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的社會定位及時代使命
本文關鍵詞:歷史學的社會定位及時代使命,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東大學》 2008年
歷史學的社會定位及時代使命
丁小麗
【摘要】: 歷史學的發(fā)展,經過了不同的歷史階段。一般說來,每一次社會的重大變革都會對史學提出新的要求,歷史學的社會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能資政治世,承擔著教育道德的功能,還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現(xiàn)實,了解社會生活,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我,認識人與歷史和自然的關系,使我們能夠掌握現(xiàn)在,把握未來。歷史學的功能決定了其在社會中的地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史學都與政治有著密切的關系,并享受著尊崇的社會地位。 在當今世界,以科學和技術為先導的現(xiàn)代化,正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地擴展著,它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歷史學也被卷入到人類知識整體重構的潮流中。從80年代就提出的“史學危機”似乎依然沒有消退。歷史學遇到許多困境:史學由“中心”走向“邊緣”,使一些史學工作者難以適應;史學研究成果向一般社會知識的轉化過程受到了嚴重阻礙;史學與史學工作者相對貧困的物質境遇;“史學危機”還是當代一個帶有國際性的問題。這些危機既是時代轉換及社會變革的結果,也與史學工作者普遍缺少現(xiàn)實關懷、片面追求史學專業(yè)化、史學理論研究薄弱有一定的關系。 面對歷史學所遇到的這些困境,我們必須改革歷史學現(xiàn)狀,為歷史學開辟新的活動范圍。要變革研究工作的目的,使歷史學不僅僅以認識過去為目的,要與認識現(xiàn)實為目的結合起來;要把史學研究工作從經驗性研究上升為理論性研究,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變革歷史學的表達方式,使歷史學走近大眾,賦予歷史學以新的生命力;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加強史學理論的研究和發(fā)展。通過我們的努力,作出擴大歷史視野和關于往事的知識量的巨大發(fā)現(xiàn),使歷史學克服今天的許多不幸和缺陷,發(fā)揮其應有的社會功能。 在全球化現(xiàn)代化的今天,現(xiàn)代科技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了新型的知識結構與思維模式的形成。這一切,使歷史學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歷史學自身理論問題研究得以開展;新技術、新手段的運用,大大開闊了整個歷史研究的時空范圍;具有現(xiàn)代精神的史學工作者的出現(xiàn),促進了史學的發(fā)展;史學研究的多樣性發(fā)展將成為潮流。但同時,歷史學也面臨著來自世界范圍內的時代轉換的挑戰(zhàn),以及來自全球化的挑戰(zhàn)。時代需要歷史科學,我們應當正視現(xiàn)實,克服歷史研究的這一危機,與時俱進,改變原有的不適應新時代的思維定勢。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唯物史觀;順應時代化的需要,樹立全球歷史觀;汲取現(xiàn)代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使歷史研究與現(xiàn)代科學的進步結合起來。在不斷加強歷史學基礎研究的同時,重視對策性和前瞻性問題的研究,體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精神。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充分實現(xiàn)歷史學的社會功能和科學認識功能,正確確立歷史學的社會定位,完成時代所賦予歷史學的光榮使命。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K09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宋徽;;關于高校邊緣化學科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以歷史學科為中心的探討[J];宿州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國利;論高校歷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觀教育[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2 周文玖,張子俠;最近中國史學史學科的發(fā)展趨勢及展望[J];安徽史學;2003年06期
3 徐良;美國史學史研究的新成果——評《魯濱遜新史學派研究》[J];安徽史學;2005年01期
4 瞿林東;;中國古代史學中的比較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5 齊虎田;堅持唯物史觀促進史學發(fā)展的思考[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6 ;現(xiàn)代化進程與當代歷史科學的重建[J];北方論叢;1996年03期
7 羅炳良;《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創(chuàng)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8 許殿才;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發(fā)展趨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9 李小樹;論李大釗在中國史學多元格局中的理論選擇[J];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03期
10 張仲民;后現(xiàn)代史學理論述論[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車振華;;聊齋俚曲與下層社會的道德教化[J];蒲松齡研究;2008年02期
2 王柳芳;;《洛陽伽藍記》中的女性形象論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1期
3 瞿林東;新中國史學五十年的理論建設[J];安徽大學學報;1999年06期
4 瞿林東;蘇冕與《會要》——為會要體史書創(chuàng)立1200周年而作[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5 胡尚元;胡適思想批判運動及其消極影響——史學領域的一個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6 倪蔭林;;試析悖論本質及其研究的應然方向[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7 程乃勝;;論法制現(xiàn)代化研究中的歷史哲學研究范式[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8 汪高鑫;;論“通經致用”的經學傳統(tǒng)[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孫靜;;悲劇時代與志士情懷——論潘德輿及其詩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10 湯文曙;全球化的人學意蘊[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顧曉偉;;歷史學的中庸之道:融通“歷史解釋”與“歷史表現(xiàn)”的嘗試——重思“亨佩爾-德雷論戰(zhàn)”的現(xiàn)代意義[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唐小林;;歷史·記憶·經典化寫作——何大草小說論[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3 顧婧;;從新歷史主義的角度重新思考《反美陰謀》[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第二輯[C];2011年
4 瞿林東;;論傳統(tǒng)文化與企業(yè)的聯(lián)盟[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五·企業(yè)文化專輯[C];2007年
5 ;新編《瞿秋白傳》節(jié)選[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5輯)[C];2011年
6 趙偉濤;;城鎮(zhèn)化背景下的“三農”問題與新農村建設[A];走進新農村——西南大學研究生《含弘論叢》[C];2010年
7 姜秀玉;;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思想及其對朝鮮的影響[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12年
