2 江華;世界體系理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李凌翔;新中國的舊史學[D];山東大學;2008年
4 張秀麗;反科學主義思潮下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人文指向[D];山東大學;2009年
5 朱瀟瀟;?苹瘯r代的通才之辨[D];復旦大學;2008年
6 徐波;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民族史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7 石瑩麗;梁啟超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以跨學科為中心的分析[D];山東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可云;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王新喜;歷史學視野中的現(xiàn)代化[D];湘潭大學;2006年
3 丁小麗;歷史學的社會定位及時代使命[D];山東大學;2008年
4 鄭濤;何兆武史學理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姜愛智;現(xiàn)代新史學理論建設(sh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侯星麗;歷史哲學的語言學轉(zhuǎn)向[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廖德明;來新夏與北洋軍閥史研究論探(1949-2006)[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海濤;意識形態(tài)籠罩下的八十年代歷史學[D];山東大學;2005年
9 單領(lǐng)軍;達恩頓《屠貓記》的新文化史學研究視角[D];山東大學;2008年
10 劉雅芹;改革開放以來史學界史學功用觀之嬗變[D];山東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1475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147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