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新史學”視域中的繆鳳林學術——兼與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之比較

發(fā)布時間:2018-06-26 01:09

  本文選題:繆鳳林 + 梁啟超; 參考:《史學史研究》2017年03期


【摘要】:繆鳳林初期治學對西方諸多史家呈現出兼收并蓄的學術狀態(tài):史學"求真"中有美國伍德布里奇、伯恩斯,英國牛津學派鮑威爾的論述;史學"致用"里有"實用主義"大師詹姆士的主張;史學方法中對史料的審查又有蘭克的身影;而史學重歸納與演繹的方法特征又有杜威的源頭。但是在這駁雜的史學討論中,繆氏如梁啟超一樣經歷著不同的變化:歷史為科學、尋求歷史發(fā)展的律則、重視歸納、演繹等思想多有表露;而隨后一改初論,主"科學求同,史學求異",歷史要在追求"相關相異"的個性中獲得真實。在這種轉換中既有西方學術的影響,也更多的承接了中國史學中"史職求真"、經世致用的傳統特性,取、守之間對其一生治學影響深遠。
[Abstract]:Miao Fenglin's early scholarly study showed an eclectic academic state to many western historians: in seeking Truth in historiography, Woodbridge, Burns, and Powell of Oxford School of England were discussed; In the historiography "to use" has the "pragmatism" master James' idea, the historical method examination to the historical material also has the Lancke's figure, and the historiography again induces and deduces the method characteristic to have the Dewey's source. But in this complicated discussion of history, Mui, like Liang Qichao, has undergone different changes: history is a science, the law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s sought, and many thoughts such as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are revealed; and then, as soon as the initial theory is changed, the main science seeks common ground. To seek difference in historiography, history should obtain the truth in the pursuit of the personality of "relative difference". In this transition, both western academic influence, and more Chinese historiography "historical duty to seek truth",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use, take, between the profound impact on his life of academic research.
【作者單位】: 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上海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錢穆與民國學術研究”(項目編號:16BZS003)階段性成果 云南民族大學引進人才項目 2016年青年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09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倪愛山,徐國利;簡論清末民初新史學[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2 侯云灝;新史學再認識[J];山東社會科學;2000年01期

3 侯云灝;20世紀初新史學思潮的歷史地位[J];河北學刊;2001年06期

4 劉俐娜;晚清政治與新史學[J];史學月刊;2003年08期

5 李伯重;迎接我國的第二次“新世紀,新史學”[J];中國史研究;2005年S1期

6 張國祥,張平海;梁啟超、魯濱孫《新史學》之比較[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7 任幸芳;論梁啟超《新史學》與《新民說》的內在一致性[J];浙江師大學報;2000年03期

8 宋學勤;重新解讀梁啟超《新史學》[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6期

9 馬敏;商會史研究與新史學的范式轉換[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10 侯云灝;20世紀初“新史學”的產生及其演變[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朱慈恩;20世紀上半期通俗史學述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姜瑩;梁啟超“新史學”觀念生成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董姝懿;嚴復與20世紀初中國新史學[D];福建師范大學;2016年

3 屠艷;梁啟超新史學視野中的異域史研究[D];蘇州科技學院;2009年

4 姜萌;從“新史學”到“新漢學”[D];山東大學;2007年

5 丁愛華;論特納“新史學”[D];淮北師范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206836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06836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01a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