8 劉曙光;;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文化自覺[A];“社會發(fā)展與民族精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馮瑋;;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異——從詞源到現(xiàn)實意義[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10 李春青;;文學的與歷史的:對兩種敘事方式之關系的思考[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5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董曉佳;帝國秩序的重建[D];南開大學;2010年
8 別道玉;《國語》與先秦文化精神[D];南開大學;2010年
9 王曉雪;先秦兵家治國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馮金朋;伯里克利外交政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呂天時;創(chuàng)傷理論視角下解讀《接骨師之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于樹軍;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說情愛敘事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徐苗苗;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朱嵐暉;文本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本性[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王傳君;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7 蔡芝武;畢飛宇小說創(chuàng)作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李進;時空交錯下的別樣言說[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鄭宇;后現(xiàn)代史學對傳統(tǒng)史學的挑戰(zhàn)與反思[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艷;乾嘉詩人舒位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李儲林;;當前高校歷史教學現(xiàn)狀與改良途徑探析[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2 王莉;;口述歷史:高校歷史課教學方法改革的新嘗試[J];遼寧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3 熊英;;地方高校歷史課堂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芻議[J];歷史教學問題;2009年02期
4 李義芳;;《百家講壇》對高校歷史教學改革的啟示[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2期
5 劉輝萍;;史學危機與高校歷史教學改革芻議[J];文教資料;2007年30期
【二級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陳耀魯;我國高校學生的科學歷史觀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董慶生;古代中西方神話比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2 趙軼峰;;“應用史學”的提法有待商榷[J];安徽史學;1986年04期
3 蔣大椿;重看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論戰(zhàn)[J];安徽史學;1997年01期
4 陸勤毅;史學工作者的社會責任[J];安徽史學;1996年02期
5 方國學;湯因比文明形態(tài)史學述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6 張衛(wèi)東;論19世紀中外文化交往中的漢語教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7 齊小新;口述歷史在美國芻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8 袁吉富;對“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觀點的反思[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9 張堅;近代世界經濟交往大潮中的契約華工[J];八桂僑史;1998年04期
10 趙俊芳;近20年來歷史心理學研究論評[J];吉林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02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龔書鐸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N];北京日報;2000年
2 劉鴻武;[N];光明日報;2000年
3 張岱年;[N];光明日報;2000年
4 龔書鐸 本報記者 張小 也采訪整理;[N];光明日報;2001年
5 黃樸民;[N];光明日報;2004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祝憲傳;雷戈;;試論中國當代史學理論的局限性[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2 姜芃;;史學理論研究的類型[J];史學理論研究;2008年03期
3 彥雨;;一九九○年全國史學理論討論會述略[J];安徽史學;1990年03期
4 ;重視和加強史學理論研究——中國史學如何走向21世紀的思考[J];史學理論研究;1997年02期
5 ;史學理論研究1993年第1-4期(總第5-8期)總目錄[J];史學理論研究;1994年01期
6 張文生;中國百年間史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7 ;史學理論研究2006年(總第57—60期)總目錄[J];史學理論研究;2006年04期
8 ;《史學理論研究》2007年1—4期(總第61—64期)總目錄[J];史學理論研究;2007年04期
9 璧屬;;1990年全國史學理論討論會觀點綜述[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4期
10 錢念孫;史學理論研究的世紀盤點——讀《史學理論大辭典》[J];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吳紅;杜嚴勇;;科學史與歷史學:對話及其可能[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于沛;[N];人民日報;2009年
2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于沛;[N];光明日報;2010年
3 陳恒 陸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熊羅林;《史學理論研究》與當代中國史學思潮探論(1980-2010)[D];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
2 翁圣宬;魏斐德與清史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0年
3 劉小華;論王祖華對歷史規(guī)律的重構[D];云南大學;2010年
4 童延安;錢穆史學方法論思想述評[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5 楊茜;普魯塔克《名人傳》中的道德垂訓意識[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機構
>東北師范大學
>江西師范大學
>云南大學
>曲阜師范大學
>上海社會科學院
相關作者
>楊茜 >熊羅林
>翁圣宬 >劉小華
>童延安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網數字出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華大學 84-48信箱 大眾知識服務
京ICP證040441號
互聯(lián)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京)字008號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新出發(fā)京批字第直0595號
訂購熱線: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務熱線: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線咨詢:
傳真:010-62780361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0475號
本文關鍵詞:歷史學的社會定位及時代使命,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35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03549.html